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高見
【摘要】目的: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方法:通過對各種生物治療的療效,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結果:炎癥性腸病的生物治療主要是抗TNF單克隆抗體、細胞因子抑制劑、黏附分子抑制劑、抗CD3單克隆抗體、低科技生物制劑、微生態制劑這六大類,均有較好的療效。結論:生物制劑能有效的提高炎癥性腸病的治療成效,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炎癥性腸??;生物治療;進展
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D),是一組慢性、反復發作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1]。該組疾病發病機理不明確,可能為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發病年齡多為15~25歲,UC較CD多。該病在我國發病率逐漸呈升高趨勢。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調節免疫機制以及抗炎治療,近些年來,生物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中單抗藥物發展趨勢尤為較快。本次綜述通過各種生物治療的療效來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
抗TNF單克隆抗體
抗TNF單克隆抗體主要與TNF結合,促進黏附分子下降,促使表達TNF的炎癥細胞凋亡,減輕炎癥反應。目前該組藥物主要有英夫利昔、阿達木等。英夫利昔是一種治療該病最早的生物制劑。該藥可持續緩解病情。該藥的常規劑量是5mg/kg,分別在0、4周時使用,使用周期是4周。本次研究選擇2007年2月~2013年8月在本院治療的100名炎癥性腸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名,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情上均有可比性。觀察組按照上述方法應用英夫利昔,對照組在同時間使用安慰劑,比較兩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經過治療后,每位患者均能耐受抗TNF單克隆抗體。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感染、過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心衰等。少數出現過敏反應,對于心功能差的以及原存在有感染情況的患者慎用該藥。阿達木單抗主要活化補體和細胞毒性作用,一般對英夫利昔不耐受或者應用該藥無效的可應用阿達木單抗治療。注意對于活動性感染、神經功能異常的患者禁用該藥物。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是局部注射部位的反應,過敏反應以及重度感染等。有研究顯示:阿達木治療后,手術率明顯減少,瘺管愈合率明顯升高。見表1。
細胞因子抑制劑
抗L-12抗體是一種抵抗患者腸道黏膜大量分泌的炎癥因子。該抗體主要是作用于L-12的P40,進而達到破壞炎癥反應的目的。本次研究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人,觀察組給予皮下注射抗L-12抗體,3mg/L;對照組注射安慰劑,劑量與注射時間與觀察組一致。7周為1個療程。在治療結束時,觀察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為36.7%(11/30),對照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為16.7%(5/30)。觀察組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黏附分子抑制劑
整合素單抗natalizumab(那他珠單抗)是一種通過抑制炎癥細胞向胃腸移動,最終達到減少腸道炎癥的作用。該藥物的治療方法是在0、4、8周時靜點300mg,如對其耐受,則每四周靜點300mg,用藥時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嚴重感染、曾患有腦白質病變的患者禁用此藥。
抗CD3單克隆抗體
該制劑是一種無FcR片段的人源性抗CD3單克隆抗體,對CD3發揮作用,誘導活化的T 細胞凋亡,最終達到降低炎癥反應,其中,visilizumab是一種人源性抗CD3單克隆抗體,常用于重度潰瘍或有類固醇抗藥性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研究顯示:visilizumab能一過性的降低T細胞,可使原始的T細胞增生分化,代替發生炎癥的T細胞,最終達到減少炎癥的作用。
低科技生物制劑
蠕蟲療法治療IBD應有前景普遍看好。它可降低免疫反應,有效緩解病情。有報道示:豬鞭蟲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50名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給予2500個豬鞭蟲卵,將其溶于碳末溶液中口服,每3周1次,對照組給予安慰劑,24周為1個療程,其余治療均是原有治療方案,結果顯示,觀察組75%的患者CDAI降低100分以上,60%的患者在12周時病情緩解,24周時,出現治療反應的患者有79%,達到緩解的患者有72%,均無合并癥以及蠕蟲感染。
微生態制劑
調節菌群失調可有效的減少腸道炎癥反應,微生態制劑可調節腸道內的菌群。現臨床上微生態制劑包括:益生菌、合生元和益生元三大類,發揮生物拮抗,調節腸道黏膜免疫的有益作用,逐漸成為治療炎癥性腸病的新方法,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微生態制劑對炎癥性腸病有較好的誘導緩解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該病的發病機制以及診斷依據逐步深入了解,生物工程的逐漸進步,生物制劑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給臨床醫學帶來了新的進展,為解決患者痛苦帶來新的曙光,通過對上述6大類制劑的臨床應用探索,顯示出生物治療不僅可以治療炎癥性腸病,還能積極預防該病帶來的并發癥,阻止疾病的惡化。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學科的不斷成熟,還會研究出更多更好的生物制劑,為廣大炎癥性腸病的患者帶來福音,提供更多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世榮,陸小娟,盛劍秋,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英夫力西治療效果比較[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7):38-41.
