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強
【摘要】目的:探討鎖骨中段移位骨折分別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8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隨機分為40例觀察組和40例對照組,觀察組采用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非手術方式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并發癥出現率。結果:兩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觀察組85%顯著高于對照組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10%明顯低于對照組30%,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患者采用手術治療鎖骨中段移位骨折,臨床療效顯著好于非手術治療,骨折愈合良好,值得進行推廣。
【關鍵詞】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效果分析
鎖骨骨折是一種常見類型的骨折,骨折部位分為中段、近段以及遠段,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中段骨折。常規鎖骨治療中,通常采用非手術外固定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鎖骨骨折采用手術治療變得越來越普遍[1]。為了對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我院對4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我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8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將其隨機分為40例觀察組和40例對照組。觀察組,21例男性,19例女性,平均年齡36.3±2.4歲;對照組,24例男性,16例女性,平均年齡41.2±2.1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采用手法復位后,使用“8”字繃帶進行外固定,6~8周后將外固定去掉,開展功能訓練。觀察組采用手術治療,患者處于仰臥,對頸叢神經實施麻醉,墊高患側肩部,沿著鎖骨在骨折部位開切口,將骨折端進行暴露,避免損傷到血管和神經,手術直視下將骨折端復位,把鋼板放置在鎖骨上方,擰緊螺釘,將3顆螺釘依次固定在骨折遠近端,術后將骨折端懸吊持續一周,然后進行功能訓練。
療效標準:①治療優良率評價。骨折部位恢復正常結構,骨折出現愈合,肩關節能夠正常活動,評價為優;骨折復位程度超過80%,內固定牢固,骨折出現愈合,肩關節沒有疼痛感,評價為良;骨折復位程度為50%~80%,內固定出現輕微松動,骨折愈合延期,肩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患者具有肩周炎,評價為中;骨折不能完全復位,愈合部位出現畸形,內固定完全松動,肩關節出現活動障礙,評價為差。優良率為優良例數和總例數之比×100%。②并發癥出現率。患者主要并發癥為:骨折部位疼痛、手術傷口感染、愈合部位出現畸形等,并發癥出現率為并發癥出現例數和總例數之比×100%。
統計學方法:使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卡方檢驗組間比較結果,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差異。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對比。觀察組治療優良率85%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優良率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為10%(4/40),對照組為30%(12/4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討論
鎖骨骨折采用常規保守治療的方法是:采用“8”字繃帶實施外固定,它的缺點是內固定穩定性較差、會勒傷皮膚、對臂叢神經造成壓迫,骨折端容易損傷皮膚以及對鎖骨下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傷,患者骨折愈合較慢,骨折部位容易出現畸形,并且當形成骨痂后會對肩關節活動能力造成阻礙[2]。針對以上非手術存在的諸多缺陷,采用手術治療具有顯著的優勢,臨床報道,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常規非手術治療,患者的骨折不愈合率為15.1%,而采用手術復位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僅為2.3%,因此證實手術治療鎖骨中段移位骨折同非手術相比骨折愈合效果更明顯[3-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優良率,觀察組為85%,而對照組為6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觀察組療效顯著好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為10%,對照組為3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手術復位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好于非手術復位。
綜上,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手術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好于非手術治療,而采用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其并發癥出現率顯著低于非手術治療骨折患者,因此說明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適合采用手術進行復位,臨床療效顯著,骨折部位愈合良好,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朱夫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三種內固定方式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5):42-44.
[2]葛友平.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效果比較[J].中外醫療,2009,21(6):70-70.
[3]張智,李杰,呂明,等.鎖骨中段移位骨折的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5(24):1854-1856.
[4]丁歡.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鋼板內固定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比較[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28(3):204-205.
【摘要】目的:探討鎖骨中段移位骨折分別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8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隨機分為40例觀察組和40例對照組,觀察組采用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非手術方式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并發癥出現率。結果:兩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觀察組85%顯著高于對照組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10%明顯低于對照組30%,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患者采用手術治療鎖骨中段移位骨折,臨床療效顯著好于非手術治療,骨折愈合良好,值得進行推廣。
【關鍵詞】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效果分析
鎖骨骨折是一種常見類型的骨折,骨折部位分為中段、近段以及遠段,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中段骨折。常規鎖骨治療中,通常采用非手術外固定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鎖骨骨折采用手術治療變得越來越普遍[1]。為了對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我院對4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我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8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將其隨機分為40例觀察組和40例對照組。觀察組,21例男性,19例女性,平均年齡36.3±2.4歲;對照組,24例男性,16例女性,平均年齡41.2±2.1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采用手法復位后,使用“8”字繃帶進行外固定,6~8周后將外固定去掉,開展功能訓練。觀察組采用手術治療,患者處于仰臥,對頸叢神經實施麻醉,墊高患側肩部,沿著鎖骨在骨折部位開切口,將骨折端進行暴露,避免損傷到血管和神經,手術直視下將骨折端復位,把鋼板放置在鎖骨上方,擰緊螺釘,將3顆螺釘依次固定在骨折遠近端,術后將骨折端懸吊持續一周,然后進行功能訓練。
療效標準:①治療優良率評價。骨折部位恢復正常結構,骨折出現愈合,肩關節能夠正常活動,評價為優;骨折復位程度超過80%,內固定牢固,骨折出現愈合,肩關節沒有疼痛感,評價為良;骨折復位程度為50%~80%,內固定出現輕微松動,骨折愈合延期,肩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患者具有肩周炎,評價為中;骨折不能完全復位,愈合部位出現畸形,內固定完全松動,肩關節出現活動障礙,評價為差。優良率為優良例數和總例數之比×100%。②并發癥出現率。患者主要并發癥為:骨折部位疼痛、手術傷口感染、愈合部位出現畸形等,并發癥出現率為并發癥出現例數和總例數之比×100%。
統計學方法:使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卡方檢驗組間比較結果,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差異。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對比。觀察組治療優良率85%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優良率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為10%(4/40),對照組為30%(12/4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討論
鎖骨骨折采用常規保守治療的方法是:采用“8”字繃帶實施外固定,它的缺點是內固定穩定性較差、會勒傷皮膚、對臂叢神經造成壓迫,骨折端容易損傷皮膚以及對鎖骨下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傷,患者骨折愈合較慢,骨折部位容易出現畸形,并且當形成骨痂后會對肩關節活動能力造成阻礙[2]。針對以上非手術存在的諸多缺陷,采用手術治療具有顯著的優勢,臨床報道,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常規非手術治療,患者的骨折不愈合率為15.1%,而采用手術復位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僅為2.3%,因此證實手術治療鎖骨中段移位骨折同非手術相比骨折愈合效果更明顯[3-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優良率,觀察組為85%,而對照組為6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觀察組療效顯著好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為10%,對照組為3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手術復位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好于非手術復位。
綜上,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手術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好于非手術治療,而采用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其并發癥出現率顯著低于非手術治療骨折患者,因此說明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適合采用手術進行復位,臨床療效顯著,骨折部位愈合良好,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朱夫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三種內固定方式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5):42-44.
