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臺耀麗
【摘要】目的:探討病毒滅活血漿制備過程中容易發生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確保血液質量安全。方法:對2013年筆者參與的成分制備小組在制備病毒滅活血漿過程中發生并造成血液報廢的差錯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差錯主要發生在血漿袋與滅活器材的連接、獻血標簽的轉移、滅活儀的使用三個環節,共12例。結論:加強管理,明確責任分工;合理安排工作流程,改進缺陷薄弱環節;對發生的問題及時做出分析,制定落實相應環節中的防范措施;控制、消除人為成因,從本質上降低差錯的發生,確保血液質量安全。
【關鍵詞】血漿;病毒滅活;制備;安全隱患;防范措施
亞甲藍光化學法病毒滅活技術在我國作為一項新技術雖然得到了推廣應用,但制備技術和經驗還存在不足,筆者試圖和同仁們分享工作中的體會,以期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資料與方法
對2013年筆者參與的成分制備小組在制備病毒滅活血漿過程出現并造成血液報廢的差錯資料按工作環節、差錯原因進行統計。
結果
血漿袋與滅活器材連接環節:滲漏5例,滅活器材與血漿容量不匹配3例;獻血碼標簽轉移環節:成品漿獻血碼標簽缺失2例,兩袋成品漿標簽條碼相同1例;滅活儀使用環節:滅活儀運轉期間發生故障未及時發現1例。
原因分析
成品袋條碼標簽缺失主要與標簽漏轉、黏貼不牢脫落有關;獻血碼標簽轉移錯誤多與崗位分工不明確,操作人員混亂,責任意識淡薄,違反操作規程,常規化核查得不到有效落實有關。兩袋成品漿標簽碼完全相同是由于批量復制缺失的待轉移標簽,其中一袋被重復復制,加之批量黏貼、人-機核查落實不到位多方因素共同造成。滅活器材與血漿容量不匹的主要原因:血漿稱量不準,標量分類錯誤;不同容量的血漿放在同一運血筐,操作人員不能明確分辨。滅活儀在使用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缺乏監控意識,設備運行期間缺少監控環節;二是缺乏對設備性能的了解以及處理異常情況的經驗。節假日、周末、工作量較大、人員安排欠缺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體能消耗過大,注意力不集中;為追求工作進度,怕麻煩,違反操作規程,是常規性操作出問題的因素。年輕人員工作時間短,經驗和技術操作熟練程度都存在不足,對一些問題不能正確判斷或采取預見性處理。崗位、責任分工不明確,工作流程不夠細化;缺乏責任意識,對后果的嚴重性認識不足。
防范措施:①提高業務素質:工作人員上崗或轉崗前必須經過相關專業的培訓,確保人人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及工作流程。對設備及高新技術制定培訓計劃,保證知識及時更新,提高工作技能。②加強管理:完善技術操作規程和標準,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實現各環節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常規化;實行崗位負責制,建立有效監控機制及追溯環節,增強責任意識;設立隱患自查報告登記,鼓勵工作人員自覺進行隱患登記,及時報告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工作人員防范隱患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認識不良事件報告的重要性,建立平臺,促進相關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對科室內存在的隱患或發生的差錯及時分析,查找問題環節,有針對性的分析,提高認識,改進工作,杜絕相同錯誤的再次發生;加強血液標簽核查管理及軟件建設,增加計算機血液標簽核查板塊,利用“人-機雙核對”確保血液信息的正確性,保證輸血安全。③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對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細化流程。標簽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血液與生物信息的一致性及安全性。轉移標簽必須嚴格執行“一對一轉移黏貼,人-機雙核對”制度,實行“崗位負責制”,標簽轉移崗負責第一關的檢查、核對及黏貼,每次從血液轉運筐中取出相連的一對,檢查標簽是否完整、清晰,標記號是否一致,確認無誤后將相應標簽黏貼到成品袋上,完成一袋取一袋,避免漏轉及轉錯;若待轉移標簽缺失,復制一袋黏貼一袋,禁止批量復制、批量黏貼。加入亞甲藍后,標簽核查崗利用計算機血液核查板塊分別對原血漿袋及成品袋標簽進行掃描錄入,逐袋核查;另外熱合成品漿時一定要再次核查標簽有無缺失,若有缺失可利用原血漿袋標簽進行復制。④建立設備運行巡視記錄 巡視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不安全隱患的預防和糾正方面,有效的巡視監控能及時發現問題,并給出預防措施,使問題得到及時的糾正,避免事件的發生。為掌握滅活設備的使用及運行情況,設備運轉期間工作人員每15分鐘巡視監控一次,如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并填寫《滅活設備使用記錄》。⑤節假日、周末及工作量較大時要安排好班次,確保人員充足,避免超時疲勞工作。另外對于年輕人員要加強業務知識及操作技能培訓,由高資歷人員進行“傳-幫-帶”以提高工作能力。
總之,供血機構所有人員必須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利用先進的設備,科學的質量管理模式,嚴格控制各個工作環節,積極消除人為差錯成因,從本質上杜絕差錯的發生和潛在隱患的形成,保證血液質量,使臨床用血更科學、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