【摘要】目的: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方法:通過對各種生物治療的療效,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結果:炎癥性腸病的生物治療主要是抗TNF單克隆抗體、細胞因子抑制劑、黏附分子抑制劑、抗CD3單克隆抗體、低科技生物制劑、微生態制劑這六大類,均有較好的療效。結論:生物制劑能有效的提高炎癥性腸病的治療成效,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炎癥性腸??;生物治療;進展
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D),是一組慢性、反復發作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1]。該組疾病發病機理不明確,可能為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發病年齡多為15~25歲,UC較CD多。該病在我國發病率逐漸呈升高趨勢。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調節免疫機制以及抗炎治療,近些年來,生物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中單抗藥物發展趨勢尤為較快。本次綜述通過各種生物治療的療效來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
抗TNF單克隆抗體
抗TNF單克隆抗體主要與TNF結合,促進黏附分子下降,促使表達TNF的炎癥細胞凋亡,減輕炎癥反應。目前該組藥物主要有英夫利昔、阿達木等。英夫利昔是一種治療該病最早的生物制劑。該藥可持續緩解病情。該藥的常規劑量是5mg/kg,分別在0、4周時使用,使用周期是4周。本次研究選擇2007年2月~2013年8月在本院治療的100名炎癥性腸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名,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情上均有可比性。觀察組按照上述方法應用英夫利昔,對照組在同時間使用安慰劑,比較兩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經過治療后,每位患者均能耐受抗TNF單克隆抗體。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感染、過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心衰等。少數出現過敏反應,對于心功能差的以及原存在有感染情況的患者慎用該藥。阿達木單抗主要活化補體和細胞毒性作用,一般對英夫利昔不耐受或者應用該藥無效的可應用阿達木單抗治療。注意對于活動性感染、神經功能異常的患者禁用該藥物。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是局部注射部位的反應,過敏反應以及重度感染等。有研究顯示:阿達木治療后,手術率明顯減少,瘺管愈合率明顯升高。見表1。
細胞因子抑制劑
抗L-12抗體是一種抵抗患者腸道黏膜大量分泌的炎癥因子。該抗體主要是作用于L-12的P40,進而達到破壞炎癥反應的目的。本次研究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人,觀察組給予皮下注射抗L-12抗體,3mg/L;對照組注射安慰劑,劑量與注射時間與觀察組一致。7周為1個療程。在治療結束時,觀察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為36.7%(11/30),對照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為16.7%(5/30)。觀察組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黏附分子抑制劑
整合素單抗natalizumab(那他珠單抗)是一種通過抑制炎癥細胞向胃腸移動,最終達到減少腸道炎癥的作用。該藥物的治療方法是在0、4、8周時靜點300mg,如對其耐受,則每四周靜點300mg,用藥時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嚴重感染、曾患有腦白質病變的患者禁用此藥。
抗CD3單克隆抗體
該制劑是一種無FcR片段的人源性抗CD3單克隆抗體,對CD3發揮作用,誘導活化的T 細胞凋亡,最終達到降低炎癥反應,其中,visilizumab是一種人源性抗CD3單克隆抗體,常用于重度潰瘍或有類固醇抗藥性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研究顯示:visilizumab能一過性的降低T細胞,可使原始的T細胞增生分化,代替發生炎癥的T細胞,最終達到減少炎癥的作用。
低科技生物制劑
蠕蟲療法治療IBD應有前景普遍看好。它可降低免疫反應,有效緩解病情。有報道示:豬鞭蟲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50名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給予2500個豬鞭蟲卵,將其溶于碳末溶液中口服,每3周1次,對照組給予安慰劑,24周為1個療程,其余治療均是原有治療方案,結果顯示,觀察組75%的患者CDAI降低100分以上,60%的患者在12周時病情緩解,24周時,出現治療反應的患者有79%,達到緩解的患者有72%,均無合并癥以及蠕蟲感染。
微生態制劑
調節菌群失調可有效的減少腸道炎癥反應,微生態制劑可調節腸道內的菌群?,F臨床上微生態制劑包括:益生菌、合生元和益生元三大類,發揮生物拮抗,調節腸道黏膜免疫的有益作用,逐漸成為治療炎癥性腸病的新方法,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微生態制劑對炎癥性腸病有較好的誘導緩解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該病的發病機制以及診斷依據逐步深入了解,生物工程的逐漸進步,生物制劑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給臨床醫學帶來了新的進展,為解決患者痛苦帶來新的曙光,通過對上述6大類制劑的臨床應用探索,顯示出生物治療不僅可以治療炎癥性腸病,還能積極預防該病帶來的并發癥,阻止疾病的惡化。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學科的不斷成熟,還會研究出更多更好的生物制劑,為廣大炎癥性腸病的患者帶來福音,提供更多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世榮,陸小娟,盛劍秋,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英夫力西治療效果比較[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7):38-41.
