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媛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商業信用的普遍推廣和運用,作為一項集貿易融資、商業資信調查、應收賬款管理及信用風險控制與壞賬擔保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金融服務,應收賬款保理業務融資成本低,不需繳存保證金,授信額度可以循環使用,是中小企業解決短期流動資金瓶頸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滯后、信用機制不健全等相關配套政策和制度不完善,我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的發展仍停留在初級階段。
一、基本情況
(一)業務辦理相對簡便、快捷,能較好地適應企業流動資金需求短、頻、快的特點。企業向銀行申請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并取得銀行授信后,在核定額度范圍內,只需提供交易真實性審核材料,企業可以循環使用授信額度,隨用隨辦,一般1-3個工作日內可以完成業務操作流程的辦理。而且業務融資成本相對較低,主要有兩大塊:一是保理服務費(手續費),一般按應收賬款金額的0.1%收取;二是融資利息費用,根據企業資信等級在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按一定比率上浮收取,上浮比例一般在20%以內。
(二)業務范圍控制較為嚴格,以風險易控的國內有追索權的貿易類保理業務為主。調查顯示,由于應收賬款保理業務是一種無需抵押擔保的信用融資方式,為嚴格控制業務風險,各家商業銀行對該業務的辦理范圍有較為嚴格的限制。一般只針對銀行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業務類型集中為有追索權的國內保理業務。目前,由于業務控制較為嚴格,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逾期情況較少。
(三)業務對象較為集中,主要服務于區域內的重點行業企業。各家商業銀行都把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定位為基于區域內核心企業的供應鏈融資,這導致銀行在客戶選擇上存在較大局限性,業務對象主要集中在各自的傳統優勢產業。由于核心企業具有極強的話語權,一般不愿為小微企業簽署應收賬款確認函、應收賬款轉讓協議等銀行必備資料,導致應收賬款保理業務企業受眾面較為狹窄,多是中型企業,而小微企業比較少。
二、存在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完善,應收賬款債權追索面臨障礙。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債權轉讓未通知債務人的,債權轉讓僅在債權人和債權受讓人間生效,而對債務人不生效。因此,在拓展無追索權保理、買斷式保理、暗保理等業務時,銀行盡管實際上已獲得應收賬款債權,但在應收賬款債權的外觀上,賣方仍是買方的債權人,保理商難以向買方直接主張債權。在開展無追索權等保理業務過程中,銀行為規避信用風險、欺詐風險、法律風險,往往要求應收賬款轉讓方簽訂回購協議等附加協議或條款。這種方式雖暫時規避了風險,減少了麻煩,但實際上已放棄了對債權的最終追索,一旦企業拒絕回購超期的應收賬款,保理業務融資就變相淪為對賣方企業的信用貸款。
(二)信息共享機制不健全,企業資信評估難度較大。目前,通過公開渠道查詢到的公共信息,難以有效評估企業的資信狀況和審查企業交易的真實性。據調查了解,銀行對企業進資信調查和貿易真實性審核時,經常用到的企業征信系統、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增值稅發票查詢系統等,均存在查詢功能過于簡單的問題。如征信系統企業信用信息更新不及時,不能及時反映企業信用狀況,導致申請企業需額外提供買賣雙方連續兩年的經營記錄、買方履約付款紀錄等眾多信譽證明材料。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查詢無明細,無法核對增值稅發票產生的應收賬款是否重復登記,經辦行在辦理登記前需花費大量時間查詢他行的登記信息。國稅部門增值稅發票信息查詢要在出票三個月以后才可以,無法保證銀行貿易真實性審核的時效性,并且從公開信息網上銀行僅僅能查詢到稅票的發票號碼是否真實,無法查詢開票金額、開票日期、開票對象等要素,一些企業使用變造的發票進行融資,銀行難以識別。
(三)再保險機制不健全,保理業務發展后勁不足。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雖然市場前景廣闊,但面臨的信用風險也十分突出,特別是小微企業由于財務制度不健全、經營狀況不穩定等原因,容易產生應收賬款無法按時收回的信用風險。再加上,我國失信懲戒機制建設滯后,企業違約成本過低,難以對虛假交易、惡意拖欠等失信行為構成有效制約,導致應收賬款保理業務對交易雙方的信用等級要求較高,不利于保理業務的全面拓展。如對于信用風險較大的無追索權保理業務,要求雙方企業銀行評級均在2A級以上,優質小企業只有與對方大型企業配套,才能符合保理標準。從國外保理業務實踐來看,為降低自身風險,保理商一般會對一定比例的保理額向保險公司或擔保公司進行再擔保,以降低和分散風險。目前,除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辦理政策性出口擔保外,我國還沒有其他商業性保險公司或擔保公司愿意對無追索權保理進行再擔保。
三、相關建議
(一)建立健全保理業務相關法律法規。建議盡快制定、修訂或完善包括金融法規、銀行支付結算辦法和擔保法、會計法規在內的有關法律法規,明確債權轉讓、保理商及其與第三者的權利沖突,債務人抗辯與反索、清盤與破產等事項的具體解決辦法。制定有關財務制度,規范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賬戶管理,明確應收賬款資產認定計量標準、應收賬款分類分級規范、賬款信用額度的比率計量規則,為降低保理業務企業準入門檻提供法律支撐。
(二)建立健全保理業務信用風險分攤機制。由于尚無商業性保險公司或擔保公司承擔保理的再保險業務,導致過大的信用風險阻礙了保理業務發展。建議制定再保險分攤和保險權益轉讓制度,合理釋放保險機構的風險集中度。地方政府對保險保理融資出現的保險公司經營損失給予一定補償,激勵保險公司參加保理融資業務的積極性。
(三)建立健全社會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建議人民銀行征信管理部門加大對應收賬款保理業務違約失信行為的信息征集力度,進一步開發完善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細化查詢內容,為保理業務發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技術支持。建議國稅部門提高增值稅發票信息真偽查詢的透明度,使銀行可以及時查詢到增值稅發票的開票金額、日期、對象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