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琦雄
摘要:
現如今,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生態可持續建筑在不斷的向前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國一直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生態與可持續建筑不僅體現了物質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理念的改變,它要求在建設這種建筑時,在設計、生產、選材、安裝上都要有“綠色”與“可持續”體現,而且必須著重考慮保護生態環境與節約自然資源兩個方面。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設計策略
代社會是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也是生態環境的保護受到高度重視的時代。因此,在對綠色生態可持續建筑進行設計時,務必使建筑師采用全新的設計手法,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對建筑的結構、材料、形式、設備等進行充分的考慮,以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可以這樣比喻,綠色生態建筑像一棵大樹,它向其他的植物一樣,需要從它周圍的土壤中汲取養分,來使得自己花果豐碩,它對它周圍的環境資源的消耗是有分寸的,并不會將其耗盡,而且它將所結的花果撒落在地上,繼而滋養周圍的事物。可以看出,這種模式不是單向的從生長到滅亡,而是可持續發展的。從人類的發展史可以知道,不管在生產技術的古代還是在科技空前發展的現代,盡管建筑可以取代原始的大樹,成為庇護現代人類生活的場所,但是卻不能改變人類依賴自然界的狀況。因此,無論科技多么發達,我們必須立足于樸素的自然原理,才能為生活提供健康的、自然的生活環境。
一、綠色生態建筑的定義
我國早在結合基本國情的情況下,從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角度,提出了“綠色”建筑的定義,即在保證建筑具有較長的壽命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材、節水、節能、節地、)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從而給人們提供更為適用、健康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建筑物。其實“綠色”的含義并不深奧,亦非建筑所獨有,現如今它已普遍用于人類的生活,諸如“綠色冰箱”“綠色食品”“綠色管理”以及“綠色電腦”等等字樣隨處可見。實質上,“綠色生態建筑”和“綠色冰箱”都是供人享有的“綠色產品”。由于在該詞的使用過程中有了約定俗成的含義,致使在使用時,總能將其與效率、健康、節能、環保等方面的意義聯系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也可看出,所謂的“綠色建筑”就是健康舒適、節能環保、講求效率的建筑。然而,要真正地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就不能將構建“綠色生態建筑”僅僅當成是一句簡單的、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口號,必須在現實中身體力行。
二、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的特征
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顧名思義它是指在設計需要在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遵從節能、健康和環保為宗旨,對現有資源和環境進行充分地利用,從而改善建筑方案、建筑規劃以及建筑建材和技術,讓整體的建筑環境實現低耗、高效、環保、節能以及生態平衡的效果,使最終建設成為人、自然、建筑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設計模式。
總體來說,建筑設計的綠色生態化模式有如下特征:
(一)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重點關注對人的身體健康的影響,堅持以人為本。因此,在建筑設計中,宜采用可重復使用的、壽命長的環保型綠色建材,通過改善室內外采光環境與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等措施,盡可能地減低因環境污染給人類健康帶來的損害,保護人類的身心健康。
(二)綠色生態化模式力求設計能較好的與環境相協調,具有環境適應性。所以,設計應最大限度的維護外部環境,使其能充分發揮環境效益。另外,在建筑的選址、剖面及平面設計都應嚴格遵循與環境共生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與地貌,結合環境特點與氣候特征。
(三)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設計具有經濟性。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遵循節約經濟的原則,試圖在保證建筑質量的同時,最大限度的降低資源消耗。此外,還可以通過研究和利用新節能技術(如紅外反射技術、太陽能能裝置等),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四)綠色生態化模式要求在對建筑空間和使用功能的設計上,應能掌握社會的變化,設計出能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方案,具有社會性。即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未來的發展變化,使其留有足夠的余地,在空間上兼具有包容性,在功能上具備綜合性,在使用上帶有適應性、靈活性與可擴展性。
三、實施建筑設計綠色生態化模式的策略
所謂的綠色生態化的建筑設計實施策略,實質是指通過在現代都市建筑中引入一些自然因素,從而再現自然生態,達到人、自然、建筑與社會環境的相互協調的目地。具體實施可以主要從室外設計策略、室內設計策略和技術策略三個方面進行。
(一)室外設計策略
室外的生態化設計策略的主要從對幕墻設計和屋頂設計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在屋頂設計方面,綠色生態化策略要求在對建筑物的屋頂進行設計時,應根據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做出不同作用的節能設計。其次,在幕墻設計上,為了實現綠色生態化,一般常用“雙層皮”幕墻策略。“雙層皮”幕墻的應用,代替了以往傳統的玻璃幕墻,使采用玻璃幕墻的一些缺點(如耗能高、室內空氣質量差),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此外,應用雙層體系作維護結構,不但可以為居住者提供自然通風和較多的光線,還可以實現增加室內空間舒適度以及降低能耗,使自然采光和節能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較好的解決。此外,如果在雙層皮間設置的遮陽百頁,將會使建筑物具有更佳的遮陽效果,避免風雨侵襲和陽光直射,更便于其自身的運營、維護和更新。
(二)室內設計策略
相對于其他區域的設計來說,室內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在對室內設計進行設計時,主要考慮中庭和緩沖空間的生態化設計。(1)在對中庭實施綠色生態化的設計時,首先要讓中庭變為光線與氣流的通道,充分發揮其“光井”與“煙囪”的作用,這樣不但能排出了室內的濕氣和濁氣,還能形成空氣流動,讓人與自然較多的接觸,從而減少對機械通風與空調的需求;其次,將綠化與中庭有機的結合起來,將綠化體系引入室內,除了通過植物的新陳代謝能達到改善室內的空氣質量的作用,還能形成優美的自然景觀。(2)在建筑主體與室外環境之間,常用玻璃幕或墻體圍成一個大空間,起著一個緩沖地帶的作用,這個空間就是所謂的“緩沖空間”。在對緩沖空間實施綠色生態化的設計時,應充分將太陽能資源運用到保暖等方面的作用,主要考慮節能的問題。
(三)技術策略
1.選擇綠色環保的建材
綠色建材不但不會造成環境污染,而且有助于資源和能源的節約。因此,在對建材料進行選擇時,應盡量考慮使用生態高性能混凝土、生態水泥、木材和鋼材等;建筑圍護材料—玻璃也采用如硅氣凝膠特種玻璃、吸熱中空玻璃、熱反射玻璃、自潔凈玻璃、安全玻璃、自動調光玻璃和光電玻璃等較為綠色的種類;在對非有機溶劑型涂料進行選擇時,應采用對人的健康損害較少的產品。
2.運用各種節能技術
為了達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減少能耗的目的,可以對新能源開發建筑的保溫以及蓄等技術進行充分地利用。即在對綠色生態建筑進行設計時,可根據所建區域的氣候和地域特點,使該地區的的各種自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水力能、生物能等新能源)能在建筑的建設與使用過程充分發揮其生態效應。
四、 結語
未來建筑設計業將會向綠色生態化模式的方向發展,由于任何一個綠色建筑的實施都不可能離開對綠色建筑的設計,科學、有序、合理的設計有助于綠色建筑實現的社會效益、經環境效益與濟效益的統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筑設計應遵循以人為本、科學設計的原則,既要保證設計能使建筑具有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而且能合理與節約地利用可再生資源,從而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玉東.在建筑設計中體現生態理念的幾種方式[J]. 科技創新導報,2008(23)
[2] 劉備.城市設計·和諧社會[J]. 知識經濟, 2010(06)
[3] 楊永謀.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J]. 中國城市經濟,2011(20)
[4] 張志遠.生態建筑設計方法初探[J].企業技術開發,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