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興
【摘要】目的:探討無痛胃腸鏡在消化內科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我院消化內科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患者行無痛胃腸鏡治療;對照組患者直接行胃腸鏡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消化內科患者應用無痛胃腸鏡檢查、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是消化內科患者診斷、治療的理想方法,可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消化內科;無痛胃腸鏡;療效
在臨床診斷、治療中,胃腸鏡檢查常用到的一種手段,特別是消化內科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普通胃腸鏡檢查,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刺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不適感,使很多患者對胃腸鏡檢查較為排斥、恐懼,無法積極配合檢查、治療,以至于貽誤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1]。我院對消化內內科患者應用了無痛胃腸鏡技術,不僅使患者免于承受檢查帶來的痛苦,同時還提高了診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將我院消化內科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需行胃腸鏡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齡32~75歲,平均45.2±5.4歲。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方法:①對照組患者: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充分了解患者的相關病史、診斷治療經歷,進行血常規、尿檢查,以確定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颊咴谛g前1d禁食,針對吸煙患者,要從術前15d開始禁煙,減少呼吸道分泌物,以利于胃腸鏡檢查。護理人員在術前做好手術藥物、器械等用物的相關準備,以保障檢查的順利進行。建立靜脈通路,直接置入胃腸鏡進行檢查、治療,手術全程給予供氧、心電監護。②實驗組患者:術前的心理護理、準備工作同對照組。術前配制好麻醉藥物:咪達唑侖1.5mg+氟哌利多1mg+芬太尼0.1mg+丙泊酚25mg,靜脈推注。待患者進入初步睡眠狀態后,置入胃腸鏡,探查胃腸道病變情況,并實施手術治療。術中要嚴密監測、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脈搏、呼吸頻率、心率等,密切留意身體特征變化,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增減藥量。
療效評價:①顯效:治療期間,患者痛感輕微或無痛感,手術順利進行;②有效:術中無痛感,但是有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發生,手術順利進行;③無效:治療期間患者明顯感到疼痛,惡心、嘔吐癥狀嚴重,無法繼續實施手術,最終放棄檢查。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相關數據通過t檢驗、X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對比,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其中咳嗽1例,惡心嘔吐2例,無患者出現疼痛感,對照組發生惡心嘔吐23例,咳嗽35例,疼痛29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出院時間為8.2±2.1d,對照組為15.3±5.1d,二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胃腸道疾病是消化內科的多發病、常見病,其與人們的日常飲食有著密切聯系。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的不斷提高,飲食無規律、暴飲暴食現象越來越普遍,每年患胃腸道疾病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2]。胃腸鏡是臨床診斷、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進行胃腸鏡檢查時,檢查設備會對患者咽喉、腸胃等部位產生刺激,引發惡心嘔吐、流涕、咳嗽等不適癥狀。所以不少患者對于胃鏡、腸鏡檢查治療心存畏懼,從心理上較為排斥,甚至拒絕治療,一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不良反應嚴重,無法忍受而不得不放棄治療[3]。
在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下,加之人們對“無痛”醫療要求的提高,無痛胃腸鏡在臨床診斷、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無痛胃腸鏡,是指通過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在麻醉狀態下應用胃腸鏡對患者進行治療。其有效避免了傳統胃腸鏡治療時產生的不良反應,使胃腸鏡檢查的適應證進一步擴大,同時大大減輕患者的不適感與痛苦,消除了其恐懼、緊張心理。此外,應用無痛胃腸鏡進行診斷、治療,可對疾病進行詳細的診斷、徹底的治療,減少了疾病的誤診、漏診,提高了臨床確診率,醫生經胃腸鏡治療,術野清晰,有利于觀察、治療病變部位,提升操作、給藥準確性,降低并發癥、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4]。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對消化內科患者應用無痛胃腸鏡檢查、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是消化內科患者診斷、治療的理想方法,可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海棟,雷虹.無痛胃腸鏡在消化內科臨床中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1(34):124.
[2]鄧曉鋒.132例胃腸鏡在消化內科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11):75.
[3]毛宏杰.探討消化內科無痛胃腸鏡臨床的應用療效[J].中國保健營養,2013(2):104.
[4]余敏,韋良宏,陳海東.無痛胃鏡診治的臨床安全性與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5):112-113.
