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改蓮
【關鍵詞】結核菌素;結核病診斷;意義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人口的1/3都感染有結核,每年約有800萬人感染而發病,其中每年有>25萬名兒童死于結核病[1-2]。根據我國結核病疫情狀況,國家建立、健全和穩定各級防疫機制,制定防治規劃,并開展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對服務業、學校、兒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結核菌素試驗是診斷結核感染的重要參考指標[3],但絕大多數人不清楚其機制,也不明白反應結果及其意義,故本文給予探討。
機制
結核菌素是結核桿菌的菌體成份,有兩種:①舊結核菌素(OT):它是從生長過結核菌的液體培養基中提煉出來的結核菌代謝產物,主要成份為結核蛋白,因其抗原不純,可引起非特異性反應,故現已少用。②純蛋白的衍生物(PPD)是用蘇通代培養基培養結核菌,經過滅菌超過濾后提純結核蛋白,性質穩定,反映清晰,陽性率較舊結素略高,目前在臨床上廣泛應用。③機制:結核菌素皮膚反應是遲發型細胞超敏反應,它是抗原進入機體使機體的免疫T淋巴細胞致敏,并大量分化增殖,當致敏的機體再次受到抗原入侵時,致敏淋巴細胞就會與之結合,引起變態反應性炎癥,表現在結素注射部位形成硬結、紅腫,甚至發生水泡和壞死。
PPD試驗方法
有皮上、皮膚劃痕或點刺與皮內注射法,以后者應用最為廣泛,效果準確。我院采用的是1ml含50IU卡介苗純蛋白衍生物(BCG-PPD)的稀釋制劑,為無色澄明液體。用1ml注射器抽取0.1ml(5IU)于左前臂掌側中下1/3處,避開血管,用75%酒精消毒,以皮內注射使其成為6~8mm大小的圓形皮丘,囑其在48~96h內不要揉抓,不著水,不要用激素類藥物,不要吃辛辣食物,一般在注射后72h觀察結果。
結果判斷標準
以局部硬結直徑為依據:無硬結或硬結平均直徑<5mm為陰性(-)5~9mm為一般陽性(+),10~19mm為中度陽性(++),≥20mm為強陽性反應(+++),避部除硬結外,還有水泡、破潰淋巴管炎為極強陽性(++++)。
結素試驗后可能出現形一些異常反應,應予妥善處理
局部:出現水泡、潰瘍,應保持清潔,涂2%甲紫,必要時用注射器將水泡液抽除。
全身:發熱,多屬熱原反應與器具消毒不嚴,一般于數小時內可恢復。暈厥與休克,多與精神緊張、恐懼有關,可囑其平臥、保溫,必要時皮下注射腎上腺素。病灶反應,注射數小時肺部病灶周圍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形成變態反應病灶,一般不必特殊處理,2~5天可自行消退。
禁忌癥及適用范圍
禁忌癥:各種傳染病恢復期,結素試驗可能發生不良反應,使病情加重,有器質性病變,如心血管腎臟病、胃腸病的急性期,有過敏反應者,特別是對其它預防注射有過敏史及免疫缺陷的嬰兒,高熱體弱和嚴重衰竭者。
適用范圍:胸片檢查異常的患者,涂陽肺結核病人密切接觸者;涂陽病人需與其他疾病鑒別診斷的病人。
結核菌素試驗的臨床意義
嬰兒:常用于卡介苗接種的選擇和監測,年齡越小意義越大,陽性表示已感染結核并產生抗體,不要接種卡介苗,陰性則應該接種卡介苗,未接種卡介苗的3歲以下兒童呈陽性反應(++),不論有無臨床癥狀,均視為有新近感染的活動性結核,應予治療。
城市居民,成人絕大多數為陽性,僅表示有結核感染,并不一定患病,如高倍稀釋液(1/1000)IU皮試呈強陽性,常提示有活動結核灶。因此,結素試驗在診斷成人結核病時診斷價值受限,結素陰性反應,一般表示未感染結核,但實際情況不完全是這樣。如:①在某些病時,機體對結核的過敏性減弱或暫時消失可出現假陰性反應(急性傳染病:麻疹、百日咳、猩紅熱);②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時,如:重度營養不良,體質極度衰弱、腫瘤、HIV感染時;③中度結核感染,如結腦、粟粒型結核;④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過程中等;⑤初感染結核菌4~8周內,集體變態、反應尚未建立,個別老年人因機體變態反應功能低下也呈陰性。總之,結素試驗的反應很復雜,可受很多因素影響,應認真分析判斷,正確的估計才能幫助臨床作出正確的診斷。
參考文獻
[1]Rom WN,Garay sm.Tubtrculosis,Boston litter Brown and comp,1996:745-982.
[2]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中國結核病分類法,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8,21(12):716.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9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