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華
【摘要】目的:探討乳腺癌患者體內STS、EST、AROM表達的臨床意義,為提高乳腺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可靠依據。方法:留取21例乳腺癌患者病灶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鏈霉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法進行檢測,記錄所有患者體內乳腺惡性腫瘤組織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結果: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患者易發(fā)生STS表達陽性;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易發(fā)生AROM表達陽性。結論:若乳腺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或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陽性,則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更容易出現雌激素局部高水平表達,此類患者臨床效果較差,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未達到有效治療效果應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提高療效及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關鍵詞】STS;EST;AROM;乳腺癌;表達意義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21例乳腺癌患者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乳腺癌患者體內STS、EST、AROM表達的臨床意義,為提高乳腺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可靠依據,保障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共選取21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驗證實為乳腺癌疾病。21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4~71歲之間,平均年齡48.65±2.27歲,月經情況:絕經13例、未絕經8例,疾病類型:浸潤性小葉癌4例、浸潤性導管癌15例、其他2例。
方法:⑴納入與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理診斷為乳腺癌疾病;②患者于本次研究前未進行任何放療、化療以及內分泌治療;③患者意識清醒,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調查,無休克、昏迷情況;④患者對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權,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⑵研究方法:留取21例乳腺癌患者病灶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鏈霉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法進行檢測,記錄所有患者體內乳腺惡性腫瘤組織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21例乳腺癌患者體內惡性腫瘤病灶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與其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患者易發(fā)生STS表達陽性;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易發(fā)生AROM表達陽性。
討論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患者多為女性,發(fā)病部位位于乳腺導管上皮或末梢導管上皮。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結構的改變,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研究表明[1],內分泌治療是臨床較為有效的乳腺癌治療方法,但其治療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病灶組織內發(fā)生局部的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即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發(fā)生局部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將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無法達到滿意療效,降低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
類固醇硫酸酯酶(即steroid sulfatas,簡稱STS)以及芳香化酶(即aromatase,簡稱AROM)是乳腺惡性腫瘤能夠影響雌激素局部合成的兩個主要途徑。研究表明[2],類固醇硫酸酯酶途徑的作用原理是將硫酸雌酮(簡稱E1-S)合成為雌酮(簡稱E1),在還原性17β羥類固醇脫氫酶(簡稱17β-HSD)作用下,將雌酮轉變?yōu)闈撛诖萍に兀碋2),從而促進乳腺惡性腫瘤病灶局部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因此,在類固醇硫酸酯酶途徑中,可通過雌激素硫酸轉移酶(即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簡稱EST)對雌酮進行滅活,使其轉變?yōu)榱蛩岽仆罱K達到抑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局部雌激素合成的目的。
本文研究可知,乳腺癌患者若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則其體內芳香化酶表達易呈現出陽性;而若患者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為陽性,則其類固醇硫酸酯酶表達易呈現出陽性,與李文金等人相關報道一致[3]。
因此提示若乳腺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或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陽性,則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更容易出現雌激素局部高水平表達,此類患者臨床效果較差,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未達到有效治療效果應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提高療效及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Yutaka Y,Junichi Y,Masakazu T,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estrone sulfatase and aromatase in human breast cancer tissues[J].Oncol Rep,2012,10(10):791-796.
[2]姜展紅.EST、STS、ER和PR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醫(yī)刊,2009,44(6):59-61.
[3]李文金,趙春英,趙潺.乳腺癌芳香化酶表達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1,34(4):231-234.
【摘要】目的:探討乳腺癌患者體內STS、EST、AROM表達的臨床意義,為提高乳腺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可靠依據。方法:留取21例乳腺癌患者病灶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鏈霉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法進行檢測,記錄所有患者體內乳腺惡性腫瘤組織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結果: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患者易發(fā)生STS表達陽性;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易發(fā)生AROM表達陽性。結論:若乳腺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或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陽性,則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更容易出現雌激素局部高水平表達,此類患者臨床效果較差,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未達到有效治療效果應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提高療效及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關鍵詞】STS;EST;AROM;乳腺癌;表達意義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21例乳腺癌患者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乳腺癌患者體內STS、EST、AROM表達的臨床意義,為提高乳腺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可靠依據,保障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共選取21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驗證實為乳腺癌疾病。21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4~71歲之間,平均年齡48.65±2.27歲,月經情況:絕經13例、未絕經8例,疾病類型:浸潤性小葉癌4例、浸潤性導管癌15例、其他2例。
方法:⑴納入與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理診斷為乳腺癌疾病;②患者于本次研究前未進行任何放療、化療以及內分泌治療;③患者意識清醒,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調查,無休克、昏迷情況;④患者對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權,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⑵研究方法:留取21例乳腺癌患者病灶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鏈霉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法進行檢測,記錄所有患者體內乳腺惡性腫瘤組織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21例乳腺癌患者體內惡性腫瘤病灶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與其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患者易發(fā)生STS表達陽性;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易發(fā)生AROM表達陽性。
討論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患者多為女性,發(fā)病部位位于乳腺導管上皮或末梢導管上皮。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結構的改變,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研究表明[1],內分泌治療是臨床較為有效的乳腺癌治療方法,但其治療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病灶組織內發(fā)生局部的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即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發(fā)生局部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將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無法達到滿意療效,降低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
類固醇硫酸酯酶(即steroid sulfatas,簡稱STS)以及芳香化酶(即aromatase,簡稱AROM)是乳腺惡性腫瘤能夠影響雌激素局部合成的兩個主要途徑。研究表明[2],類固醇硫酸酯酶途徑的作用原理是將硫酸雌酮(簡稱E1-S)合成為雌酮(簡稱E1),在還原性17β羥類固醇脫氫酶(簡稱17β-HSD)作用下,將雌酮轉變?yōu)闈撛诖萍に兀碋2),從而促進乳腺惡性腫瘤病灶局部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因此,在類固醇硫酸酯酶途徑中,可通過雌激素硫酸轉移酶(即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簡稱EST)對雌酮進行滅活,使其轉變?yōu)榱蛩岽仆罱K達到抑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局部雌激素合成的目的。
本文研究可知,乳腺癌患者若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則其體內芳香化酶表達易呈現出陽性;而若患者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為陽性,則其類固醇硫酸酯酶表達易呈現出陽性,與李文金等人相關報道一致[3]。
因此提示若乳腺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或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陽性,則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更容易出現雌激素局部高水平表達,此類患者臨床效果較差,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未達到有效治療效果應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提高療效及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Yutaka Y,Junichi Y,Masakazu T,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estrone sulfatase and aromatase in human breast cancer tissues[J].Oncol Rep,2012,10(10):791-796.
