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夢”的概念一經提出,即在國內外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國外學者對“中國夢”的提出原因、內涵、特點和實現路徑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啟發性的觀點。加強對國外學者“中國夢”研究的評析,對于推進“中國夢”走向學理、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國外研究;“中國夢”;評析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4)-06-0086-04
作者簡介:唐偉鋒(1985-),男,山東濟寧人,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1]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中國夢”的內涵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點,實現路徑又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不僅為國內學者所關注,也成為國外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國外學者不僅研究了關于“中國夢”的相關理論問題,而且對如何實現“中國夢”提出了若干有建設性的觀點。鄧小平曾強調指出,“建設一個國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閉狀態和孤立地位。”[2]因而,加強對國外學者關于“中國夢”研究的評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國外的看法,為我們研究、宣傳“中國夢”提供另一種視角,其對于推進“中國夢”走向學理、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夢”提出的原因
考察“中國夢”提出的原因,對于理解“中國夢”的內在要求具有重要的價值。國外學者認為,“中國夢”的提出,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又有現實因素的原因。
從歷史方面的原因來看,他們認為“中國夢”是自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精神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認為,自近代以來,中國夢就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懈奮斗、建立民主富強國家的巨大思想動力和精神源泉,在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副教授吳旭認為,“中國夢”的提出,表明中國人站立起來了。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所遭受到的“屈辱挫敗悔”的復雜心態,在當今物質不斷富足的情況下,終于可以從陰影中走出了,從而在主權意義上真正站立起來了。[4]
從現實因素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給中國帶來嚴峻挑戰,需要用“中國夢”統一思想,鼓舞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奮進。鄭永年從“中國意識危機”的角度分析中國當前面臨的信任危機。他認為,“中國夢”具有排除“信任危機”,重樹中國人對國家的前途、自己的前途的信心的偉大意義。他認為,這種信任危機背后是深刻的“中國意識危機”。他指出,今天中國所經歷著的“中國意識危機”是自近代以來的第三波。前兩波分別在清末到“五四運動”這段時間與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這兩次危機的有一個相同點,都是由于內外各種因素而導致一些人失去對國家和自己前途的信心,并因此深感憂慮。今天中國所面臨的“中國意識危機”具有不同的特點,出現了矛盾的現象,即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西方發達國家陷入深刻經濟危機之時,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卻與此同時出現了“中國社會對國家和個人前途的信心”問題,并且“也到了一個非常低的水平”。[3]
吳旭認為,在現實層面上,沒有夢想就沒有未來。沒有夢想會導致視野狹隘,心態功利化,想法變得短視,精神層面出了問題只能用精神層面來修復。因而,“中國夢”的提出,“無疑正當其時,正對其癥。”[4]
二、“中國夢”的內涵及實質
1“中國夢”的內涵。“中國夢”的概念一經提出,即在國內外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在“中國夢”的內涵方面,由于角度不同,國外學者的看法不盡相同。通過歸納,筆者認為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和諧說”。俄遠東研究所中國政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亞歷山大?拉林認為,“中國夢”是一種和諧,“每個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物質狀況,但每個人的這種愿望匯集在一起,就是整個國家的夢想。這種一致,這種和諧,實際上就是‘中國夢,就是‘中國夢的內涵。”[5]拉林的這種看法,實際上是從個人與國家的和諧關系構建來說的,肯定了一致、和諧的重要性。從中也可看出,他是把個人的夢想放在國家夢想之上,認為只有個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國家的夢想才能得以實現。俄遠東研究所副所長謝爾蓋?盧賈寧認為中國夢不僅僅是目標,而且還是實施和建設“和諧世界”、建設一個大小國家、大小民族和諧共處的世界的重要手段。[5]
