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
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提高國民經濟運行的效率,為此,所必要的改革,都應該放在優先地位。
改革優先順序和短期增長風險,實際上是兩個題目。我先說第一個。這個說法和過去30多年的流行說法是有關系的,因為有改變。過去有一種改革戰略叫尋找突破口,尋找一兩個突破口,經過若干年把所有需要突破的地方突破了,新的市場體制就建立起來。自從2010年的時候,在中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里面提出,要有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這對改革的設想似乎占主流地位,就變成從一個系統的觀點去看。顯然找一兩個突破口,大概就不是一個主流的看法。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優先順序,優先順序是不是意味著不是一兩個突破口,而是一組什么重要的改革項目?
比起一兩個突破口我覺得應該更加系統性地觀察。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各個方面的改革項目一共是336項,選擇哪些作為優先呢?根據1993年總體方案設計和從1994年開始的上一輪改革有一個概念是有用的。最小一攬子改革,現在的330多項改革里面,要選出最為重要的和關聯性最強的少數改革項目,形成一個叫做最小的一攬子改革。它是一個系統,不是單項的突破口。另外一方面,又不是面面俱到。因為你改革的資源是有限的,只能選出那些最重要的,而且關聯性最強的來進行。
現在有不同的想法。比如說一種想法是先易后難,容易改的先改。難的呢靠后,優先順序就以難易來排序,先搞容易的。而在實際的選擇上,似乎最流行的一種觀點是說有共識的先改,沒有共識的后改。比如有共識的簡政放權就可以先改。
我想提一個想法,我認為優先順序最好是按照需要,把進一步市場經濟體制能夠發揮作用所必須進行的改革,作為最優先的改革。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要提高這個國民經濟運行的效率。這是一個最核心的問題,而要提高它的運行效率,就一定要有一個體制制度的基礎,也就是說能夠有效運行的市場經濟制度。它所必要的改革,都應該放在優先地位,如果改革沒有形成新體制并發揮作用,最終會受到挫折。
第二個問題是什么叫短期增長風險?是不是說如果我們增長率掉到了所謂底線以下就叫風險?其實,我們要保的不是7.5,七點幾,而是要保就業,我需要補充一點,不單是保就業的數量,而且是就業的質量。我們現在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最普通的勞動力,比如說家政服務或者保姆,他們是短缺的,工資是在提高的,而且他們的平均工資,比面臨著嚴重的就業問題大學畢業生還要高,這是我們的就業結構,就業結構的根本問題是生產結構。
像我們這樣急需提高技術水平,急需提高效率的一個國家,既然有知識,有技術的勞動力他們的緊缺程度會比最普通的勞動者家政服務勞動者還要差,這說明我們的生產結構有問題,也就是說增長方式有問題。實際上我覺得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的風險在財政金融部門。簡單地說,就是國民的資產負債表杠桿率太高,負債率太高,或者另外一種說法,在資產泡沫已經形成,于是它就出現一種系統性危機的風險,這是最危險的事情。這件事情要根本解決,要靠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的關鍵在于改革,在于形成一個有效率的體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