【摘要】目的:探討無痛胃腸鏡在消化內科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我院消化內科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患者行無痛胃腸鏡治療;對照組患者直接行胃腸鏡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消化內科患者應用無痛胃腸鏡檢查、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是消化內科患者診斷、治療的理想方法,可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消化內科;無痛胃腸鏡;療效
在臨床診斷、治療中,胃腸鏡檢查常用到的一種手段,特別是消化內科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普通胃腸鏡檢查,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刺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不適感,使很多患者對胃腸鏡檢查較為排斥、恐懼,無法積極配合檢查、治療,以至于貽誤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1]。我院對消化內內科患者應用了無痛胃腸鏡技術,不僅使患者免于承受檢查帶來的痛苦,同時還提高了診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將我院消化內科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需行胃腸鏡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齡32~75歲,平均45.2±5.4歲。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方法:①對照組患者: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充分了解患者的相關病史、診斷治療經歷,進行血常規、尿檢查,以確定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颊咴谛g前1d禁食,針對吸煙患者,要從術前15d開始禁煙,減少呼吸道分泌物,以利于胃腸鏡檢查。護理人員在術前做好手術藥物、器械等用物的相關準備,以保障檢查的順利進行。建立靜脈通路,直接置入胃腸鏡進行檢查、治療,手術全程給予供氧、心電監護。②實驗組患者:術前的心理護理、準備工作同對照組。術前配制好麻醉藥物:咪達唑侖1.5mg+氟哌利多1mg+芬太尼0.1mg+丙泊酚25mg,靜脈推注。待患者進入初步睡眠狀態后,置入胃腸鏡,探查胃腸道病變情況,并實施手術治療。術中要嚴密監測、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脈搏、呼吸頻率、心率等,密切留意身體特征變化,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增減藥量。
療效評價:①顯效:治療期間,患者痛感輕微或無痛感,手術順利進行;②有效:術中無痛感,但是有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發生,手術順利進行;③無效:治療期間患者明顯感到疼痛,惡心、嘔吐癥狀嚴重,無法繼續實施手術,最終放棄檢查。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相關數據通過t檢驗、X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對比,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其中咳嗽1例,惡心嘔吐2例,無患者出現疼痛感,對照組發生惡心嘔吐23例,咳嗽35例,疼痛29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出院時間為8.2±2.1d,對照組為15.3±5.1d,二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胃腸道疾病是消化內科的多發病、常見病,其與人們的日常飲食有著密切聯系。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的不斷提高,飲食無規律、暴飲暴食現象越來越普遍,每年患胃腸道疾病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2]。胃腸鏡是臨床診斷、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進行胃腸鏡檢查時,檢查設備會對患者咽喉、腸胃等部位產生刺激,引發惡心嘔吐、流涕、咳嗽等不適癥狀。所以不少患者對于胃鏡、腸鏡檢查治療心存畏懼,從心理上較為排斥,甚至拒絕治療,一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不良反應嚴重,無法忍受而不得不放棄治療[3]。
在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下,加之人們對“無痛”醫療要求的提高,無痛胃腸鏡在臨床診斷、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無痛胃腸鏡,是指通過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在麻醉狀態下應用胃腸鏡對患者進行治療。其有效避免了傳統胃腸鏡治療時產生的不良反應,使胃腸鏡檢查的適應證進一步擴大,同時大大減輕患者的不適感與痛苦,消除了其恐懼、緊張心理。此外,應用無痛胃腸鏡進行診斷、治療,可對疾病進行詳細的診斷、徹底的治療,減少了疾病的誤診、漏診,提高了臨床確診率,醫生經胃腸鏡治療,術野清晰,有利于觀察、治療病變部位,提升操作、給藥準確性,降低并發癥、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4]。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對消化內科患者應用無痛胃腸鏡檢查、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是消化內科患者診斷、治療的理想方法,可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海棟,雷虹.無痛胃腸鏡在消化內科臨床中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1(34):124.
[2]鄧曉鋒.132例胃腸鏡在消化內科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11):75.
[3]毛宏杰.探討消化內科無痛胃腸鏡臨床的應用療效[J].中國保健營養,2013(2):104.
[4]余敏,韋良宏,陳海東.無痛胃鏡診治的臨床安全性與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5):112-113.