第二,“三層次說”。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維為認為,中國夢具體可以分解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家國夢”、“大國夢”和“天下夢”。他認為,如果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應該有所側重。在家國夢中,研究重點主要是個人、家庭與國家的特殊關系以及個人(家庭)的夢與中國夢的關系。在大國夢中,研究重點應放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天下夢則主要是指如何為解決“天下”難題,特別是為全球治理難題作出自己的獨特貢獻。[6]吳旭認為,從個人來看,“中國夢”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即實現自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回饋社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擁抱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7]福布斯專欄作家、中國中產階級研究專家艾倫在《中國夢——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的崛起及其影響》一書中也認為,“中國夢”有三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連接西方人和中國人,消除西方人對中國人的神秘感”;第二層含義是“鼓勵中國的同胞們大膽地去夢想”;第三層含義是“啟發讀者深思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究竟什么是中國夢”。[8]
第三,“六層面說”。西班牙加利西亞國際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胡里奧?里奧斯認為,中國夢是一個內容豐富、廣泛、復雜的概念,“‘中國夢是很多夢想的綜合體,綜合的不僅是數量,也是質量。很難用一個概念去囊括‘中國夢的概念。”他指出,“中國夢”包括六個重要的層面,即對社會福利的向往、綜合發展、歷史層面的重大意義、文明層面、思想意識層面、國際層面。具體來說,如下所述:第一,福利層面。保證所有中國人能夠享受到福利,解決一系列諸如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第二,綜合層面。要求中國不僅僅是經濟繁榮,而且各方面都實現現代化;第三,歷史層面。要求實現祖國的統一,否則“中國夢”含義將是狹小的;第四,文明層面。要把現代性與中國的傳統性有機地結合起來,確定新的身份定位;第五,思想意識層面。思想意識十分重要,而且隨著中國的發展越來越重要。中國需要重新開始尋找、定義自己的思想意識,應該以某種方式把自身價值與普世價值結合起來;第六,國際層面。要讓全世界來了解中國,認識到中國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權利,并在國際上得到新的空間。從這六個層面來看,對物質層面、思想層面、歷史和現實層面都有涉及,概括相對全面,但是對于“中國夢”的主體沒有界定,缺乏主、客體之間的互動。[9]
第四,“多類型說”。英國上議院議員韋鳴恩勛爵認為,“中國夢”有多種類型,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詮釋:第一種類型是中國人的夢想;第二種類型是中國傳遞自身價值觀的迫切愿望。在前者中,中國人擁有日益增長的物質財富,可以成為推動國際貿易的重要動力。在后者中,“中國夢”則符合中國傳統文化道家思想有關于“平衡”的闡釋。中國具有特殊的國情,人口數量多,消耗也大,因而“要想將自己建設成富強而具有高度現代化水平的國家,就必須要在巨大的消費需求和有限的物質資源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韋鳴恩看來,還存在另外一種“中國夢”,即指中國在樹立良好國際形象方面的夢想。他認為,無論處于哪個時代,主體國家都有確認和弘揚自身文化和價值觀的訴求,這也是一種夢想。[10]韋鳴恩雖然只列舉了三種類型,但是他主張有多種類型的“中國夢”,可以不斷添加新的內容,故把他的觀點作為單獨一種列出。
endprint
綜上可以看出,國外學者解釋“中國夢”的角度不盡相同。歸根結底,分歧在于對“中國夢”的主體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是國家,有的認為是社會,也有的認為是個人,有的則認為三者兼具,但是哪個更為重要又成為新的問題。不同理解造成了不同的解釋。因而,如果不把“中國夢”的主體弄清楚,就很難把握“中國夢”的內涵是什么。
2“中國夢”的實質。對于“中國夢”的實質,國外學者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中國夢”的實質是“強國夢”和“強軍夢”,他們把“中國夢”與“中國威脅論”聯系起來,對“中國夢”持不接受和敵對的態度。德國漢學家、民族學家南因果博士認為,“西方媒體已對‘中國夢這個詞有了反應,然而這些反應不全是正面的。西方媒體報道中更多表達了他們對于一個強大中國的擔心,甚至出現了一些指責的聲音。”[11]現實中,國外有些報刊把“中國夢”的實質定義為“強國夢”與“強軍夢”,認為中國借此競爭世界第一,給世界造成不穩定,以此渲染“中國威脅論”。美國《新聞周刊》在一篇題為《中國的偉大夢想》的評論中,將中國的“強國夢”與周邊國家的“噩夢”并列起來,把中國在南海地區的島嶼領土爭端放到了二戰前德意日領土擴張的歷史背景下。《紐約時報》則特意突出強調,所謂的“中國夢”其實就是“強國夢”和“強軍夢”,而“習的講話以及其背后所調動起來的強大宣傳攻勢,必然讓亞洲國家,以及美國這一太平洋地區的主導軍事強權,憂心忡忡”。吳旭進而認為,“將‘中國夢簡單等同于‘強國夢,其弊端和副作用,還不單純體現在邏輯和語義模糊的問題上,而更多體現在地緣政治和公眾外交的層面。”[4]
