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診治方法。方法:對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具體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相關檢查、臨床癥狀、病理結果、并發癥等)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其中,有14例患者為黏液性胰腺囊性腫瘤,9例患者為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7例患者為實性假乳頭狀胰腺囊性腫瘤,另外4例患者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34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手術切除腫瘤24例,探查活檢2例,5例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采取了隨訪觀察,3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拒絕進行治療。隨訪時間為8~40個月,平均15.8個月,1例患者進行探查活檢手術后的第13個月死亡,5例采取隨訪觀察的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腫瘤無明顯變化。結論:胰腺囊性腫瘤主要表現為黏液性和漿液性,通常采取手術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應當做到盡早診斷及時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
【關鍵詞】胰腺囊性腫瘤;黏液性;漿液性;探查活檢
胰腺囊性腫瘤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低,其主要分為漿液性、黏液性、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以及實性假乳頭狀四類,對于胰腺囊性腫瘤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切除的方法[1]。本文對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診治方法以及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成功救治率,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14例患者為黏液性胰腺囊性腫瘤,年齡19~71歲,平均57.8歲;9例患者為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年齡36~79歲,平均58.2歲;7例患者為實性假乳頭狀胰腺囊性腫瘤,年齡16~35歲,平均24.9歲;4例患者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年齡45~73歲,平均59.4歲。全部患者中,女性占73.53%,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中女性占92.86%。
臨床表現及腫瘤特征: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部不適、疼痛或者存在包塊,胰腺頭部囊性腫瘤患者會存在黃疸。全部患者均進行超聲檢查、CT檢查或者MRCP檢查,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并且進行了ERCP檢查來了解乳頭的具體形態特征以及胰液的性狀等。其中,26例采取手術治療的患者病理診斷明確,另外8例患者都擁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的腫瘤平均直徑約為3.8cm,腫瘤的直徑長度相對較短。漿液性囊性腫瘤和黏液性囊性腫瘤多位于胰尾部,實性假乳頭狀腫瘤多位于胰頭部。具體的部位及大小可見表1。
方法:根據患者腫瘤部位的影像學特征首先做出初步診斷,然后確定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要進行的手術方法,其中,5例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采取了隨訪觀察,4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14例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發生惡性病變進行了十二指腸切除,1例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被誤診為假性囊腫進行內引流術后7個月進行探查活檢發現腫瘤轉移,進行手術后被確診為胰腺癌,另外12例腫瘤位于胰尾部的患者進行了遠端胰腺切除手術,共有5例患者發生了惡變。4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中1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3例患者拒絕進行手術。7例實性假乳頭狀腫瘤患者中4例患者進行了十二指腸切除手術,2例患者進行了胰體尾部切除手術,1例患者采取了姑息性切除手術。術后對患者進行了8~40個月,平均15.8個月隨訪,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
結果
經過隨訪可知,38例患者的腫瘤均無增大狀況,其中1例被誤診為假性囊腫的黏液性囊性腫瘤的患者在進行內引流術后出現復發,后因無法對腫瘤進行切除進行了探查術,在手術13個月后死亡。4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中2例患者分別在14個月和18個月復發死亡,另外2例患者在術后第29個月和第36個復發死亡,7例實性假乳頭狀腫瘤患者中6例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患者未發生復發,1例采取姑息性手術的患者術后7個月復發死亡。手術治療后常會出現的并發癥為胰瘺,本組中有5例患者出現遺漏,在經治療后胰瘺均得以康復。1例進行十二指腸切除的患者發生了胃排空延遲,但經過1個月的治療后癥狀消失。術后發生感染的患者共3例,感染部位分別為手術切口部位、肺部以消化道,但在經過2~4周的治療后均痊愈。
討論
胰腺囊腫主要表現為黏液性和漿液性,本組中有67.65%的患者未黏液性囊性腫瘤和漿液性囊性腫瘤。胰腺囊腫多發于女性[2],本組中女性患者占到了73.53%。其中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的男女比例接近,漿液性囊性腫瘤通常為良性。胰腺囊腫腫瘤的大小通常與腫瘤的部位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對于胰腺囊腫的治療,筆者認為除臨床診斷明確或者腫瘤相對較小并且患者不存在明顯癥狀的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外,其他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都建議進行手術切除。對于不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應當密切進行隨訪,及時了解腫瘤的變化狀況,必要時便采取手術治療[3]。手術方式的選擇主要應當根據腫瘤的大小、腫瘤所累及的范圍以及腫瘤的具體部位來確定,通常對于位于胰體尾部的腫瘤可以采取保留脾臟的方式進行手術,對于位于胰腺頸部的體積較小的腫瘤可以選擇切除胰腺中段的手術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手術過程中應避免使腫瘤發生破裂,腫瘤的切除應當徹底避免殘留。總而言之,對于胰腺囊腫,患者應當做到盡早診斷及時治療,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
參考文獻
[1]區金悅,孫健,侯寶華,等.胰腺囊性腫瘤的診治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9(8).