[2]葛友平.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效果比較[J].中外醫療,2009,21(6):70-70.
[3]張智,李杰,呂明,等.鎖骨中段移位骨折的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5(24):1854-1856.
[4]丁歡.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鋼板內固定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比較[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28(3):204-205.
【摘要】目的:探討鎖骨中段移位骨折分別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將我院8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隨機分為40例觀察組和40例對照組,觀察組采用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非手術方式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并發癥出現率。結果:兩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觀察組85%顯著高于對照組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10%明顯低于對照組30%,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患者采用手術治療鎖骨中段移位骨折,臨床療效顯著好于非手術治療,骨折愈合良好,值得進行推廣。
【關鍵詞】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效果分析
鎖骨骨折是一種常見類型的骨折,骨折部位分為中段、近段以及遠段,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中段骨折。常規鎖骨治療中,通常采用非手術外固定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鎖骨骨折采用手術治療變得越來越普遍[1]。為了對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我院對4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我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收治80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將其隨機分為40例觀察組和40例對照組。觀察組,21例男性,19例女性,平均年齡36.3±2.4歲;對照組,24例男性,16例女性,平均年齡41.2±2.1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采用手法復位后,使用“8”字繃帶進行外固定,6~8周后將外固定去掉,開展功能訓練。觀察組采用手術治療,患者處于仰臥,對頸叢神經實施麻醉,墊高患側肩部,沿著鎖骨在骨折部位開切口,將骨折端進行暴露,避免損傷到血管和神經,手術直視下將骨折端復位,把鋼板放置在鎖骨上方,擰緊螺釘,將3顆螺釘依次固定在骨折遠近端,術后將骨折端懸吊持續一周,然后進行功能訓練。
療效標準:①治療優良率評價。骨折部位恢復正常結構,骨折出現愈合,肩關節能夠正常活動,評價為優;骨折復位程度超過80%,內固定牢固,骨折出現愈合,肩關節沒有疼痛感,評價為良;骨折復位程度為50%~80%,內固定出現輕微松動,骨折愈合延期,肩關節活動受到限制,患者具有肩周炎,評價為中;骨折不能完全復位,愈合部位出現畸形,內固定完全松動,肩關節出現活動障礙,評價為差。優良率為優良例數和總例數之比×100%。②并發癥出現率。患者主要并發癥為:骨折部位疼痛、手術傷口感染、愈合部位出現畸形等,并發癥出現率為并發癥出現例數和總例數之比×100%。
統計學方法:使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卡方檢驗組間比較結果,P<0.05說明具有統計學差異。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優良率對比。觀察組治療優良率85%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優良率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為10%(4/40),對照組為30%(12/4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討論
鎖骨骨折采用常規保守治療的方法是:采用“8”字繃帶實施外固定,它的缺點是內固定穩定性較差、會勒傷皮膚、對臂叢神經造成壓迫,骨折端容易損傷皮膚以及對鎖骨下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傷,患者骨折愈合較慢,骨折部位容易出現畸形,并且當形成骨痂后會對肩關節活動能力造成阻礙[2]。針對以上非手術存在的諸多缺陷,采用手術治療具有顯著的優勢,臨床報道,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常規非手術治療,患者的骨折不愈合率為15.1%,而采用手術復位骨折,患者骨折不愈合率僅為2.3%,因此證實手術治療鎖骨中段移位骨折同非手術相比骨折愈合效果更明顯[3-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優良率,觀察組為85%,而對照組為6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說明觀察組療效顯著好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并發癥出現率,觀察組為10%,對照組為3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采用手術復位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好于非手術復位。
綜上,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采用手術治療,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好于非手術治療,而采用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其并發癥出現率顯著低于非手術治療骨折患者,因此說明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適合采用手術進行復位,臨床療效顯著,骨折部位愈合良好,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朱夫璋.鎖骨中段移位骨折三種內固定方式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5):42-44.
[2]葛友平.鎖骨中段移位骨折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效果比較[J].中外醫療,2009,21(6):70-70.
[3]張智,李杰,呂明,等.鎖骨中段移位骨折的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5(24):1854-1856.
[4]丁歡.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鋼板內固定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比較[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28(3):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