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剛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重大要求,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堅強保障。”[1]那么,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協調運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理論問題。筆者認為,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是基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基礎上的具體工作,意識形態的社會主義性質保證了其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具有協同統一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在運行的過程中表現為“協同”關系。
作為社會意識的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間接性和能動性,但從根本上看,它大體上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與社會發展方向相一致。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能夠協同一致,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決定的。
盡管意識形態是伴隨著階級產生而產生的,但對其關注和研究卻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特有的精神現象。1796年,德斯圖·德·特拉西在法國國家研究院的講話中,首次使用了“意識形態”的概念來說明觀念學說及人的心靈、意識和認識的全部科學,并在《意識形態的要素》一書中系統闡述了意識形態理論,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依據人的理性原則建構起來的理論形態,這種理論形態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開啟了西方關于意識形態研究“理性原則”的流派。與之相對的觀點是“虛假建構”理論,認為意識形態是不同階級為維護自身的利益而虛構的虛假意識。比如拿破侖基于對19世紀法國意識形態理論家對宗教的批判和現實專制的否定,認為意識形態是荒謬的詭辯術,是人苦思冥想的理論形態,于是對意識形態進行了全盤否定。
不管基于“理性原則”還是“虛假建構”,從根本上都沒有找到意識形態產生的根源和依據,落入了唯心主義的泥淖之中。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論認為,任何意識形態都要依據并表現具體的現實的社會存在,因為不僅人的理性源于人的社會實踐,而且階級利益也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的。意識是個人的精神存在方式,它必須依賴社會現實,“‘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2]533意識形態是“意識”在“共同體”層面的存在方式,是意識的特殊表現形式,它也不可能離開社會現實利益關系而單純存在。馬克思在批判和否定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過程中,揭示出了意識形態自身的規律性,認為“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治的思想。”[2]550正是這種階級關系的對立性制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基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可以獲得其領導權和管理權,但從根本上看,卻無法實現與話語權的統一。這個觀點也被西方法蘭克福學派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所證明。
新時期我國的意識形態是基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而形成的現實社會關系,它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是基于中國道路而形成,同時又反作用于中國道路,具有協同一致的現實可能性。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我們黨先后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和“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中,文化方面就表現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意識形態在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表達了意識形態在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彰顯了意識形態在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協調統一關系。因此,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維度實現了完全統一。也正是這種從根本上的統一性,意識形態也反作用于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旺盛的生命力,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和繁榮。
階級社會中的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利益表達的觀念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是維護現存的階級利益關系,具有把階級利益說成全社會利益的“虛假性”,還具有掩飾現實利益關系矛盾的“遮蔽性”。只有真正地實現階級利益與社會利益的一致,才能結束意識形態“三權”分裂和抵制狀態,實現它們的協調統一。
階級社會中的意識形態“三權”處于分裂狀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真理性”和“價值性”的分離,它的價值操縱性成為了被批判的根源。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通過第一部分的以“異化勞動”為核心的經濟學批判,就認識到了國民經濟學理論的意識形態性。政治經濟學家發現了人的勞動是財富的來源,但基于私有制的理論前提,無法解決工人工資與勞動所得成反比的社會現象,于是,把他們的學說變成了維護資產階級現實關系的理論,馬克思認為這種與現實相悖的理論就是意識形態,并且體現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自身的虛假性。法蘭克福學派多是基于階級社會中意識形態的虛假性進行批判,認為意識形態與科學是絕對對立的,它具有只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功能。這種功能借助于大眾文化和科學技術起到了很好的操縱作用,甚至把人都變成了單向度的人。以至于雷蒙·阿隆和丹尼爾·貝爾等都提出了“意識形態的終結”等問題。盧卡奇和葛蘭西不僅看到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人的總體性的消解作用,而且提出了“文化領導權”的問題。盧卡奇從“物化”范疇出發,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不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物化的特征,而且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倫理、法律等社會意識也普遍性被物化,造就了物化意識,這種物化意識就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它直接導致人的總體性和批判能力的缺失。