[2]唐克,張忠濤,等.胰腺囊性腫瘤35例臨床診治分析[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0(10).
[3]張寶宗.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診治[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診治方法。方法:對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具體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相關檢查、臨床癥狀、病理結果、并發癥等)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其中,有14例患者為黏液性胰腺囊性腫瘤,9例患者為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7例患者為實性假乳頭狀胰腺囊性腫瘤,另外4例患者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34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手術切除腫瘤24例,探查活檢2例,5例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采取了隨訪觀察,3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拒絕進行治療。隨訪時間為8~40個月,平均15.8個月,1例患者進行探查活檢手術后的第13個月死亡,5例采取隨訪觀察的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腫瘤無明顯變化。結論:胰腺囊性腫瘤主要表現為黏液性和漿液性,通常采取手術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應當做到盡早診斷及時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
【關鍵詞】胰腺囊性腫瘤;黏液性;漿液性;探查活檢
胰腺囊性腫瘤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低,其主要分為漿液性、黏液性、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以及實性假乳頭狀四類,對于胰腺囊性腫瘤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切除的方法[1]。本文對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診治方法以及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成功救治率,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14例患者為黏液性胰腺囊性腫瘤,年齡19~71歲,平均57.8歲;9例患者為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年齡36~79歲,平均58.2歲;7例患者為實性假乳頭狀胰腺囊性腫瘤,年齡16~35歲,平均24.9歲;4例患者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年齡45~73歲,平均59.4歲。全部患者中,女性占73.53%,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中女性占92.86%。
臨床表現及腫瘤特征: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部不適、疼痛或者存在包塊,胰腺頭部囊性腫瘤患者會存在黃疸。全部患者均進行超聲檢查、CT檢查或者MRCP檢查,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并且進行了ERCP檢查來了解乳頭的具體形態特征以及胰液的性狀等。其中,26例采取手術治療的患者病理診斷明確,另外8例患者都擁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的腫瘤平均直徑約為3.8cm,腫瘤的直徑長度相對較短。漿液性囊性腫瘤和黏液性囊性腫瘤多位于胰尾部,實性假乳頭狀腫瘤多位于胰頭部。具體的部位及大小可見表1。
方法:根據患者腫瘤部位的影像學特征首先做出初步診斷,然后確定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要進行的手術方法,其中,5例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采取了隨訪觀察,4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14例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發生惡性病變進行了十二指腸切除,1例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被誤診為假性囊腫進行內引流術后7個月進行探查活檢發現腫瘤轉移,進行手術后被確診為胰腺癌,另外12例腫瘤位于胰尾部的患者進行了遠端胰腺切除手術,共有5例患者發生了惡變。4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中1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3例患者拒絕進行手術。7例實性假乳頭狀腫瘤患者中4例患者進行了十二指腸切除手術,2例患者進行了胰體尾部切除手術,1例患者采取了姑息性切除手術。術后對患者進行了8~40個月,平均15.8個月隨訪,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
