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平春
《石榴》是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唯一的狀物類文章。語言充滿情趣,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范例。根據學段要求與文本特點,多數教師在備課時,會捕捉到以下本體性教學內容:①按照季節變化的順序介紹石榴的生長過程;②用“先……逐漸……最后……”層次清楚地把石榴成熟的過程寫出來;③用上打比方的句式生動地描寫石榴花;④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石榴成熟時惹人喜愛的樣子;⑤從形狀、顏色與味道等方面來介紹石榴果實。但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把以上五個教學內容,都作為“語用”知識點進行教學,這樣勢必造成每一項內容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那么,該如何準確選擇“核心的語用內容”?筆者以為,應綜合考慮學段教學目標、編者意圖、文本特有的言語表達形式、學生的學習水平等因素。
作為第二學段,段的教學應是重點,而三年級上冊則是剛進入第二學段,應把自然段的學習放在重要的位置。從文本特有的言語表達形式方面來看,上述①②③項教學內容在先前的課文中已經出現過,顯然都不是《石榴》文本所特有的。比如第③項中打比方的句式在本冊第6課《西湖》中就已經作為特殊言語表達形式進行了重點學習。再聯系編者的意圖,本課的課后練習題除了字詞學習外,還有兩道題:①說說兩個擬人句的表達效果。②品嘗一種水果,并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寫一段話。從學生的情況看,經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說話、寫話能力,但要有條理地寫出一種水果的形狀、顏色與味道,還是有困難的。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可以確定本課的教學核心目標應聚焦在體會用擬人的手法把事物描寫得更加生動形象和學習具體介紹一種水果這兩項內容上,其余的三項內容不做重點學習。
一、檢查預習,厘清文脈
揭示課題后,教師可以從復習二年級下冊的說說寫寫“你喜歡吃的一種水果”導入。教師出示石榴樹圖片,問:如果讓你來寫石榴,你認為應該寫石榴的什么?學生討論交流后再回到課文,看看課文中是怎樣描寫石榴的,又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讀生字詞的能力,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課前自學生字詞。課堂上,教師適當檢查生字詞的自學情況,針對易讀錯、難寫的生字詞進行重點指導。如“石榴”的“榴”,單個讀時讀第二聲“liú”,放到這個詞語中,讀輕聲。通過查字典確定“露出、紅白相間”等多音字的讀音,讀準“抽出、甚至、鼓著勁兒、瑪瑙般的子兒”等含翹舌音、兒化音的詞語。“甚”的字形,學生容易出錯,可以溯源解析:最早的“甚”寫成“?搖?搖?搖?搖?搖?搖?搖?搖”,上面是個“甘”,下面是把湯匙,表示把甜的東西往嘴里送,指非常好吃、非常美味,后來就引申為程度越來越深,了解字義后教師范寫“甚”,學生練習。最后引導學生把文中的長句子讀通讀順。在此基礎上,完成填空:
春天來了,石榴樹抽出了(?搖?搖?搖?搖?搖?搖),長出了(?搖?搖?搖?搖?搖?搖)。到了(?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謝了,樹上便結出了(?搖?搖?搖?搖?搖?搖)。
小石榴的外皮先是(?搖?搖?搖?搖?搖?搖),逐漸變得(?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最后變成(?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通過填空,學生既初步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讀懂了文章是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又厘清了文章的思路,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二、聚焦想象,習得言語
這篇狀物文章,運用了比喻、擬人等句式把石榴寫得十分生動、形象,作者豐富的想象成了本課突出的語言特征,而想象能力的培養又是豐富學生語言表達的重要途徑。針對文本這一特點,本課的教學可以緊扣兩處想象展開,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想象的魅力,領悟生動形象地描寫事物的方法,逐步養成邊觀察邊想象的習慣。
學習第二、三自然段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寫得特別生動、特別有趣的地方。接著重點引導體會:
1. 到了夏天,郁郁蔥蔥的綠葉中,便開出一朵朵火紅的石榴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了枝頭。走近看,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