【摘要】目的:探討無痛胃腸鏡在消化內科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我院消化內科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患者行無痛胃腸鏡治療;對照組患者直接行胃腸鏡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消化內科患者應用無痛胃腸鏡檢查、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是消化內科患者診斷、治療的理想方法,可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使用。
【關鍵詞】消化內科;無痛胃腸鏡;療效
在臨床診斷、治療中,胃腸鏡檢查常用到的一種手段,特別是消化內科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普通胃腸鏡檢查,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刺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不適感,使很多患者對胃腸鏡檢查較為排斥、恐懼,無法積極配合檢查、治療,以至于貽誤治療時機,影響治療效果[1]。我院對消化內內科患者應用了無痛胃腸鏡技術,不僅使患者免于承受檢查帶來的痛苦,同時還提高了診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將我院消化內科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90例需行胃腸鏡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齡32~75歲,平均45.2±5.4歲。隨機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方法:①對照組患者: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恐懼、焦慮情緒,充分了解患者的相關病史、診斷治療經歷,進行血常規、尿檢查,以確定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患者在術前1d禁食,針對吸煙患者,要從術前15d開始禁煙,減少呼吸道分泌物,以利于胃腸鏡檢查。護理人員在術前做好手術藥物、器械等用物的相關準備,以保障檢查的順利進行。建立靜脈通路,直接置入胃腸鏡進行檢查、治療,手術全程給予供氧、心電監護。②實驗組患者:術前的心理護理、準備工作同對照組。術前配制好麻醉藥物:咪達唑侖1.5mg+氟哌利多1mg+芬太尼0.1mg+丙泊酚25mg,靜脈推注。待患者進入初步睡眠狀態后,置入胃腸鏡,探查胃腸道病變情況,并實施手術治療。術中要嚴密監測、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脈搏、呼吸頻率、心率等,密切留意身體特征變化,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并發癥發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時增減藥量。
療效評價:①顯效:治療期間,患者痛感輕微或無痛感,手術順利進行;②有效:術中無痛感,但是有不良反應(惡心、嘔吐)發生,手術順利進行;③無效:治療期間患者明顯感到疼痛,惡心、嘔吐癥狀嚴重,無法繼續實施手術,最終放棄檢查。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相關數據通過t檢驗、X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對比,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其中咳嗽1例,惡心嘔吐2例,無患者出現疼痛感,對照組發生惡心嘔吐23例,咳嗽35例,疼痛29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的出院時間為8.2±2.1d,對照組為15.3±5.1d,二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胃腸道疾病是消化內科的多發病、常見病,其與人們的日常飲食有著密切聯系。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的不斷提高,飲食無規律、暴飲暴食現象越來越普遍,每年患胃腸道疾病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2]。胃腸鏡是臨床診斷、治療胃腸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進行胃腸鏡檢查時,檢查設備會對患者咽喉、腸胃等部位產生刺激,引發惡心嘔吐、流涕、咳嗽等不適癥狀。所以不少患者對于胃鏡、腸鏡檢查治療心存畏懼,從心理上較為排斥,甚至拒絕治療,一些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不良反應嚴重,無法忍受而不得不放棄治療[3]。
在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下,加之人們對“無痛”醫療要求的提高,無痛胃腸鏡在臨床診斷、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無痛胃腸鏡,是指通過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在麻醉狀態下應用胃腸鏡對患者進行治療。其有效避免了傳統胃腸鏡治療時產生的不良反應,使胃腸鏡檢查的適應證進一步擴大,同時大大減輕患者的不適感與痛苦,消除了其恐懼、緊張心理。此外,應用無痛胃腸鏡進行診斷、治療,可對疾病進行詳細的診斷、徹底的治療,減少了疾病的誤診、漏診,提高了臨床確診率,醫生經胃腸鏡治療,術野清晰,有利于觀察、治療病變部位,提升操作、給藥準確性,降低并發癥、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4]。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73.3%,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期間,實驗組共有3例(6.7%)出現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00%,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對消化內科患者應用無痛胃腸鏡檢查、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是消化內科患者診斷、治療的理想方法,可在臨床上加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海棟,雷虹.無痛胃腸鏡在消化內科臨床中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1(34):124.
[2]鄧曉鋒.132例胃腸鏡在消化內科中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11):75.
[3]毛宏杰.探討消化內科無痛胃腸鏡臨床的應用療效[J].中國保健營養,2013(2):104.
[4]余敏,韋良宏,陳海東.無痛胃鏡診治的臨床安全性與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3(5):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