葛蘭西則直接提出了無產階級文化領導權的問題,“要不斷地提高人民中越來越廣泛的階層的智力水平,換言之,要賦予群眾中無定向的分子以個性”,[3]22提升人民的啟蒙意識和批判水平,其核心就是不僅要獲得意識形態的領導權,還要獲得管理權和話語權。可見,由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自身“價值性”和“真理性”的分離,“虛假”的意識形態必然終結,代之而起的則是代表大多數人利益的無產階級意識形態。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無產階級利益的表達,它既具有解釋世界的相對真理性,還具有維護統治的鮮明階級性。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意識形態的真理性是在一定的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中存在的,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真理性是相對的,即相對真理,它是通過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比而顯示出先進意義。那種認為意識形態是依據于人的理性原則而存在的,是一門自然科學,具有“普遍適用”的觀點,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另一方面,任何階級社會的不同階級都有自身意識形態,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為維護自身階級關系進行辯護,為國家政權的合法性進行論證。由此斷定意識形態是虛構的虛假意識、不具備可證實的真理性,也是錯誤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價值性是建立在相對真理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體現社會多數人利益關系的意識形態,才能夠實現真理性和價值性的有機統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它具有真理性和價值性的有機統一,為“三權”協同提供了理論的可能性。從真理性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合乎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基礎,是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它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質和方向,保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性。此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維度,揭示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三者構成了社會客觀精神中價值觀念的完整系統、內在邏輯結構的完整性,也證明了其自身的科學性。從價值性角度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先進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理想,引導全體社會成員形成“利益認同共識、秩序認同共識、政治認同共識和共同理想目標認同共識”,[4]270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凝聚力量。因此,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理性和價值性的高度統一,才使得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三權”具有了協同的理論特質。
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的協同一致,從實踐條件上看,它取決于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性。理性意識形態論者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基于人的理性形成的“普世價值”,任何國家進行意識形態工作,都要遵循或推廣這種普世價值觀念;虛假意識形態論者認為意識形態是虛構的理論,意識形態工作是“意識形態控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國家意識”和“人民利益”的分離。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實現了意識形態的國家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因此,具有了“三權”協同的實踐條件。
西方發達國家通過雙重標準把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在意識形態領域驚人地統一起來。一方面,吹噓資本主義國家是沒有意識形態控制的自由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工作是一種“洗腦”活動。另一方面,卻把西方的政治觀念和政治模式標榜為全體國民的意識形態和人類共同的價值規范,向全世界推廣。比如“美國制造”是國際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現象,它通過制造教義、制造媒體、制造產業、制造敵人,實現了意識形態控制的系統性和結構化。這種制造已經被模式化,成為了美國開展文化帝國主義運動、謀求文化霸權的核心技術。[5]因此,西方的意識形態并不是曼海姆所提出的超越階級性和黨派之爭的“總體的意識形態”,而是“意識形態的特殊觀念”,即某一階級或利益群體擁有了與自身利益相一致的某些價值觀念,是真實的、具體的利益表達,它“是一個時代或者具有一個時代的歷史——社會全體所具有的意識形態,也就是說,當我們涉及這個時代或者這個群體所具有的總體性精神結構的構成和各種特征的時候,我們所指的是一個階級的意識形態”。[6]65不管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再隱藏,也總不可能具有超越具體利益的理論形態,利益仍然是決定意識形態的直接原因。西方社會已經改變了試圖把意識形態變成充滿激情的信念系統的策略,基于此才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工作的指責。但它從未改變用潛在的隱形的意識形態對人民的控制,從未放棄過他們的文化帝國主義擴張活動。因此,西方的意識形態工作是建立在自身雙重標準和自相矛盾的基礎上的,這決定了其意識形態工作的強制性和虛假性。
事實上,國家和意識形態是任何階級須臾不可或缺的統治工具。國家是政治上層建筑,是意識形態制度化的載體;意識形態是思想上層建筑,是國家統治思想化的表現。國家需要意識形態論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意識形態需要國家強制才能保證實施。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不過是維護資本主義剝削的一種方式,并不是全體國民的共同意志。只不過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把意識形態隱藏于各種政治活動和社會工作之中。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它的意識形態是人民的意志表現,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都是人民利益的體現。因此,當前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就是要在保證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的協同一致的基礎上,探索積極有效的方式方法,促進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也正是基于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性,才使得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具有了協調統一工作的可能性。