[2]姜展紅.EST、STS、ER和PR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醫(yī)刊,2009,44(6):59-61.
[3]李文金,趙春英,趙潺.乳腺癌芳香化酶表達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1,34(4):231-234.
【摘要】目的:探討乳腺癌患者體內STS、EST、AROM表達的臨床意義,為提高乳腺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可靠依據。方法:留取21例乳腺癌患者病灶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鏈霉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法進行檢測,記錄所有患者體內乳腺惡性腫瘤組織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結果: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患者易發(fā)生STS表達陽性;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易發(fā)生AROM表達陽性。結論:若乳腺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或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陽性,則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更容易出現雌激素局部高水平表達,此類患者臨床效果較差,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未達到有效治療效果應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提高療效及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關鍵詞】STS;EST;AROM;乳腺癌;表達意義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21例乳腺癌患者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乳腺癌患者體內STS、EST、AROM表達的臨床意義,為提高乳腺癌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供可靠依據,保障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共選取21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驗證實為乳腺癌疾病。21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4~71歲之間,平均年齡48.65±2.27歲,月經情況:絕經13例、未絕經8例,疾病類型:浸潤性小葉癌4例、浸潤性導管癌15例、其他2例。
方法:⑴納入與排除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理診斷為乳腺癌疾病;②患者于本次研究前未進行任何放療、化療以及內分泌治療;③患者意識清醒,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調查,無休克、昏迷情況;④患者對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權,且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⑵研究方法:留取21例乳腺癌患者病灶組織進行免疫組織化學鏈霉素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酶法進行檢測,記錄所有患者體內乳腺惡性腫瘤組織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21例乳腺癌患者體內惡性腫瘤病灶STS、AROM表達陽性情況與其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陽性患者易發(fā)生STS表達陽性;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患者易發(fā)生AROM表達陽性。
討論
乳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患者多為女性,發(fā)病部位位于乳腺導管上皮或末梢導管上皮。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結構的改變,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研究表明[1],內分泌治療是臨床較為有效的乳腺癌治療方法,但其治療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病灶組織內發(fā)生局部的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即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發(fā)生局部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將影響患者治療效果,無法達到滿意療效,降低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甚至威脅其生命安全。
類固醇硫酸酯酶(即steroid sulfatas,簡稱STS)以及芳香化酶(即aromatase,簡稱AROM)是乳腺惡性腫瘤能夠影響雌激素局部合成的兩個主要途徑。研究表明[2],類固醇硫酸酯酶途徑的作用原理是將硫酸雌酮(簡稱E1-S)合成為雌酮(簡稱E1),在還原性17β羥類固醇脫氫酶(簡稱17β-HSD)作用下,將雌酮轉變?yōu)闈撛诖萍に兀碋2),從而促進乳腺惡性腫瘤病灶局部高水平雌激素表達。因此,在類固醇硫酸酯酶途徑中,可通過雌激素硫酸轉移酶(即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簡稱EST)對雌酮進行滅活,使其轉變?yōu)榱蛩岽仆罱K達到抑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局部雌激素合成的目的。
本文研究可知,乳腺癌患者若發(fā)生淋巴結轉移,則其體內芳香化酶表達易呈現出陽性;而若患者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為陽性,則其類固醇硫酸酯酶表達易呈現出陽性,與李文金等人相關報道一致[3]。
因此提示若乳腺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或原癌基因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表達陽性,則其乳腺惡性腫瘤病灶中更容易出現雌激素局部高水平表達,此類患者臨床效果較差,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嚴密監(jiān)察患者病情變化,若未達到有效治療效果應及時更改治療方案,提高療效及預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Yutaka Y,Junichi Y,Masakazu T,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estrone sulfatase and aromatase in human breast cancer tissues[J].Oncol Rep,2012,10(10):791-796.
[2]姜展紅.EST、STS、ER和PR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醫(yī)刊,2009,44(6):59-61.
[3]李文金,趙春英,趙潺.乳腺癌芳香化酶表達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1,34(4):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