另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夢”的實質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會對世界帶來負面的影響。如前所述,西方有人認為“中國夢”的實質是中國要與美國競爭世界第一,認為“中國夢”的實現可能給世界造成不穩定。現任美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斯蒂芬?歐倫斯不同意這是“中國夢”的實質。他認為,“中國夢”意味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領導人最關注的是中國的民生問題,如吃、穿、住、用、行,還有教育、醫療等方面,把如何更好地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重點放在國內,而非國外。與美國比較而言,美國的威脅主要來自外部,而中國領導人談論的是國內問題,因為中國面臨很多現實的社會問題。因而他認為,實現“中國夢”將給世界帶來不穩定的說法源于不了解中國國情。[12]
這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為我們如何提高國家軟實力提供了不同的借鑒。筆者認為,我們應該重視這種分歧,著力從掌握話語權上提升國家軟實力。在宣傳上有所側重,對國內、對國外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用外界易于接受的話語和方式在世界上普及“中國夢”。
三、“中國夢”的特點
國外學者對“中國夢”的特點也進行了闡述,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即人民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可持續性、世界性與完整性。他們認為“中國夢”的概念通俗易懂,在提法上更接近民眾,讓人感覺很有吸引力。同時,“中國夢”又不是簡單的說教,具有實干精神。從內容上來看,“中國夢”又具有世界性,是一個整體,里面包括從個人到國家的各個層面的夢想,彼此聯系,不可分割。
1人民性。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對中國頗有研究,他認為,“中國夢”不僅僅只屬于國家,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個夢很快就會被遺忘。”“中國夢”應該屬于民眾,而且民眾才是最終擁有“中國夢”的主體,如果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沒有“中國夢”,那么“中國夢”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群眾基礎。[13]
2理論性和實踐性。斯蒂芬?佩里認為,“‘中國夢是一整套理論體系,能夠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也有利于穩定。”進一步說,“中國夢”是對中國多年改革開放實踐進行總結和研究的結果,是在適應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而且這個概念本身是不斷更新和與時俱進的。[13]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夢”更多強調的是實干精神,與實踐緊密相關。德國漢學家、民族學家南因果博士認為,“夢想”在中國首要和最主要意味著“實干”、“創造”和“行動”,“夢想”和實際生活之間存在許多明顯結合點。因而,“無論是中國領導人還是民眾,都對‘中國夢充滿期待,認真實現‘中國夢的工作已經開始,所取得的初步成功逐漸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思考。”[11]
3可持續性。韋鳴恩認為,“中國夢很有潛力,它比其他國家的‘夢更具持續性。”原因在于,“中國夢表現出的傳統文化價值、充滿關懷的家庭觀和社會關懷等中國元素是極其富有吸引力的。”[10]
4世界性。不少國外學者認為,“中國夢”不僅僅是中國一個國家的夢想,還應該包含對世界的擔當和責任。歐倫斯認為,如果想讓世界理解“中國夢”,那么“當中國人在世界范圍內談論‘中國夢的時候,應該談論的是被所有人所共享的夢想。如果中國領導人在外面談論中華民族的復興時,就應該解釋‘中國夢對其他國家和人民意味著什么。”[12]在斯蒂芬?佩里看來,當今的世界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中國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國家,中國在闡述自己夢想的時候,也關系到參與到全球治理方式。“‘中國夢是推斷未來中國影響世界方式的最佳出發點。”[13]從這點來看,“中國夢”同時具有世界性,與世界緊密相關。
5完整性。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夢”是一個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多個層面的完整的夢,具有完整性特點。缺少任何一個方面的參與,“中國夢”的完整性就會遭受破壞,“中國夢”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夢。“中國夢”的實現,除了需要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有力領導之外,還需要全社會共同配合,尤其要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盧賈寧認為,“如果社會不公平,‘中國夢就是不完整的夢。”[5]
四、“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比較研究