結果
經過隨訪可知,38例患者的腫瘤均無增大狀況,其中1例被誤診為假性囊腫的黏液性囊性腫瘤的患者在進行內引流術后出現復發,后因無法對腫瘤進行切除進行了探查術,在手術13個月后死亡。4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中2例患者分別在14個月和18個月復發死亡,另外2例患者在術后第29個月和第36個復發死亡,7例實性假乳頭狀腫瘤患者中6例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患者未發生復發,1例采取姑息性手術的患者術后7個月復發死亡。手術治療后常會出現的并發癥為胰瘺,本組中有5例患者出現遺漏,在經治療后胰瘺均得以康復。1例進行十二指腸切除的患者發生了胃排空延遲,但經過1個月的治療后癥狀消失。術后發生感染的患者共3例,感染部位分別為手術切口部位、肺部以消化道,但在經過2~4周的治療后均痊愈。
討論
胰腺囊腫主要表現為黏液性和漿液性,本組中有67.65%的患者未黏液性囊性腫瘤和漿液性囊性腫瘤。胰腺囊腫多發于女性[2],本組中女性患者占到了73.53%。其中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的男女比例接近,漿液性囊性腫瘤通常為良性。胰腺囊腫腫瘤的大小通常與腫瘤的部位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對于胰腺囊腫的治療,筆者認為除臨床診斷明確或者腫瘤相對較小并且患者不存在明顯癥狀的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外,其他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都建議進行手術切除。對于不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應當密切進行隨訪,及時了解腫瘤的變化狀況,必要時便采取手術治療[3]。手術方式的選擇主要應當根據腫瘤的大小、腫瘤所累及的范圍以及腫瘤的具體部位來確定,通常對于位于胰體尾部的腫瘤可以采取保留脾臟的方式進行手術,對于位于胰腺頸部的體積較小的腫瘤可以選擇切除胰腺中段的手術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手術過程中應避免使腫瘤發生破裂,腫瘤的切除應當徹底避免殘留。總而言之,對于胰腺囊腫,患者應當做到盡早診斷及時治療,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
參考文獻
[1]區金悅,孫健,侯寶華,等.胰腺囊性腫瘤的診治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9(8).
[2]唐克,張忠濤,等.胰腺囊性腫瘤35例臨床診治分析[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0(10).
[3]張寶宗.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診治[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診治方法。方法:對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具體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相關檢查、臨床癥狀、病理結果、并發癥等)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研究。結果:其中,有14例患者為黏液性胰腺囊性腫瘤,9例患者為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7例患者為實性假乳頭狀胰腺囊性腫瘤,另外4例患者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34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手術切除腫瘤24例,探查活檢2例,5例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采取了隨訪觀察,3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拒絕進行治療。隨訪時間為8~40個月,平均15.8個月,1例患者進行探查活檢手術后的第13個月死亡,5例采取隨訪觀察的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腫瘤無明顯變化。結論:胰腺囊性腫瘤主要表現為黏液性和漿液性,通常采取手術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在治療時應當做到盡早診斷及時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
【關鍵詞】胰腺囊性腫瘤;黏液性;漿液性;探查活檢
