范松義
摘 要 古代作家與今人心靈有很多共通之處,我們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應重視古今的情感溝通。教師應致力于展現出古代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普適“人性”,同時引導學生置身于古人的情境當中,去感受其心靈,由此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
關鍵詞 古代文學 情感溝通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in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FAN Songyi
(Chinese Institut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Abstract Ancient writers have a lot in common with modern spirit.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Teachers should show the ancient literary works which contains the universal human nature, and guide the students to fell the ancient writers' psychology. So that we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Key words ancient literatur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1 高校學生對古代文學課的情感隔膜
在高校中文、文秘、對外漢語以及相關的一些專業中,學生對于文學類課程的興趣并不相同。相較而言,學生更為喜愛現當代文學,對于古代文學則較為冷漠。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很多。比如說語言的艱深就是一大問題。與現當代文學相比,古代文學的語言是古漢語,即使是一些古代白話文學,也有難解之處。面對教材上密密麻麻的注釋,學生常常視為畏途。
不過,語言問題尚屬表層,深層則在于當代大學生與古代文學之間的情感隔膜。古代的作品已經成了遙遠的歷史,即使所謂的近代文學,離我們也有百余年了。在不少學生看來,過往的東西,似乎早已經失去了生命力,已經成了僵死的東西,和今人沒有多大關聯了。既然有此心態,則不喜古代文學課也就理所當然了。
2 教學中須重視古今情感溝通
當然,這種觀念并不正確。我們要讓學生明白的是,古代文學的“古代”,只是說其產生在古代,但并不意味著它只屬于古代。章培恒先生曾說:“就文學作品來說,它要在自己那個時期里感動讀者,必須與當時的“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相適應,這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然而,如果它僅僅是或主要是與其中的那個時代所需要的、卻不符合“人類本性”的內容相適應,那么,在那個時代過去以后,它的魅力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甚或全部消失;如果它較多地與其中符合“人類本性”的內容相適應,那么,在那個時代過去以后,它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動后世讀者的心。”①
此語甚為精辟。經典作品,其生命力綿延不絕,感動的并非是一時一地的讀者。真正經典的文學,是屬于任何時代的。而之所以如此,從根本上而言,就是因為古今人的情感有著深層的內在溝通。古今并非如楚河漢界,界限分明。時間可以走遠,古今社會也會有很大不同,人類的政治理念、倫理道德、審美風尚等等,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自會有極大的差異。但是,人類一些根本的東西是不會變化的,事實上我們今天的精神、文化與古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簡言之,古今人時代不同,但人心卻有太多的共通之處。文學本為人學,古人在文學作品里所投注的種種情感,今日自然仍可以引起無數人的共鳴。
既然如此,我們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地聯系當下,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去體會古人筆下傳達出的微妙情感,從而實現古今心靈的碰撞與融合。如果學生感到原來古人雖然已經遠逝,但其心靈卻與今天相通,則自然會慢慢消除掉對古代文學的隔膜,而產生親切感。在課堂上,除了文學常識、字詞意思、文學技巧的講解,這一點其實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3 教學實踐中的兩個方面
一方面,對于教師來講,應致力于展現出古代文學作品所蘊含的直至今天仍然與“人類本性”相適應的一面。如,對幸福愛情的贊美渴望,對失戀的痛苦憂傷,古代人有之,現代人也有。這確實是文學藝術反映人類情感永恒的主題。我們讀《詩經》,類似作品比比皆是。《詩經·野有蔓草》寫一位男子在野外偶遇一位女子,一見鐘情:“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再如寫戀愛中的煩惱的,《詩經·狡童》是一位姑娘與心愛的人嘔氣,氣得吃不下飯:“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而《褰裳》中的女子卻不買男人的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這與今天并無不同。再如反映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這是古代作家作品里的一個重大主題,現代人在生活中也時常有此困惑。古代作家對大自然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們寄情山水,贊美大自然,向往大自然。作為現代人,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生存競爭的激烈,我們又何嘗不對孕育萬物、千姿百態的大自然一往情深呢?由于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與以往已經有很大不同。在具體的講解中,可以通過話語的轉換,將古今打通。如《詩經·子衿》寫一位女子焦急地等待心上人的到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不嗣音”,即音信全無的意思。用今天的話講,你人可以不來,可為什么不打個電話、發個短信,或者通過QQ、微信等發個消息呢?這樣的語言,會一下子溝通古今,讓學生感到古人和今人確實并沒有心靈的阻隔,無非聯系方法上古今有不同罷了。
另一方面,教師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置身于古人的情境當中,去感受其心靈。比如《戰國策·蘇秦始將連橫》一篇,一般講解無非是疏通字詞、人物形象、語言藝術。但在此之外,我們其實可以將這篇文章當作一篇“求職記”,里面記述的是蘇秦去秦國找工作碰壁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蘇秦堅韌不拔,值得肯定,起初秦王不為所動,蘇秦并未灰心,又用言辭企圖贏取秦王的好感。但是秦王仍然無動于衷。蘇秦又一連上書十次,直到難以生存,才離秦而歸。他的信念絲毫沒有動搖,發憤讀書一年,果然其“合縱”之術令趙王大悅。但另外一方面,蘇秦開始為什么失敗?原因在于其不能審時度勢,當時秦國實力尚不足統一天下,是以沒有采取蘇秦的策略。也就是說,其找工作沒有做到知己知彼,這又值得我們反思自己。如此解讀,我們就會感同身受,感到這篇文字并不是死文字,而是和現實生活有很多相似之處,從此也能夠得到很多啟發。
再如學習《楚辭》時,會涉及屈原的生平事跡,其自殺的結局是人盡皆知,而這一點也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因為大學生自殺在高校中時有發生,那么如何認識屈原的人生選擇也有現實意義。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屈原,也會有人生的挫折,那么你會怎么做?在課堂上,這個問題往往討論的很熱烈。有人認為可以隨波逐流,有人認為可以到外國去。有人認為可以去“打游擊”,保存實力,待東山再起,為楚國復仇。有人認為可以去做生意,做個陶朱公。無論如何,都可以有很多選擇。然后教師可以交待清楚屈原為什么自殺:屈原是有人生其他選擇的,但沒有這樣,而選擇了投水自盡,一是他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寧可為理想而獻身,也決不中途變節;二是其深沉的愛國精神,他想過離開,但最終仍無法接受。他明知道楚國那么黑暗,政治是那么險惡,實際上也吃盡了苦頭,但他不能離開災難深重的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之情,感人至深。那么,除了以身殉自己的理想,就別無選擇。同時,師生也會達到共識,即屈原的人生選擇可敬,可以理解,但在當今又不能盲目效仿。在人生碰到挫折時,可以選擇其他路途,不必像屈原那樣殉道。這樣經過化身屈原、為其出謀劃策,有了代入感,屈原也就可親可敬了,更能得到后世的尊敬與同情,學生與其人、其詩的距離也就拉近了。
注釋
① 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