國外學者往往把“中國夢”與“美國夢”作比較,他們不僅敘述了“美國夢”的演變過程,而且從兩國文化差異的角度概括了“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相同點與區別。筆者認為,中國共產黨提出“中國夢”的概念,本身就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一種方式。任何國家的夢想由于國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而堅持“中國夢”,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1“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相同點。斯蒂芬?歐倫斯認為,“中國夢”和“美國夢”都重視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這是二者所共有的。在他看來,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都曾經闡述過“美國夢”,他們都認為只要確立和平、平等和繁榮的社會原則,美國人民通過努力奮斗,就能夠成功。在這一點上,“中國夢”同樣強調通過一個共同的夢想,把所有的中國人團結在一起。中國在30多年來的發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因為底子薄,發展過程充滿了艱辛和付出。現在中國的許多地方已經達到比較發達的水平,想要更進一步,將面臨更多的挑戰,因此“把夢想說清楚很重要”。[12]
吳旭認為,“中國夢”和“美國夢”是相通的,從字面上看,“相通”有兩層含義。首先,“相通”指不是排斥的、對抗的和沖突的關系,雙方之間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在本質上是一種建立在合作和協調基礎上的伙伴關系。其次,“相通”又不能由“相同”所替代,二者根本不能等同;從緣起、內涵和界定上,“中國夢”和“美國夢”都是一種對等的、并列的關系,而沒有主次、優劣和從屬之分。從深層分析,“相通”又可以從國家富強、人民福祉和世界和平三個層面進行邏輯定位。從這三個層面可以看出“中國夢”和“美國夢”未必相同,但一定是息息相通的。[14]
endprint
2“中國夢”與“美國夢”的區別。第一,具體內涵不同。胡里奧?里奧斯認為,因為“中國夢”和“美國夢”在稱呼上相似,所以西方有人想當然認為中國照抄了“美國夢”,以為“中國夢”就是中國人的“美國夢”。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美國夢“基本屬于個人的夢,就是名、權、錢。而中國提出的夢是不一樣的夢,不僅僅說它是群體的夢,也不僅僅是集中了億萬中國人的期待和向往。我認為它提出的是集體的努力”。[9]
第二,根本價值不同。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公共政策學者、塞頓霍爾大學副教授汪錚在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發表題為《“中國夢”——不是崛起,而是復興》的文章,認為“中國夢”在許多方面與“美國夢”是截然不同的。具體來說,美國夢強調的是個人的致富和成功,而“中國夢”是一種集體承諾,它更重視民族大義及個人為民族所作出的犧牲。[15]可見,前者是個人主義,后者是以集體主義為基礎的,倡導個人為了民族的發展勇于犧牲個人利益。
韋鳴恩也突出強調了“美國夢”的個人主義,他認為,“在美國夢里,人們并不關心環境保護,只是關心消費以及個人的孤獨感等,并且事事只考慮美國自身,因而只能發出一種孤獨文化的聲音。”因此,他建議“中國夢”如果能夠建立起一個與這些觀念相反的模式,一個更重視家庭、更加保護自然資源的模式,那再好不過。而中國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中國夢將是全球夢”。[10]歐倫斯認為“中國夢”指的是“一個更加繁榮的社會,一個更加富裕的社會,一個更加清潔的社會——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國家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小,人們可以自由地創辦各類企業等等”。[12]
第三,文化背景不同。從“中國夢”與“美國夢”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來看,“美國夢”體現的是移民文化,是一個移民國家每個人都有的淘金夢想,獲取最大限度的物質享受是一個人活著的全部意義和“美國夢”的最高目標。因而,有學者認為,“美國夢”的概念可以表述為,“即一個人無論什么背景,只要來到新大陸,通過努力工作創業,就可以得到夢想的一切,以西方文化中強調個人努力、權利和自由等成分為主。”“中國夢”則“推崇‘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明顯是繼承了東方文化的集體主義傳統,‘夢想國家的強大成為人民福祉的保障,讓每一個人都從國家的發展中收獲自己應得的成果”。[16]
第四,實現路徑不同。有學者認為,不同國家民族在追求自身夢想時可能走不同的路徑,這是自然現象,但可以取長補短,不斷優化。因此,無論是“美國夢”還是“中國夢”,都應該防止極端和異化。[16]
五、實現“中國夢”的路徑
國外學者認為,實現“中國夢”需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向全世界闡釋“中國夢”;第二個是實現“中國夢”。前者為后者創造必要的國際環境,后者是最終要達到的目標。