這一句,從顏色、數量、形態上寫出了石榴花的美。特別是“仿佛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著勁兒在吹呢”,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石榴花的美麗活潑,還可以聯系“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地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這句中的“熱鬧”一詞,感受到這句話是用小喇叭鼓著勁兒吹奏時的熱鬧來體現石榴花開的旺盛,小石榴與小喇叭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十分生動形象。接著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展開想象,習得語言。
2. 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朝外張望,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
作者通過仔細的觀察,把石榴當作娃娃,寫出了石榴成熟時,惹人喜愛的樣子。可先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生動、有趣?引導從“甚至”一詞,讀懂石榴是慢慢地成熟的,句子的順序是不能變。再引出句子中的另一個生字“訊”,借助“訊”的解讀來學習文本的言語形式:
①教師邊出示“訊”的甲骨文“?搖?搖?搖?搖?搖?搖”邊解說:這是會意字,從口,從系(繩索),表示審問被繩索反綁著的俘虜或奴隸。小篆“?搖?搖?搖?搖?搖?搖”改為形聲字,從言,卂(xùn)聲。②師范寫,講解:“讠”表示與言語有關,“訊”本義是審訊,引申指詢問,進而引申為音信、消息。在文中的意思是消息。③采訪學生:這個石榴娃娃,剛才你急著扒開綠黃色的葉子,想向人們報告什么喜訊呢?④一個看似普普通通的水果,小作者怎么就能寫得這么生動、有趣呢?⑤仿說句子:讓我們把小動物也當成人來寫,你也能說幾句這么有趣的句子嗎?如:花叢中的小蝴蝶?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魚缸里的金魚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
在具體的語境中,形象地展示“訊”的甲骨文與小篆的字形,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不僅記住了“訊”的字形、字義,而且通過角色體驗、圖片展示、感情朗讀等體會到了蘊含在三個“笑”與“急切”“扒開”“張望”等詞語中的喜愛之情,領悟到作者是從神態、心理、動作等方面把石榴寫活了。緊接著即時仿說句子,學生既趣味盎然地領悟到擬人手法在文中的妙用,又從學到用,及時內化語言形式。
三、讀寫遷移,內化語言
第四自然段寫了石榴子兒的形狀與味道,語言簡潔,條理清楚,是學習“寫一種愛吃的水果”的很好范例,可以這樣展開教學:
師:長得這么可愛的石榴,味道怎么樣?請同學們讀第四自然段,看看是從幾個方面寫石榴子兒的?
師:(出示石榴實物)瞧,這就是石榴。現在老師剝開它的外皮,你看到了什么?
(生1、生2發言略)
生3:文中作者把石榴子兒比作珍貴的瑪瑙,還像小朋友一樣緊緊地靠在一起。
師:緊緊地靠在一起,用文中的詞就是“緊偎”。這里作者用上了——
生:用上了比喻、擬人的手法把石榴子兒寫得很可愛。
師:多可愛的石榴子兒!來,取幾粒嘗嘗,什么味?
師:把我們看到的、品到的一起讀出來。(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師:你發現作者在寫石榴子兒時,是怎樣介紹的呢?
生:作者在寫石榴子兒時,先觀察它的形狀和顏色,再品嘗它的味道,最后寫自己的感受。寫的時候還恰當地運用了擬人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這樣寫出來的石榴,就非常討人喜愛。
師:你很會讀書。說得這么好,老師相信你一定也會寫得這么好的!今天,咱們每人都帶來了一種自己最喜歡吃的水果。你打算怎樣寫呢?請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寫法,同桌互相說一說。
(生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剝水果皮觀察,品嘗味道。互相交流。)
師:請同學們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把你剛才看到的、嘗到的連起來寫一段話。注意運用擬人手法,并展開豐富的想象,把你愛吃的水果介紹給大家。
(生動筆寫一段話)
(師點評,強調寫一種水果要抓住它的外形、顏色和味道的特點,同時鼓勵學生還可以從營養價值、功效與作用等方面介紹。)
這樣,結合實物的展示,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理解第四自然段“緊偎”“紅白相間”“晶瑩透亮”等關鍵詞,形象地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手法的妙處,從而感悟到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學生對文本的內容與寫法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與感悟。緊接著讓學生仔細觀察、親口品嘗帶來的愛吃的水果,同桌互相說,并運用擬人的手法,展開想象寫一段話,以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把本課學到的特殊的言語形式運用在語言實踐中,有助于學生內化語言,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