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珍 潘敏求
潘敏求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中醫腫瘤專家之一。精于醫理,勤于臨床,在治療腫瘤方面有其獨特的見解和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獲益匪淺,現整理一則脊髓腫瘤的醫案一則,介紹如下。
彭某,男,10歲,2012年9月12一診:發現髓內占位L7~T1三年,未行手術及其他特殊治療,北京天壇醫院MRI示:頸5-胸4層面脊髓占位: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不排除,伴上下方脊髓空洞。癥見:右腿抽搐,每次發作半小時,頸部脹痛,成放射性,痛覺下降,早餐后感嘔吐、疲倦。舌淡紅苔白,脈弦。體查:背部肩胛區有一腫塊,大小約8cm×6cm。中醫辨證:氣虛血瘀型,治則:補氣活血,通絡散結。予中藥湯劑:白參5g,黃芪15g,白術5g,茯苓5g,靈芝5g,枸杞5g,女貞子5g,當歸5g,赤芍5g,川芎5g,桃仁5g,紅花3g,桂枝3g,連翹5g,蚤休5g,杜仲5g,桑寄生6g,雞血藤10g,僵蠶5g,30劑水煎,日1劑,分兩次溫服。
2012年10月17日二診:右腿偶有抽搐,乏力,背部腫塊消失。納可,寐安,二便調。舌淡紅,苔薄黃,脈細。
中藥湯劑擬方如下:白參5g,黃芪15g,白術5g,茯苓5g,靈芝5g,枸杞5g,女貞子5g,生牡蠣(先煎)15g,夏枯草10g,僵蠶5g,莪術5g,桃仁5g,蚤休5g,土貝母3g,半枝蓮15g,蛇舌草15g,甘草3g,紅花3g,30劑水煎,日1劑,分兩次溫服。
按語
脊髓腫瘤又稱椎管內腫瘤,系指脊髓本身和與脊髓相接的組織結構發生的新生物以及這些組織的轉移瘤。本病屬于中醫癱瘓、痿痹范疇,其病因病機為外感毒邪侵犯腎經,侵犯督脈,毒邪凝滯,經脈受阻,運行不暢,蘊結而成瘤塊所致。該患者為髓內占位,家屬考慮該患者年齡較小,未行手術及其他特殊治療,現抱著一線希望求助于我師,一診時初見患者右腿抽搐,且頸部脹痛,成放射性,痛覺下降為脊髓占位壓迫引起的相關神經癥狀,毒瘀互結形成背部腫塊,再細看患者易嘔吐、疲倦,本正不勝邪,正氣虧虛,結合舌脈,故辯證為氣虛血瘀型。我師認為該患者當前階段為正氣虧虛為本,毒瘀互結為標,辨病與辯證相結合,以扶正兼顧祛邪為原則,補其不足而瀉其有余。
中醫中毒邪互結而成腫塊,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治療思想及有關的一系列方藥,對減輕甚至治愈腫塊病證,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治療方面,《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堅者削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等原則,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病辨為氣虛血瘀型,故我師以補氣活血,化瘀散結為主法,方中用白參、黃芪、白術、茯苓四君子湯以扶其正氣,配合杜仲、桑寄生、雞血藤以補益精血,補益脾腎,“正氣盛則邪不可干也”,再用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血府逐瘀湯以活血通絡,以僵蠶、桂枝、連翹祛風通絡止痛治其標。
患者服一診藥后,納食好轉,疼痛減輕,背部腫塊消失,病情緩解,積極配合我師治療,有效的提高生活質量,也讓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二診時在原方上治法上更注重祛毒散結,故加用生牡蠣、夏枯草、莪術、蚤休、土貝母以攻毒散結,半枝蓮、蛇舌草以清熱解毒抑制腫瘤生長。本案例之所以一診后可以使患者背部腫塊消失,疼痛減輕,大大提高其生活質量,關鍵在于我師攻毒祛邪同時補益正氣,兩者兼顧,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