1向全世界闡釋“中國夢”。國外有的學者通過研究認為,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等差異的原因,很多西方人弄不清楚“中國夢”確切的含義。如果外國人不理解“中國夢”,那么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國際環境則會遭受破壞,因此不得不重視對“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汪錚認為,“盡管‘中國夢在國內受到了熱烈喝彩,但中國之外的人們卻難以弄清楚其確切含義。”“中國夢”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夠促進外國人理解中國如何看待自己及其在世界上的角色。因此,如果無法理解“中國夢”的含義,則會給相關國家帶來破壞性的結果。文章認為“中國夢”的含義是現實的,并且得到了國內人民的直觀理解,但是對于外國人來說始終是含糊不清的。之所以外國人在理解“中國夢”的內涵上存在困難,原因在于不同國家對于歷史的認知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導致了隔閡。作者舉例說明,“中國夢”深深根植于歷史,“尤其是中國對歷史的解釋可能完全不同于日本或美國對同一段歷史的解釋,在對‘中國夢的認知上,中國不可避免地與外國人產生分歧。”[15]因而,有必要通過各種方式在世界范圍內闡釋、宣傳“中國夢”。
2實現“中國夢”的路徑。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盧賈寧指出,習近平指出了最終目標——實現“中國夢”。他認為,只有保持現有的政治結構,尤其要發揮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中的領導作用,以強大的國家為基礎,才能夠實現“中國夢”。這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前提。[5]
第二,不斷推進改革開放,融入全球化進程。汪錚認為,中國共產黨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選擇。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受益匪淺,超過了其他國家,因此“擁抱全球化使中國具備了立志在確定的時間階段內實現‘中國夢的能力”。[15]
第三,提高中國軟實力,掌握國際話語權,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韋鳴恩認為,實現“中國夢”,就要不斷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贏得其他國家的支持,從而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他認為,“我們聽到的中國外交語言,就是中國不滿足于過去的緩慢發展。而英美的報紙則就中國形象提煉出了‘國防、自衛等符號,認為中國懼怕他國入侵而大搞軍事競賽等等,這些給中國造成了十分負面的國際影響。因此,中國對世界所作的貢獻,比如解決環境問題、促進家庭和諧、推動教育和文化發展等,需要用國際通用的語言和樂于接受的方式多加宣傳,以推廣中國正面形象,實現中國夢。”[10]里奧斯認為,實現“中國夢”面臨著一個重大的挑戰,就是周邊的國際環境,所以“保證周邊和平,有利‘夢的實現”。因此,需要加強對外文化傳播,通過媒體宣傳、學術等領域的研討會等方式,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獲得更多理解和認同。[9]
第四,保證“三大動力來源”。有學者認為,要想實現夢想,必須先考察夢想的動力源,因為一個夢想必須是關于人們尚未實現,但又在努力爭取實現的東西,并由此催發強烈的奮斗動機和動力,否則就是空想空談。他認為,“中國夢”的主要動力有三大來源,即“第一,追求經濟騰飛、生活改善、物質進步、環境提升;第二,追求公平正義、教育進步、科技創新;第三,追求富國強兵、民族尊嚴、主權完整、國家統一、世界和平。”[16]因此,需要從各個方面加強這三個方面的發展,為實現“中國夢”打下堅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適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4.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60.
[3]鄭永年.“中國夢”需要超越中國意識危機[N].聯合早報,2013-05-14.
[4]吳旭.西方眼中的“中國夢”[J].社會觀察,2013,(5).
[5]海外專家暢談“中國夢”(1):經濟進步打下“中國夢”根基[N].參考消息,2013-11-08.
[6]張維為.推動中國夢走向學理走向社會走向世界[N].光明日報,2013-07-10.
[7]吳旭.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中國夢[N].國際先驅導報,2010-04-22.
[8][美]艾倫.中國夢——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的崛起及其影響[M].孫雪,李敏,譯.文匯出版社,2011:2.
[9]海外專家暢談“中國夢”(2):“中國夢”不是遙不可及的烏托邦,[N].參考消息,2013-11-11.
[10]張夢穎,王琳.中國夢極富全球吸引力的中國觀念——訪英國上議院議員韋鳴恩勛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1-07.
[11]專訪:“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的夢”——德國學者南因果眼里的“中國夢”,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10/c_117653611html.
[12]海外專家暢談“中國夢”(3):實現“中國夢”對美國也有好處[N].參考消息,2013-11-12.
[13]海外專家暢談“中國夢”(4):“中國夢”是了解中國的密碼[N].參考消息,2013-11-14.
[14]吳旭.中國夢和美國夢不同但相通[N].環球時報,2013-06-25.
[15]“中國夢”不是崛起而是復興——學者稱外界對其含義不清楚或致誤解[N].參考消息,2013-02-05.
[16]中國夢需要一個共同支點[N].參考消息,2013-01-10.
【責任編輯:宇輝】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