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興軍
40例不合格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分析
史興軍
目的 選擇不合格的40份臨床血液常規試驗標本,采用統計學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景德鎮市中醫醫院40份不合格血液樣本相關資料,總結降低血液標本不合格率相關措施,對不合格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并得出結論。結果 不合格原因多為凝血相關,所占比例高達67.50%,其余不合格原因還包括受到藥物影響、溶血、樣本延遲送檢等,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醫護工作者應在實施血液檢驗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定完成操作,盡量降低上述不合格因素發生率,保障臨床血液檢驗結果準確性,確保臨床醫生獲得可靠診斷及治療依據,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
血液;常規;檢驗;不合格;探討
近年來,我國的臨床血液檢驗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血液檢驗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因為血液檢驗的結果能夠反映患者的病情,也能夠作為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1]。但是在檢測血液樣本的過程中,仍然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出現不合格的血液樣本。本研究對40份不合格的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景德鎮市中醫醫院于2010年3~2010年4月收治的40例住院患者的不合格血液標本,全部送往血液檢驗室進行檢驗。
1.2 材料與儀器 為了使血液檢驗的結果合理、可靠,并且減少誤差,必須選擇適用的設備。一般情況下,可以選擇血液分析儀來對血液樣本進行分析,如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 Limited)提供的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奧林巴斯(OLYMPUS)公司提供型號為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深圳邁瑞公司提供BS-800生化分析儀等。血液分析儀這種儀器最大的特點便是必須在顯微鏡下面才能對細胞進行辨認。根據細胞的大小和表面結構,加入溶血素以及細胞化學試劑。然后采用光學、電學等一系列的方法進行計數和區分。通過采用血液分析儀,能夠減少誤差,提高檢驗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1.3 標本采集 (1)靜脈采血法。這種方法一般都是選用體表的淺靜脈,并且以肘前靜脈和肘中靜脈為主。在采血之前,讓患者采用仰臥的姿勢,放松心情,醫護人員核對無誤之后再進行穿刺。穿刺以前,還要采用看、摸、拍等不同的方法找到明顯的、可見的充盈血管。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從靜脈留置導管進行采血,因為從靜脈留置導管采集的血液標本可能會產生凝塊。采完血之后還要觀察針筒內有沒有空氣,最后必須進行消毒。(2)皮膚采血法。同時也是毛細血管采集法,這種方法最為常見。它主要采集的是微靜脈、微動脈、毛細血管的混合血液。一般都是在患者手指的無名指內側的部位進行采集。在采血之前,必須準備好用具,并且嚴格核查。采血過程中要進行消毒處理,醫護人員按住采血部位,先用碘和酒精進行消毒。右手持針,垂直進針大概2mm,將第1滴血拭去。因為第1滴血可能混有組織液。在采集完畢以后,還要按住患者的手指,直到不再出血。
1.4 分析方法 回顧性分析40份不合格血液樣本相關資料,總結降低血液標本不合格率相關措施,分析方法為查閱相關病歷資料、詢問當事醫護人員及患者等。對不合格因素進行統計學分析并得出結論。
1.5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均錄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40份不合格血液標本進行分析可知,不合格原因多為凝血相關,所占比例高達67.50%,其余不合格原因還包括受到藥物影響、溶血、樣本延遲送檢等,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0份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n(%)]