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協同過程就是要保證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積極有效的運行。只有探索三者在具體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避免相互抵制和消解的尷尬狀況。各在其位,又各謀其事;權責明確,又相互關聯,才能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性,確保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保證社會主義文化安全。
領導權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協同運行的核心。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也稱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是社會統治集團通過非暴力的形式,把統治集團的價值觀變成被統治集團的價值觀,使主導價值觀轉變為主流價值觀,從而形成對社會意識形態的控制。領導權體現了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性和引領性,是意識形態工作具體實施的向導。一是社會思想領域,確保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圍繞“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核心問題,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紛紛踏上歷史舞臺,試圖引導和影響我國改革的進程。保證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核心地位,就是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各種思潮的引領。二是中西方思想交鋒中,保證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我們要在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既借鑒和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成果,又批判其糟粕。“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7]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保證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三是社會生產領域,體現意識形態對中心工作的保證作用。意識形態工作是我們黨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經濟工作是我們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核心作用還體現在為經濟工作的開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政治保障。四是社會管理領域,發揮意識形態工作的國家治理作用。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意識形態工作是國家治理能力中文化實力的體現,其領導權就是要保證它發揮出引領社會、凝聚人心、推動發展的社會治理作用。
管理權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協同運行的保障。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是運用國家組織和機構對意識形態的一種管理活動權力,是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具體實施,它可以有效保障意識形態工作協調有序運行。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管理權是中國共產黨及其輔助執政力量為實現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實施意識形態管理實踐中所擁有的行政權力。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的主體以黨政權力部門的管理者、事業單位及媒體行業的管理者為主,它的客體涵蓋社會生活每個領域的成員,對象是有關意識形態工作活動的各個宣傳文化活動。因此,意識形態工作管理權就是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管好各級各類宣傳媒體;探索網絡的新技術新應用,管好網絡虛擬社會;弘揚主旋律,加強對各級各類文化市場和社會文化活動的管理。
話語權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協同運行的基礎。話語權不僅是“說什么話”的問題,它還涉及到“為誰說話”和“怎么說話”的問題,是一個話語權力、話語立場和話語藝術的綜合性問題。話語權由領導權所決定,是管理權的具體表現,同時它又對領導權和管理權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因此,掌握話語權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一是保證馬克思主義話語主導權。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處理和分析當前社會領域中的各種思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各種文化生態建設,形成一元主導、多元協調的話語格局。二是堅持人民性的話語立場。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說話,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本質和立場。意識形態工作話語權就是探索積極有效的方式方法,促進人民群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和踐行。三是體現積極有效的話語藝術。話語藝術是一個“怎么說話”的問題,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就是要針對社會建設中的實際問題,貼近人民的具體生活,用鮮活的、易被接受的語言來說話。
總之,我國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的協同,就是要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性,保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安全,促進人民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它們之間不僅具有協同的可能性,而且具有現實必要性。只要弄明白“三權”之間的現實依據、理論特性、實踐條件和實現機制,才能促進其有效順暢地運行。
[1]王偉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3-10-08.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葛蘭西.實踐哲學[M].徐崇溫,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4]韓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姜安.美國制造:意識形態控制走向結構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5-25.
[6]卡爾·曼海姆.意識形態和烏托邦[M].黎鳴,李書崇,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07.
[7]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EB/OL].人民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