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對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現狀進行了闡述,通過對現狀的分析發現了現存的體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在分析與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在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獎學金;貸學金
一、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現狀
(一)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框架
當前,新型的高校學生資助模式中獎學金制度與貸學金制度并存,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不斷完善,其中主體為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儉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
1.獎學金
獎學金制度由“人民助學金”制度改革而來,是我國新時期高校資助政策的開端,其中主要包括國家助學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與專業獎學金、定向獎學金。
2.助學貸款
助學貸款是國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以金融為手段進行的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的重要措施,對于完善高校資助體系而言屬于一種新的探索。助學貸款主要包括:國家助學貸款、一般商業助學貸款。
3.勤工儉學
勤工儉學指的是學生通過從事學校內的助教、助管等崗位,以及實驗室、后勤、公益勞動等崗位而獲得報酬。教育部與財政部規定,學校要從學費中提起10%作為勤工儉學學生的報酬以及其他資助活動的資金。
4.特殊困難補助
特殊困難補助指的是政府與高校對于一些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所面對的一些特殊性、突發性的困難而提供的一次性的補助。特殊困難補助事業屬于高校資助政策的輔助性的一種措施。
二、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助過程中缺失育人功能
第一,過多的解決困難的重點集中在物質方面,不重視精神方面。一些貧困的大學生不僅僅面對著經濟方面的壓力,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壓力也較大,當前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沒有將心理方面的援助考慮在內。第二,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當前的學生資助體系中,體系實施的主體是學校,學生不能夠已經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扶困措施的選擇。第三,沒有貫徹權利與義務統一的思想,這種情況會導致貧困學生對幫困助學的依賴,無法培養自強、自立、回報等精神。
(二)資助過程中資助標準沒有統一的標準與監管
當前,我國各個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經濟狀況了解的過程中依舊知識依靠《家庭經濟調查表》與戶籍地證明,并沒有其他更加有效的方法,不能夠對學生的經濟狀況實現動態的更新。缺乏統一的監管,不能夠有效地配置資助資源,導致一部分學生資助過量,而另一部分學生得不到資助。
(三)資助體系的立法相對滯后
雖然我國高校學生資助系統的立法力度在近年來不斷加大,但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各地出臺的一些地方發揮與學校規則都停留在文件與政策的層面,公信度與約束力都不足,不能夠滿足助學體系發展的需求。而且這些法律法規中對于違規行為的處罰方面相對欠缺,不能夠促進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健康發展。
(四)資金來源單一導致了資助的力度有限
僅僅依靠學校并不能夠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只有通過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的共同努力與參與才能夠形成。國家的相關規定指出,高校需要從每年的學費中劃出百分之十作為助學資金,但是由于高校擴招而導致貧困學生的人數增多,再加上很多學校不能夠切實地執行這項政策,導致了在高校學生資助體系中存在著很大的資金問題。捐款籌集助學金在我國依舊屬于民間行為,還沒有形成全員參與的社會行為,集資的力度有限;很多學校在資金管理方面手段單一,學生資助手段依舊處于初創的階段。
三、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發展措施
(一)形式方面的措施
高校需要建立專項管理機構,實現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規范化,科學、合理地進行資助活動。首先,要建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管理部門,作為學校一級面向大學生的服務機構,職責就是高校學生資助的各項工作。該部門需要確保專業化,建立一支既有帶頭人又層次合理的專業學術隊伍,實現資助活動的專業化與規范化。其次,要實現高校貧困學生的信息管理,通過信息的收集與管理,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提供準確的信息,促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科學化與現代化。可以通過建立貧困學生的基礎數據庫,建立信息管理系統與動態服務網站,開發決策支持系統等方式實現信息管理。
(二)內容方面的措施
要以“以人為本”的觀念為基礎,不斷拓展資金的來源與渠道,實現資助工作效益最大化。第一,要通過相關的監督工作確保學生家庭情況信息的真實性,歐美國家由于財稅制度的完善可以根據納稅情況對家庭的收入與需求情況進行推算,而我國當前并不能夠實現這種方式,因此需要依賴教育手段,通過相關監管措施的完善對學生基本信息進行確認。第二,通過相關的監測機制實現學生資助的公平,要針對每一位需要資助的大學生都建立一份資助計劃,并依據計劃對其受助過程進行檢測。學生的各項資助都需要歸入到資助計劃中,包括助學金、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學費減免等。此外要不斷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確保資助工作的公正、公平、公開。第三,通過相關科學渠道的建立確保學生得到充分的資助,大學生助學體系中,基本渠道為助學貸款,主要手段為勤工儉學,補充方式為獎學金。通過國家貼息的方式鼓勵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通過學生助學貸款儲備基金的建立來吸引銀行開展助學貸款;通過勤工儉學崗位的開拓增加學生的助學資助;不斷拓展助學金來源渠道,擴大助學系統工程的覆蓋面。第四,通過相關的教育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服務育人,要在資助工作的每一個過程中都融入教育,不僅要從經濟方面幫助貧困大學生解決經濟方面的困境,還要注重大學生人格、心理與心態方面的培養。要建立科學的、全面的貧困生心理援助體系,通過心理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和諧人際關系、科學調節與表達情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時候,要對學生進行誠實申請、合理使用與按期還款的全過程目標管理教育,通過助學貸款政策的宣傳與理財方面的指導,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在勤工儉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上崗培訓,通過上崗責任制來對學生進行道德、責任與自我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榮辱觀與獨立意識。
參考文獻:
[1]秦丹,秦敬云. 完善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研究[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02:13 - 16.
[2]鄧杰,楊琳琳. 我國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13:131 - 132.
作者簡介:王化坤(1981—),男,遼寧省鞍山市人,講師,渤海大學學生事務處,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