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格喜吉嘎拉等
尺骨中、上段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的兒童多于成年人,尺骨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可分為伸直型、屈曲型和內收型三類。
骨折病因病緣:尺骨上段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大多由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使尺骨上段骨折的同時沖迫橈骨小頭脫位。①伸直型:伸直型尺骨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多見于兒童。②屈曲型:屈曲型尺骨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多見于成人。
診斷:①望診:尺骨中、上段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時局部出現腫脹、尺骨中、上段成角畸形、橈骨小頭會出現向外后方、外側移位或畸形。②觸診:尺骨上段出現成角畸形骨折伴橈骨小頭脫位,可觸摸到橈骨小頭向外、外前或外后方移位。③問診:在問明病因病緣的同時,詢問骨折前后的情況及觸摸時有無疼痛。④聞診:尺骨骨折觸診時聆聽會有骨擦音且前臂旋轉活動功能受限。
治療方法:手法復位后經皮逆行穿針內固定尺骨中、上段骨折合并橈骨小頭脫位。
治療器械準備:一次性注射器、2%的利多卡因、生理鹽水、75%的醫用酒精、2%的碘酊、無菌紗布、消毒干棉球、內固定克氏針、無菌巾、老虎鉗、骨鉆、骨錘、無菌帽、醫用手套。
術前準備:⑴術前常規檢查:心電圖、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凝血酶檢查,確認無手術禁忌癥。⑵術前清潔皮膚,檢測患者生命體征確認無異常無損傷。⑶操作步驟:①體位:讓患者取仰臥位。②麻醉:將2%利多卡因10~15ml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經臂叢神經麻醉后手術常規消毒方法消毒,再用無菌巾遮擋患肢,充分顯露骨折端。
穿針復位固定法:將患者骨折近段試行向后或向外提,可清楚觸摸到骨折近端斷面的形態,將克氏針刺入皮膚探及骨質,通過針尖滑動從而確定髓腔的位置,將克氏針刺入髓腔內,手中有明顯感覺到克氏針在髓腔內。另一助手用錘擊打針尾至阻力明顯增大時改用骨鉆帶動克氏針鉆入尺骨鷹嘴后穿出皮膚,再用骨鉆將克氏針帶動向后退,直至針尾平行進入骨折近段斷面后術者手法復位將骨折復位至解剖位置不動,當手中有明顯的復位感,證明復位準確(成功),之后助手用骨錘將克氏針自外向內擊打順行進入骨折遠端髓腔內8~10cm停止。手法檢查骨折端的穩定性好后將針尾折彎剪短銼平埋于皮下針孔使其自然閉合,消毒并無菌包扎,頸腕帶系吊前臂手術結束。
一般操作時間為10~15min,術后麻醉消退后患者即可行一般活動,生活能完全自理,術后2~3天針孔即可閉合,3~6周后骨折可達臨床愈合,愈合后可取出內固定克氏針。
適應癥:年齡在12~60歲之間,骨折有明顯移位,骨折發生在2周以內者。
禁忌癥:年齡在12歲以下或60歲以上者、已接受其它方法治療者、軟骨病患者、合并有嚴重疾病者。
注意事項:本技術應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操作,內固定克氏針選擇過粗進入困難,過細穩定能力差。此方法與傳統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相比療效好、穩定性可靠、操作簡便。此方法與切開復位釘鋼板相比疼痛少、不剝離骨膜、縮短治療時間、降低醫療費用、不留斑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