對血液檢驗標本不合格的原因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3.1 標本凝固 本研究結果中,13份血液樣本出現標本凝固的現象,占32.5%。當血液凝固以后,會從流動的液體狀態變成無法流動的固體狀態,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也會慢慢變成不溶的纖維蛋白[2]。這是由于凝血因子參與了很多的蛋白質水解過程,當血液凝固之后,就不能再進行血常規檢查了。造成血液樣本凝固也有很多的因素,比如采血管的導管內壁粗糙,或者是采血的針頭太細,也有可能是采血的時候沒有進行無菌操作,使得細菌侵入了其中[3]。另外,醫護人員沒有適當地配制保養液和血液,也或者保養液中的抗凝劑太少,這些現象都能夠導致血液凝固產生。
3.2 樣本送檢時間過長 一般情況下,樣本送檢的時間不能超過24h,如果是急診的血液樣本,更應該及時地送檢。在對血液樣本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很多醫護人員容易忽視送檢的時間,血液中的很多成分會因為時間的延遲而產生變化,如血液葡萄糖濃度也慢慢降低,血小板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破碎。因此,標本必須在20min內送檢,本研究中,有3例出現這樣的情況,占7.5%,送檢時間超過12h。在經過檢查以后,發現葡萄糖成分和血小板成分均低于常規值,因此不合格。
3.3 藥物影響 一些患者是在服用了其他藥物的情況下進行的血液檢驗,則會出現很多的異常現象。因為藥物中的成分不同,所以作用機制也有所不同,同時對血液所產生的影響更是不同。一些抗生素類藥物,如博來霉素、氯霉素等,會使得血液內的紅血球減少,一些利尿藥會增加人體內的白細胞成分,還有腎上腺素,會使人體凝血的時間減少,而四環素則恰好相反,四環素能夠增加凝血的時間[4]。本研究中,有6份血液樣本受到藥物的影響,其中,1例血樣白細胞數量過高,3例血樣的凝血時間長于正常人,另外還有2例血液樣本出現高脂肪的現象。
3.4 沒有合理地使用抗凝劑 抗凝劑是采用科學方法將血液中的一些凝血因子去除掉,防止血液凝固。本研究中,有14例血液樣本沒有合理地使用抗凝劑,占35%。其中,3例出現抗凝劑使用失敗的現象,5例是需要使用抗凝劑,但是卻沒有使用抗凝劑,6例是不需要使用抗凝劑,但是卻使用了抗凝劑。因為沒有合理地使用抗凝劑,使得檢測的結果不準確、不合理。
3.5 溶血 血液檢驗樣本還出現了溶血,當紅細胞破裂后,血紅蛋白會從紅細胞中流出,同時被細胞質中的一些成分溶解掉。因為紅細胞內外的物質成分不一樣,會使血液樣本檢測結果存在一定的出入。本研究中,出現溶血的血液樣本有4例,占10%,其中,1例血液樣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血漿析出,必須對其進行分離,還有3例血液樣本在標本試管中就可以看出血泡[5]。這些出現了溶血的血液樣本,不能再進行血液常規檢查。引發溶血的原因有很多,如醫護人員在對樣品進行采集的時候,所使用的采血器針頭過于細,或者止血帶扎的太緊,使用止血帶的時間太長。另外,也有可能是血液和抗凝劑混合的過程中,力度太大所造成[6]。不僅如此,如果采集完血液后,沒取下針頭就直接注入檢測管中,同樣會使得血液樣本出現溶血的現象。
本文40份不合格血液樣本中多由于凝血相關因素所致,如標本凝固、抗凝劑使用不當等,其余不合格原因還包括受到藥物影響、溶血、樣本延遲送檢等。提示臨床醫護工作者應在實施血液檢驗過程中嚴格按照規定完成操作,盡量降低上述不合格因素發生率,保障臨床血液檢驗結果準確性,確保臨床醫生獲得可靠診斷及治療依據,提高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值得今后實際工作中推廣應用。
[1] 龔道蓉.64例不合格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2):233-235.
[2] 戴蘊.臨床血液不合格標本常規檢驗的分析和探討[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0):1109-1111.
[3] 陳雪華.40例不合格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7):417-420.
[4] 孫媛媛.彩色模塊式檢驗項目一覽表在臨床血液標本采集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4):356-358.
[5] 郭中清.55例臨床血液常規檢驗標本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2,6(7):29-31.
[6] 齊虎成.臨床血液標本的檢驗誤差原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 (20):2498-25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8.057
江西 333000 江西省景德鎮市中醫醫院(史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