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錢香花(1983-),女,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廣東 廣州/511400)摘要:當今德育實效性的低迷與德育的外鑠性有極大的相關,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必須切實關注道德需要在德育中的作用,該文首先闡釋了道德需要的內涵,其次分析了道德需要與道德教育的關系,明晰培養大學生的道德需要是高校德育的本質擔當,再次初步探討了如何激發大學生道德需要。
關鍵詞:道德需要;德育;主體;激發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6-0032-02長期以來,高校德育注重從應然層面強調學生的道德責任,突出道德教育的外在約束性,而實然層面,這種“外鑠性”的德育實效并不明顯。學生對德育存在較普遍的逆反心理及成效偏低的狀況突出,究其原因是多樣的,較為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在德育中忽視了對道德主體內部道德需要的凸顯。要讓德育成為學生內心深處的主觀訴求,發揮學生的道德潛能,有其必要對學生的道德需要予以充分重視,基于道德需要開展道德教育,增強高校德育實效。
一道德需要的基本內涵
道德需要,按馮契先生主編的《哲學大辭典》中的解釋,是“人們自覺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內在要求。一定社會、階級或集體,總是通過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向人們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這種外在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據此,分析道德需要的特點如下:
其一,內在的主體自覺意識。黑格爾認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義務這樣一種意識。這種自覺性源于人的自我意識,它是個體的主觀意愿,是積極主動去實現的一種要求,表現為一種道德追求的沖動。人在自我意識發展中逐漸產生的一種要求自我確認的力量,激勵著個體積極追求的力量,促使個人的道德行為與品質獲得外部社會的認可。它推動著人們根據自己變化發展的需要,對社會道德要求進行積極主動的選擇,一旦社會道德法則為個人所認可,并經個人內化,社會道德便滲入人的精神深處,成為自我的內在要求,成為人生所努力實現的自我價值。因此,道德需要是人們內在的自我完善的追求。
其二,利己性與和利他性相結合。道德不只總是與利他奉獻相聯系,個體的道德需要實則首先是與利己相關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生存先于生活的意義,生存的需要使人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在赫爾巴特看來,追求利益和幸福是人行為的動力源泉;而康德認為人既有按道德律行動的理性的一面,又有和感性欲望相聯系的自利的一面?!爱斘覀兛疾烊魏蝹€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己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睋?自利是基于生存的需要,也是個體產生道德需要所自然會有的正當原動力。道德并非倡導以美德作為獲利的工具,但也不能據此鞭撻自利心存在的合理性。
二、道德需要與道德教育的關系
道德教育(以下簡稱為德育)是一定的社會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的要求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人們施加一定道德影響的活動。當個體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需要、信念并表現于行為,凸顯了個體參與社會道德生活的主體地位。滿足道德需要、追求道德的過程實則是遵守道德規范的過程,當道德需要成為自我價值確證的方式,對它的追求便構成了自我完善的強大動力。
1.道德需要是道德主體接受道德的源動力
個體的道德訴求源于自我完善的需求,需要建立在對道德需要產生心理認同的基礎上。人有道德追求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一,在追求道德品性的過程中個體能獲取自我完善的滿足感 ,在實現道德信念后獲取價值感與幸福感。作為人的一種本質需要,道德意義在于能調整人的自然性與社會性二重存在,是個體自我完善的要求與內容,也是自我完善的前提與基礎。由此,德育從此角度是讓學生接受道德需要,而同時道德需要又是個體自我完善的題中之意,道德需要對德育的基礎性作用不言而喻。德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們逐漸由道德他律發展為道德自律,而道德主體遵守社會規范的自覺性源于道德需要的存在。道德需要構成德育可能性的基礎,如果沒有激發個體的內在的道德需要,道德主體德性的發展幾乎不可能實現。
2.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是德育的本質擔當
