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鋒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24-02
思想政治課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它對于幫助中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基奠作用。
新課改理論下的思想政治教學既要求教師、學生更新觀念、轉換角色,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同時也要更多地關注倫理道德思想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滲透與貫徹,更要結合時政,關注社會熱點、與時俱進,把“三個代表”思想應用于教學活動中。
一、新的教師觀是課程改革的關鍵
1.新型教師要有獻身教育的勇氣
作為一名政治教師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真正樹立教師的使命感、榮譽感,樹立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有為教育不怕艱苦、不計較個人得失、勇于承擔錯誤和犧牲的勇氣,有不追求個人名利、地位、待遇而全心全意為教育事業忘我的工作熱情。
2.新型教師要有對一切學生負責任的愛心
21世紀的政治教師更要有高尚的思想覺悟,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抓住德育的主線,關心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和自尊心、自信心,從而建立和諧、友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關愛所有的學生:不偏私、不歧視、不體罰和變相體罰、不諷刺學生,要“雪中送炭”,不宜“雪上加霜”。
3.新型教師要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榜樣力量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為人師表的必要條件。政治教師更要誠信于學生。魯迅說:“偉大的人物最重要的人格是‘誠”,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為人之誠,在誠信方面做學生的表率,而思想政治課教學更應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讓每個學生“誠”起來,成為楷模。
4.新型教師要有不斷更新知識的觀念
當今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綜合國力逐步增強、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又要逐步加強自身的思想修養,不但只具有教學方法,更應學會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健美,學會實踐。常言道,“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政治教師更應該不斷充實政治思想、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將政治課枯燥的內容異彩紛呈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新的教學任務,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新人。
二、新的學生觀是課程改革推進的助推器
培養學生求知欲和對事物感興趣就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應該做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果實,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所以在政治教學中要把老一輩革命家,像周恩來、朱德等;新時代的代表:袁隆平,以及把美國入侵伊拉克等能調動思維的故事引進課堂,用以激發學生興趣。
培養個體差異,樹立團隊意識。有位哲人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而人的思維、模式、方法、結果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學生在采摘“果子”的時候,要根據集體的需要和個人的能力,達到人人有“果子”吃,人人能吃到滿意的“果子”。這就需要政治教師要從培養不同思想上下功夫,將“零散的珠子串起來,成為一條精美的項鏈”。從而教會學生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設置探究活動、增強合作觀念。毋庸置疑,探究活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是規律的客觀要求,是時代和生活的必然選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探究活動如果達到了有效運用,思想政治課就會真正地豐富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為希望是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傳統道德思想教育是新課改下思想政治課教學重要內容
1.在思想文化領域強調優良傳統教育,是黨和政府的一貫方針。用課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教學大綱、教材對學生進行傳統優秀倫理道德教育,這是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的優勢所在。我們要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一優勢,讓我國全體公民在青年少階段接受正規的、充分的傳統優良倫理道德教育,將社會主義信念和傳統美德結合起來,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規范奠定堅實的基礎。
2.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加強傳統優良倫理道德教育,更需要融會貫通、有機結合。我們的先輩提倡的忠恕、孝悌、仁義、禮儀等倫理道德思想,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學習、分析,擇善而從,古為今用,對待那些純屬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倫理,當然不應繼承,但讓學生適當了解一點,懂得極端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由來,對于他們理解、接受優良倫理道德,也會有一定益處。
四、結合時政,在政治教學中貫穿“三個代表”思想既是任務又是原則
1.思想政治課的方向性就是要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逐步樹立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和信念貫徹始終。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必須時刻關注新聞報道及社會熱點,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保持對時事與政治的密切聯系,不斷改善知識結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思想政治課要緊扣時代脈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通過現實的變化、復雜的環境,運用書中的觀點去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和洞察社會變化中的責任和品質,從而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