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玲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一篇課文如何確定其教學核心價值,并選擇適當的方法策略進行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就成了備課時首要思考的問題。下面就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談談自己如何根據學段目標,依據文本特點處理好“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
一、細讀文本,把握教學核心價值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所記敘的事件雖小,但情節跌宕起伏,頗有“無巧不成書”的味道。字里行間洋溢的人間真情,感人至深。這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大陸與臺灣兩個不同的地點,文中的表達具有“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特點。“同一時刻”一詞把海峽西岸小錢、小錢的家人以及所有關心小錢的人和海峽東岸的骨髓志愿者、李博士和其他醫護人員緊緊聯系在一起。圍繞主線有條不紊講述發生在同一時刻兩個不同的場景,是這篇課文“特有”的結構,這樣的表達形式別具一格。基于以上解讀,本課教學要立足整體,以故事的推進為線,以“生命橋”“在同一時刻”等重點詞、關鍵句為點,體會人物內心活動,感悟李博士和臺灣青年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高尚品質,進而領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教學時要在了解敘事性課文的一般特點外,有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文本結構的“特別之處”,體會作者是怎樣講述同一時刻不同場景發生的故事。
二、立足實踐,落實語言文字運用
1. 聯系“文意”學生詞。
詞語教學在中年段尤為重要。可以從理解內容,了解課文大意的角度,把本課的生詞分為“杭州、白血病、凋零、骨髓移植、幸運、輾轉”“臺灣、襲擊、突如其來、余震、空曠、沉著、暫停、奔波”“骨肉同胞、生命橋、血脈親情”這樣三組,引導學生結合內容理解詞義。將生詞理解緊密地聯系課文,感知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兩個場景的主要事件,并引導學生關注詞語的分組,找出相應的段落,厘清敘述順序。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
師:“輾轉”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字典,有兩個解釋,課文里應該是第二個意思“經過許多人或許多地方”。
師:你通過查字典理解詞語,這個方法好。如果我們聯系課文來理解這個詞語,也許有更多的收獲。請看,(課件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最后3個句子)誰來讀讀這幾個句子,其他同學看看讀懂了什么?
生:這幾句話告訴我們要找到適合移植的骨髓談何容易,大約在十萬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個,小錢很幸運!
師:大家聽,大約十萬人,茫茫人海呀,才找到一個,而且還是有可能,不能完全確定,這可真叫——
生:談何容易!
師:試想一下,小錢也許囑托醫生在杭州市內尋找匹配的骨髓,可是——
生:沒找到。
……
師:甚至通過網絡在國外找,可還是——
生:沒找到。
師:最后終于——
生:在臺灣找到了!
師:像我們剛才想象的那樣四處地找,用課文中的一個詞語就叫——
生:輾轉,幾經輾轉。
師:現在明白“輾轉”的意思了嗎?請你們用適當的語氣讀出輾轉的意思來。
2. 把握情節學復述。
課標針對第二學段敘事性作品的閱讀提出“能夠復述大意”的要求。本課在初讀課文、感知大意之后,可以指導學生復述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將以上三組詞語連起來,試著復述課文;接著,提示學生嘗試抓住幾個重點詞,概括地說一說,同桌互相聽聽;最后,課件出示“杭州、小錢、白血病、臺灣、同胞、余震中、捐獻骨髓”,引導學生用一句話把課文內容說得既明白又完整。如此層層鋪墊,步步引導,讓學生由繁到簡地復述故事,學生既提高了復述能力,也領會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一種基本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3. 研讀人物學探究。
閱讀敘事性作品,尤其要注意聚焦作品中的人物,探究人物的表現手法。首先引導關注3~5自然段,圍繞“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展開自主閱讀、批注與交流,扣緊關鍵詞,由內容想開去,體會人物心情,并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提高認識,升華情感。接著,著重通過對比閱讀,感受兩個同樣“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不同的遭遇,感受這種因骨髓移植手術將“兩岸同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巧合”,領會這種跨越海峽的“血脈親情”,進而從內容上理解這座跨越海峽兩岸、用愛心架設起來的“生命橋”的內在含義。請看教學片段:
師:讀讀描寫青年的句子“一個青年人正躺在……”,說說你的感受。
生1:讀這句話,我感到這個臺灣青年是個有愛心的人。一般的人在地震的時候都會跑到空曠的地方去,可是他還來捐獻骨髓……
(生2、生3發言略)
師:是啊,青年雖然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可是心里一定是極不平靜的,他會想些什么?
生4:自己居住的房子是否損壞,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
師: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
生(齊讀):“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期待著自己的骨髓。”
師:注意紅色的詞語再讀一遍。(生讀“希望、期待著”)
師:那么,臺灣青年心里想著,自己的骨髓會帶給小錢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第二自然段,一起來感受小錢那滿懷著希望的期待。(課件出示填空:臺灣青年心里想著,自己的骨髓會讓小錢的 。)
生5:臺灣青年心里想著,自己的骨髓會讓小錢的臉紅潤起來。
生6:臺灣青年心里想著,自己的骨髓會讓小錢的生命之花綻放。
……
師:正是想到這些,即使是大地仍在搖晃,但是——
(生有感情地讀相應的段落: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
師:現在,讀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這涓涓流出的僅僅是骨髓嗎?
生:是生命之源、是愛心、是希望……
師:這涓涓流出的是兩岸同胞的——
生(齊):血脈親情。
師:此刻,你知道是什么讓這座生命橋跨越了兩岸嗎?
生(齊):愛心。
師:正是兩岸骨肉同胞的愛心(畫板書“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
生(齊):生命橋!
師: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第7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略)
4. 關注結構學表達。
在學習課文表達方法時,要有意識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上的“橋”——僅以一個短語“在同一時刻”就把兩個地點的事件巧妙地聯系起來,把整篇課文的脈絡介紹得一清二楚,展現兩個極其相似而又截然不同的場景,形成了文章別具一格的結構特點。這一結構特點的揣摩也應跟隨著語言的品讀而層層遞進:首先在詞語理解和復述課文環節提醒學生關注作者寫了哪些場景,發生了哪些事,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場景和事件給課文分段,初步了解文章的結構脈絡;接著在研讀人物、品味語言時引導深入探究,進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不同的環境描寫和人物細節刻畫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感受“在同一時刻”一詞在本文結構上的作用。教學的最后環節安排兩個有梯度的小練筆,一是創設情境,設計隨堂小練筆:也許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臺灣青年相遇了,想象一下,小錢會對臺灣青年說些什么?引導學生將本課“學得的語言”“悟得的情感”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進行運用,從而“習得方法”。二是啟發想象,設計課后練筆:繼續展開想象,兩人見面前會是怎樣的情景,彼此會在怎樣不同的場景、有著怎樣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舉動呢,請用上‘在同一時刻這一獨特的表達方式將兩人相遇的故事寫完整,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訓練,強化寫法運用。這樣,理解感悟與嘗試練筆同步,課內與課外有效銜接,實現了從語言習得到語言運用的跨越。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