從道德需要基礎性的角度分析,德育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基于學生的實際訴求,將學生外部道德認識提高并內化為內在道德需要,并表現于道德行為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實際訴求是前提,通過道德認識的橋梁作用,形成道德需要的核心,最終目的在于使道德行為成為自覺習慣。從這個角度講,明晰德育主體及其內部需要,基于此,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道德需要是德育的本質擔當。在實際德育過程中,需要有培養德育對象的道德需要的理念自覺,其一要提高學生道德認知,形成道德需要;其二要喚醒并真正激活道德需要。我們不難看出,道德需要是人的品德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我們在德育中要關注和重視人的道德需要,而人的道德需要的激發和提升也是德行實現需特別注意的。
三、 以學生道德需要為支點實施高校德育
1.道德需要培養的切入點——基于滿足功利基礎的超越功利
我國道德價值取向一直以利他為標準,以實現高尚道德作為德育的切入視角,把“克己利他”作為教育的普遍要求,這種把德育最高境界當作起點,脫離受教者思想基礎等實際情況,置道德需要于不顧,其收效甚微。生存的意義先于生活,絕大多數人首先關心的是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調節自身與社會關系中,逐步發展到抑制私欲、樂善好施。人性的自利是客觀存在的,德育應從滿足人的自利心這一低位視角切入,引導學生在滿足自我的基礎上實現對自我的超越。如孔子、康德這種以道德為目的的人現實里少有,人不可能完全脫離功利“為道德而道德”的生活,將超越自我看成完全拋棄自我功利是不可取的。過多地強調外部要求而忽視內在需要,必然造成學生普遍對德育的逆反心理,不利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統一。德育應深入到學生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去領略道德的益處,從而積極主動追隨。德育要葆有生機,應從滿足學生合理的需要為教育起點。
2.德育注重引導道德需要層次的發展
個體道德需要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保守到開放的過程,它大致經歷了外在需求—理性內化—內在需求等幾個階段,有學者把其相對應地劃分為他律的道德需要——自律的道德需要——自由的道德需要三個層次。他律層次表現為道德行為是通過服從規范而履行道德義務;自律層次表現為個體在反思道德律令的基礎上將其內化為道德準則;自由層次將道德本身的追求作為行動目標,實現社會道德規范與自我道德需要的融合統一。根據各層次所呈現的特點,道德需要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德育的激勵和引導。要正確引導個體道德需要層次的發展,德育須著重如下兩點:首先,不同年齡發展階段的個體須區別開展具體的德育,這是由道德需要的發展層次性決定的,如在他律層次上,注重道德規則教育的約束功能。其次,合理滿足不同道德需要層次的合理需求,對于不切實際的需要,要正確引導其積極轉換,如符合道德的道德需要,若功利成分太強,需要德育引導道德境界的提升。
3.德育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前我國高校德育雖有不少進步,但傳統德育模式的弊病并未完全消退。道德需要是個體的一種精神需要,人不是被動機械地接受道德原則的客體,而是道德活動的主體,當學生以道德主體自居,以自覺的態度追求道德規范,以高度的責任感審視道德現象,學生便不再盲目接受道德灌輸,成為主體內在需要的激發者,有力促進個體自主性,高校德育的功能不是使學生服從固有信條,而是引導學生能進行獨立思考,對現有價值體系、行為規范反省、批評性理解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選擇。發揮道德需要對道德行為的驅動作用,對于加強高校德育無疑會起到積極作用。尊重學生道德需要,引導道德訴求,提高道德認識,形成道德信念,促進道德行為,這樣的德育才具有感動人心的內在力量。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的原理[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肖雪慧.主體的沉淪與覺醒[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3]曾小五.從三個視點看道德需要[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4]孫少平.論道德需要及其培養[J].教育發展研究,2006(9).
[5]王珺.道德需要:對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種解讀[J].理論月刊,2003(11).
[6]馮契.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7]王瑩,景楓.經濟學家的道德追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夏湘遠.義務、良心、自由:道德需要三層次[J].求索,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