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喻椒
【摘要】目的:觀察結腸癌患者在經不同的治療方式后療效情況,并分析探討治療要點。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根據采取的術式不同分為常規手術切除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每組均為24例,在經不同的治療方法后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情況,及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在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在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腹腔鏡組患者較開腹組患者短,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顯而易見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有望成為結腸癌的主要方法,因其具有安全、有效、微創等特點,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結腸癌;結腸癌根治術;治療要點;常規結腸癌治療術
如今在各種癌癥疾病中,消化道最為常見的要數結腸癌,據統計在每年新發病例864292例中,死亡病例高達499000例,死亡率高達57.73%,但在結腸癌的病因及其癌變機制目前仍不清楚,由于結腸癌治療后預后較差,因此研究學者更加注重研究其治療療效和安全性方面。治療結腸癌較為有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是隨著微創技術發展而發展的,另一種則是常規開腹切除術。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經臨床檢查證實,患者同意進行此研究,并簽字《手術協議書》,根據采取的術式不同分為常規手術切除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每組均為24例,腹腔鏡組患者腫瘤位置,盲腸、升結腸10例,降結腸8例,乙狀結腸6例,病理分期:Ⅱ期11例,Ⅲ期13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36~76歲之間,平均年齡54.7±6.9歲;開腹組患者腫瘤位置,盲腸、升結腸8例,降結腸11例,乙狀結腸5例,病理分期:Ⅱ期14例,Ⅲ期10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在37~79歲之間,平均年齡55.2±9.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種手術方法均嚴格遵循腫瘤根治的原則。腹腔鏡手術按照《中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指南》進行操作,腸系膜分離、腸系膜血管處理以及淋巴結清除均在腹腔鏡下完成,腸段切除與吻合經腹部小切口在體外完成。常規開腹手術按標準結腸癌根治術式進行操作,切除范圍必須包括癌腫所在腸袢及其系膜和區域淋巴結,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首先將腫瘤所在的腸管近遠端用紗布條扎緊,以防止癌細胞在腸腔內擴散、種植,隨即結扎相應的血管,以防止癌細胞血行轉移,可在扎閉的腸腔內給予稀釋的抗癌化學藥物,然后再行腸袢切除。
觀察指標:在經不同的治療方法后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情況,及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
統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不同治療方法后患者根治性與安全性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在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在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腹腔鏡組患者較開腹組患者短,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討論
結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腫瘤,以41~65歲期間發病率最高。在我國近20年來尤其是大城市,發病率明顯上升。結腸癌雖病變尚不清楚,但其相關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過多的動物脂肪及動物蛋白飲食,缺乏新鮮蔬菜及纖維素飲食,缺乏適度的體力活動,有些病如家族性腸息肉病,已被公認的癌前期疾病。結腸癌常見癥狀主要有: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腹部腫塊、中晚期時出現腸梗阻癥狀。病理上課根據不同的腫瘤形態可分為腫塊型、浸潤型、潰瘍性三種。本次針對我院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143.2±50.3ml較開腹組患者術中出血521.4±210.4ml少,此外手術時間差別較大,開腹組手術時間188.3±81.5min,腹腔鏡組手術時間167.5±72.8min,另外在淋巴結清除數量和切口長度方面效果腹腔鏡組優于開腹組。在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腹腔鏡組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是2.2±0.3、3.7±1.5、5.5±2.8,開腹組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是4.4±1.4、5.8±2.6、8.3±3.5。兩組患者比較結果差異明顯(P<0.05)。綜上所述采取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結腸癌患者較采取常規開腹切除更有優勢,對臨床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推薦使用。
【摘要】目的:觀察結腸癌患者在經不同的治療方式后療效情況,并分析探討治療要點。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根據采取的術式不同分為常規手術切除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每組均為24例,在經不同的治療方法后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情況,及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在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在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腹腔鏡組患者較開腹組患者短,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顯而易見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有望成為結腸癌的主要方法,因其具有安全、有效、微創等特點,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結腸癌;結腸癌根治術;治療要點;常規結腸癌治療術
如今在各種癌癥疾病中,消化道最為常見的要數結腸癌,據統計在每年新發病例864292例中,死亡病例高達499000例,死亡率高達57.73%,但在結腸癌的病因及其癌變機制目前仍不清楚,由于結腸癌治療后預后較差,因此研究學者更加注重研究其治療療效和安全性方面。治療結腸癌較為有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是隨著微創技術發展而發展的,另一種則是常規開腹切除術。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經臨床檢查證實,患者同意進行此研究,并簽字《手術協議書》,根據采取的術式不同分為常規手術切除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每組均為24例,腹腔鏡組患者腫瘤位置,盲腸、升結腸10例,降結腸8例,乙狀結腸6例,病理分期:Ⅱ期11例,Ⅲ期13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36~76歲之間,平均年齡54.7±6.9歲;開腹組患者腫瘤位置,盲腸、升結腸8例,降結腸11例,乙狀結腸5例,病理分期:Ⅱ期14例,Ⅲ期10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在37~79歲之間,平均年齡55.2±9.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種手術方法均嚴格遵循腫瘤根治的原則。腹腔鏡手術按照《中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指南》進行操作,腸系膜分離、腸系膜血管處理以及淋巴結清除均在腹腔鏡下完成,腸段切除與吻合經腹部小切口在體外完成。常規開腹手術按標準結腸癌根治術式進行操作,切除范圍必須包括癌腫所在腸袢及其系膜和區域淋巴結,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首先將腫瘤所在的腸管近遠端用紗布條扎緊,以防止癌細胞在腸腔內擴散、種植,隨即結扎相應的血管,以防止癌細胞血行轉移,可在扎閉的腸腔內給予稀釋的抗癌化學藥物,然后再行腸袢切除。