【摘要】目的: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方法:通過對各種生物治療的療效,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結果:炎癥性腸病的生物治療主要是抗TNF單克隆抗體、細胞因子抑制劑、黏附分子抑制劑、抗CD3單克隆抗體、低科技生物制劑、微生態制劑這六大類,均有較好的療效。結論:生物制劑能有效的提高炎癥性腸病的治療成效,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進展
炎癥性腸?。╥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和克羅恩?。–D),是一組慢性、反復發作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1]。該組疾病發病機理不明確,可能為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發病年齡多為15~25歲,UC較CD多。該病在我國發病率逐漸呈升高趨勢。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調節免疫機制以及抗炎治療,近些年來,生物治療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中單抗藥物發展趨勢尤為較快。本次綜述通過各種生物治療的療效來探究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新進展。
抗TNF單克隆抗體
抗TNF單克隆抗體主要與TNF結合,促進黏附分子下降,促使表達TNF的炎癥細胞凋亡,減輕炎癥反應。目前該組藥物主要有英夫利昔、阿達木等。英夫利昔是一種治療該病最早的生物制劑。該藥可持續緩解病情。該藥的常規劑量是5mg/kg,分別在0、4周時使用,使用周期是4周。本次研究選擇2007年2月~2013年8月在本院治療的100名炎癥性腸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名,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情上均有可比性。觀察組按照上述方法應用英夫利昔,對照組在同時間使用安慰劑,比較兩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經過治療后,每位患者均能耐受抗TNF單克隆抗體。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是感染、過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心衰等。少數出現過敏反應,對于心功能差的以及原存在有感染情況的患者慎用該藥。阿達木單抗主要活化補體和細胞毒性作用,一般對英夫利昔不耐受或者應用該藥無效的可應用阿達木單抗治療。注意對于活動性感染、神經功能異常的患者禁用該藥物。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是局部注射部位的反應,過敏反應以及重度感染等。有研究顯示:阿達木治療后,手術率明顯減少,瘺管愈合率明顯升高。見表1。
細胞因子抑制劑
抗L-12抗體是一種抵抗患者腸道黏膜大量分泌的炎癥因子。該抗體主要是作用于L-12的P40,進而達到破壞炎癥反應的目的。本次研究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人,觀察組給予皮下注射抗L-12抗體,3mg/L;對照組注射安慰劑,劑量與注射時間與觀察組一致。7周為1個療程。在治療結束時,觀察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為36.7%(11/30),對照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為16.7%(5/30)。觀察組的CDAI降低100分的患者百分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黏附分子抑制劑
整合素單抗natalizumab(那他珠單抗)是一種通過抑制炎癥細胞向胃腸移動,最終達到減少腸道炎癥的作用。該藥物的治療方法是在0、4、8周時靜點300mg,如對其耐受,則每四周靜點300mg,用藥時注意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嚴重感染、曾患有腦白質病變的患者禁用此藥。
抗CD3單克隆抗體
該制劑是一種無FcR片段的人源性抗CD3單克隆抗體,對CD3發揮作用,誘導活化的T 細胞凋亡,最終達到降低炎癥反應,其中,visilizumab是一種人源性抗CD3單克隆抗體,常用于重度潰瘍或有類固醇抗藥性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研究顯示:visilizumab能一過性的降低T細胞,可使原始的T細胞增生分化,代替發生炎癥的T細胞,最終達到減少炎癥的作用。
低科技生物制劑
蠕蟲療法治療IBD應有前景普遍看好。它可降低免疫反應,有效緩解病情。有報道示:豬鞭蟲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50名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給予2500個豬鞭蟲卵,將其溶于碳末溶液中口服,每3周1次,對照組給予安慰劑,24周為1個療程,其余治療均是原有治療方案,結果顯示,觀察組75%的患者CDAI降低100分以上,60%的患者在12周時病情緩解,24周時,出現治療反應的患者有79%,達到緩解的患者有72%,均無合并癥以及蠕蟲感染。
微生態制劑
調節菌群失調可有效的減少腸道炎癥反應,微生態制劑可調節腸道內的菌群。現臨床上微生態制劑包括:益生菌、合生元和益生元三大類,發揮生物拮抗,調節腸道黏膜免疫的有益作用,逐漸成為治療炎癥性腸病的新方法,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微生態制劑對炎癥性腸病有較好的誘導緩解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該病的發病機制以及診斷依據逐步深入了解,生物工程的逐漸進步,生物制劑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給臨床醫學帶來了新的進展,為解決患者痛苦帶來新的曙光,通過對上述6大類制劑的臨床應用探索,顯示出生物治療不僅可以治療炎癥性腸病,還能積極預防該病帶來的并發癥,阻止疾病的惡化。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學科的不斷成熟,還會研究出更多更好的生物制劑,為廣大炎癥性腸病的患者帶來福音,提供更多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世榮,陸小娟,盛劍秋,等.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的英夫力西治療效果比較[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