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翔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49-01
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許多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通常采用先疏通文意,之后再講解內容,進而總結中心或者寫法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教學效果我不敢妄加評論,但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待這種教學方法還是值得商榷的。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未間斷過對文言文的教學研究,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緊緊圍繞三個字,即:讀、背、賞。
一、怎樣讀
所謂“讀”,就是在教師未講課文時學生先自讀。讀熟課文應是講解文言文的重要前提。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選一個組長,在要講文言文之前的前一周我就先教各組的小組長讀文言文,之后,各小組長利用課余時間教讀其他組員。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然會了解文意,那么,在教師講解時自然就心領神會。當然,要想達到這個效果,教師一定要對學生進行督促,我校每天中午都要求學生午讀十分鐘,而且要派專人檢查。目的非常明確,就是想提高學生們的閱讀水平,積累閱讀量。聚沙成塔,學生們誦讀的效果應當說是很不錯的。如果必要的話,還應采取小組競爭的機制,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同學課文讀的最有感染力,讀的聲情并茂的小組要進行表揚并加分。采取這些方法后,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積極性提高了,興趣也濃厚了。
二、怎樣背
所謂“背”,顧名思義就是指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我認為,背誦文言文是我們掌握文言文精髓的基礎。在沒有背熟的基礎上,老師大講特講,文章的段落、中心、思想感情等,似乎有一種糊弄學生的感覺。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老師的灌輸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不利于學生能力的鍛煉與情感的的發展。背誦文言文對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把背誦作為教學的方法,同時也是最基礎的一步。如果讓學生自己首先背熟,再讓學生去自己說出對文章的感悟與理解,我想文言文或許會產生全新的視聽,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或許會大大提高。誠然,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該如何去背誦,否則,不但不會有教學效果,反而會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厭倦的心理。記得在教學生背誦《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時,我這樣指導學生:這篇文章在寫法上是由多個“三”組成的,只要把握住這個“三”,背誦時就能避免漏句。再如學生背誦《桃花源記》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線索進行背誦,即:漁人逢桃林——漁人進入桃花源——漁人離開桃花源——漁人再尋桃花源。經過這樣的指導學生背誦就容易多了。當然,文言文畢竟不同于現代文,學生背誦的興趣不是很濃,這就要采取聚少成多的方法,切忌不要讓學生一次性就把文章都背下來,可以把全文分成幾個部分,計劃在幾天內背誦下來,如果提前背下來的可以給組內加分,分數多的就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有獎游學”的活動,這樣學生都會爭先恐后地背誦課文。
三、怎樣賞
所謂“賞”就是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思想、精神,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重視學習古人的思維方式方法,并悟其語言的邏輯力量等。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決不是優美的文字與華麗的詞藻;決不是巧妙的結構與精美的修辭。我想,應該是文章所承載的一種精神與思想,這也許就是人們所說的,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平等的社會,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會理想。其實這種理想不就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和諧社會嗎?不就是全人類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嗎?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社會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的一位詩人就已經描繪出來了。我在講這節課時把陶淵明的理想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拉近了文本與現實的距離,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起來,都紛紛踴躍發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再如,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記》這篇文章,情景交融地表達了作者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歷來為許多人所歌頌。它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國強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講這篇文章時,在學生了解文意的基礎上主要研究范仲淹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為此,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文中描寫的洞庭湖之景有何特點?2.借助景色描寫抒發了遷客騷人怎樣的情懷?3.“先天下之優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為民”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在現實生活中仍具有啟示意義。那么,我們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呢?請結合實例加以分析論證。其實,這三個問題的核心就是作者在文中所傳達的精神和思想。如果學生能透徹理解這三個問題,那么文章的精髓也就領悟了。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