觀察指標:在經不同的治療方法后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情況,及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
統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不同治療方法后患者根治性與安全性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在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在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腹腔鏡組患者較開腹組患者短,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討論
結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腫瘤,以41~65歲期間發病率最高。在我國近20年來尤其是大城市,發病率明顯上升。結腸癌雖病變尚不清楚,但其相關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過多的動物脂肪及動物蛋白飲食,缺乏新鮮蔬菜及纖維素飲食,缺乏適度的體力活動,有些病如家族性腸息肉病,已被公認的癌前期疾病。結腸癌常見癥狀主要有: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腹部腫塊、中晚期時出現腸梗阻癥狀。病理上課根據不同的腫瘤形態可分為腫塊型、浸潤型、潰瘍性三種。本次針對我院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143.2±50.3ml較開腹組患者術中出血521.4±210.4ml少,此外手術時間差別較大,開腹組手術時間188.3±81.5min,腹腔鏡組手術時間167.5±72.8min,另外在淋巴結清除數量和切口長度方面效果腹腔鏡組優于開腹組。在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腹腔鏡組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是2.2±0.3、3.7±1.5、5.5±2.8,開腹組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是4.4±1.4、5.8±2.6、8.3±3.5。兩組患者比較結果差異明顯(P<0.05)。綜上所述采取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結腸癌患者較采取常規開腹切除更有優勢,對臨床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推薦使用。
【摘要】目的:觀察結腸癌患者在經不同的治療方式后療效情況,并分析探討治療要點。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根據采取的術式不同分為常規手術切除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每組均為24例,在經不同的治療方法后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情況,及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在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在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腹腔鏡組患者較開腹組患者短,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顯而易見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有望成為結腸癌的主要方法,因其具有安全、有效、微創等特點,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結腸癌;結腸癌根治術;治療要點;常規結腸癌治療術
如今在各種癌癥疾病中,消化道最為常見的要數結腸癌,據統計在每年新發病例864292例中,死亡病例高達499000例,死亡率高達57.73%,但在結腸癌的病因及其癌變機制目前仍不清楚,由于結腸癌治療后預后較差,因此研究學者更加注重研究其治療療效和安全性方面。治療結腸癌較為有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是隨著微創技術發展而發展的,另一種則是常規開腹切除術。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效果顯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4月期間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經臨床檢查證實,患者同意進行此研究,并簽字《手術協議書》,根據采取的術式不同分為常規手術切除和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每組均為24例,腹腔鏡組患者腫瘤位置,盲腸、升結腸10例,降結腸8例,乙狀結腸6例,病理分期:Ⅱ期11例,Ⅲ期13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36~76歲之間,平均年齡54.7±6.9歲;開腹組患者腫瘤位置,盲腸、升結腸8例,降結腸11例,乙狀結腸5例,病理分期:Ⅱ期14例,Ⅲ期10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在37~79歲之間,平均年齡55.2±9.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種手術方法均嚴格遵循腫瘤根治的原則。腹腔鏡手術按照《中國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指南》進行操作,腸系膜分離、腸系膜血管處理以及淋巴結清除均在腹腔鏡下完成,腸段切除與吻合經腹部小切口在體外完成。常規開腹手術按標準結腸癌根治術式進行操作,切除范圍必須包括癌腫所在腸袢及其系膜和區域淋巴結,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首先將腫瘤所在的腸管近遠端用紗布條扎緊,以防止癌細胞在腸腔內擴散、種植,隨即結扎相應的血管,以防止癌細胞血行轉移,可在扎閉的腸腔內給予稀釋的抗癌化學藥物,然后再行腸袢切除。
觀察指標:在經不同的治療方法后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情況,及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
統計學處理: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不同治療方法后患者根治性與安全性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在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除、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在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腹腔鏡組患者較開腹組患者短,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討論
結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腫瘤,以41~65歲期間發病率最高。在我國近20年來尤其是大城市,發病率明顯上升。結腸癌雖病變尚不清楚,但其相關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過多的動物脂肪及動物蛋白飲食,缺乏新鮮蔬菜及纖維素飲食,缺乏適度的體力活動,有些病如家族性腸息肉病,已被公認的癌前期疾病。結腸癌常見癥狀主要有: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腹痛、腹部腫塊、中晚期時出現腸梗阻癥狀。病理上課根據不同的腫瘤形態可分為腫塊型、浸潤型、潰瘍性三種。本次針對我院收治的Ⅱ~Ⅲ期結腸癌患者48例進行研究,得出結果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出血143.2±50.3ml較開腹組患者術中出血521.4±210.4ml少,此外手術時間差別較大,開腹組手術時間188.3±81.5min,腹腔鏡組手術時間167.5±72.8min,另外在淋巴結清除數量和切口長度方面效果腹腔鏡組優于開腹組。在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和住院時間比較中,腹腔鏡組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是2.2±0.3、3.7±1.5、5.5±2.8,開腹組通氣時間、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是4.4±1.4、5.8±2.6、8.3±3.5。兩組患者比較結果差異明顯(P<0.05)。綜上所述采取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對結腸癌患者較采取常規開腹切除更有優勢,對臨床治療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