胰腺囊性腫瘤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低,其主要分為漿液性、黏液性、導管內乳頭狀黏液性以及實性假乳頭狀四類,對于胰腺囊性腫瘤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切除的方法[1]。本文對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診治方法以及臨床療效進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提高胰腺囊性腫瘤患者的成功救治率,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4例胰腺囊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14例患者為黏液性胰腺囊性腫瘤,年齡19~71歲,平均57.8歲;9例患者為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年齡36~79歲,平均58.2歲;7例患者為實性假乳頭狀胰腺囊性腫瘤,年齡16~35歲,平均24.9歲;4例患者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年齡45~73歲,平均59.4歲。全部患者中,女性占73.53%,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中女性占92.86%。
臨床表現及腫瘤特征: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腹部不適、疼痛或者存在包塊,胰腺頭部囊性腫瘤患者會存在黃疸。全部患者均進行超聲檢查、CT檢查或者MRCP檢查,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并且進行了ERCP檢查來了解乳頭的具體形態特征以及胰液的性狀等。其中,26例采取手術治療的患者病理診斷明確,另外8例患者都擁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的腫瘤平均直徑約為3.8cm,腫瘤的直徑長度相對較短。漿液性囊性腫瘤和黏液性囊性腫瘤多位于胰尾部,實性假乳頭狀腫瘤多位于胰頭部。具體的部位及大小可見表1。
方法:根據患者腫瘤部位的影像學特征首先做出初步診斷,然后確定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要進行的手術方法,其中,5例漿液性胰腺囊性腫瘤患者采取了隨訪觀察,4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14例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發生惡性病變進行了十二指腸切除,1例黏液性囊性腫瘤患者被誤診為假性囊腫進行內引流術后7個月進行探查活檢發現腫瘤轉移,進行手術后被確診為胰腺癌,另外12例腫瘤位于胰尾部的患者進行了遠端胰腺切除手術,共有5例患者發生了惡變。4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中1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3例患者拒絕進行手術。7例實性假乳頭狀腫瘤患者中4例患者進行了十二指腸切除手術,2例患者進行了胰體尾部切除手術,1例患者采取了姑息性切除手術。術后對患者進行了8~40個月,平均15.8個月隨訪,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情況。
結果
經過隨訪可知,38例患者的腫瘤均無增大狀況,其中1例被誤診為假性囊腫的黏液性囊性腫瘤的患者在進行內引流術后出現復發,后因無法對腫瘤進行切除進行了探查術,在手術13個月后死亡。4例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中2例患者分別在14個月和18個月復發死亡,另外2例患者在術后第29個月和第36個復發死亡,7例實性假乳頭狀腫瘤患者中6例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患者未發生復發,1例采取姑息性手術的患者術后7個月復發死亡。手術治療后常會出現的并發癥為胰瘺,本組中有5例患者出現遺漏,在經治療后胰瘺均得以康復。1例進行十二指腸切除的患者發生了胃排空延遲,但經過1個月的治療后癥狀消失。術后發生感染的患者共3例,感染部位分別為手術切口部位、肺部以消化道,但在經過2~4周的治療后均痊愈。
討論
胰腺囊腫主要表現為黏液性和漿液性,本組中有67.65%的患者未黏液性囊性腫瘤和漿液性囊性腫瘤。胰腺囊腫多發于女性[2],本組中女性患者占到了73.53%。其中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患者的男女比例接近,漿液性囊性腫瘤通常為良性。胰腺囊腫腫瘤的大小通常與腫瘤的部位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對于胰腺囊腫的治療,筆者認為除臨床診斷明確或者腫瘤相對較小并且患者不存在明顯癥狀的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外,其他漿液性囊性腫瘤患者都建議進行手術切除。對于不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應當密切進行隨訪,及時了解腫瘤的變化狀況,必要時便采取手術治療[3]。手術方式的選擇主要應當根據腫瘤的大小、腫瘤所累及的范圍以及腫瘤的具體部位來確定,通常對于位于胰體尾部的腫瘤可以采取保留脾臟的方式進行手術,對于位于胰腺頸部的體積較小的腫瘤可以選擇切除胰腺中段的手術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手術過程中應避免使腫瘤發生破裂,腫瘤的切除應當徹底避免殘留。總而言之,對于胰腺囊腫,患者應當做到盡早診斷及時治療,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成功救治率。
參考文獻
[1]區金悅,孫健,侯寶華,等.胰腺囊性腫瘤的診治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9(8).
[2]唐克,張忠濤,等.胰腺囊性腫瘤35例臨床診治分析[J].國際外科學雜志,2010(10).
[3]張寶宗.胰腺囊性腫瘤的臨床診治[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