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光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54-01
隨著未成年人犯罪事例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末成年人的成長與發展,抓好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全國上下都掀起了普法學習的高潮,法制進校園也乘著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吹進了每個教師的心里。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如果我們從小抓起,讓他們懂得學法、守法,爭做一個合格小公民,那社會將會有一片凈土。而語文又是學做人的好教材,語文教材中涉及到法制教育的素材很多,是滲透法制教育的最好途徑。如何在語文學習中滲透法制教育?在小學語文課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和課文內容緊密結合,要把握好度,切莫喧賓奪主,上成了法制教育課,讓學生反感,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滲透法制教育,讓學生感到自然、連貫,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法律知識。
一、根據教學內容,自然滲透法制教育
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大多文字優美,思想教育極強,教學中除了要學習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同時感受語言的美,積累好句佳句外,還應加強學生思想教育,或愛國,或愛動物,或愛家鄉,或保護環境……在講讀課文時,適時、自然地滲透法制教育是不錯的選擇。教師在備課時,就應充分地、有針對地滲透法律法規到教學中去,讓學生在自然的學習環境中,悄無聲息地學習了相關的法律知識。
如:二年級下冊教材《泉水》,在引導學生學完第2~5自然段后,教師小結:泉水多、清、甜、美,多好啊,能澆灌田野、果園,為花朵增添光彩,為我們的生活提供飲用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保護水資源。自覺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愛護我們的環境,愛護我們的家園,隨著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條款。
如:五年級語文教學內容《地震中的父與子》,在課文中學習中,我們一方面要讓學生明白文中父子為什么了不起,充分體會和感受親情的可貴,同時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快樂。此外可以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學生自救能力和遵守社會公德,服從指揮,自覺維護社會秩序的意識。
二、在實踐活動中,加強法律知識學習
語文是一個將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整合的綜合課程。在語文教材中,每學完一個單元都有口語交際、自我展示等,這就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習法律知識,學會合作。
如:學了《趙州橋》一課后,我們可以把美術課中的《家鄉的橋》《我為祖國造大橋》和科學課中的《橋》有機結合起來,確定一個“橋的暢想”綜合性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從趙州橋的歷史與結構特點入手,探討橋的歷史發展,力學原理,社會功用,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知識,這樣的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動腦意識和能力,建立了法律意識。實現了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提高了教學的整體效率。
教學中,還可以開展諸如演講、講故事、征文等活動,培養學生遵紀守法、愛國誠信等良好行為習慣。通過手抄報、宣傳欄、知識競賽等形式,加強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和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意識。
三、把法制教育與習作練習有機整合
小學語文學習中,從二年級起,就開始了習作練習,在習作中,需要學生關注生活,從現實生活中取材。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中,可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調查,搜集相關資料,適當在教學中引入法制教育的一個不容忽視的教學渠道。
如:寫日記中,能規勸自己上進,自省,勸告他人改過,發現生活中不文明的行為,乃至犯罪現象等,在批閱學生的日記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指導,有針對性地進行日常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在習作教學中,如指導學生寫《一件后悔的事》,有人寫到由于幼小無知偷拿別人的東西,有的寫到自己買東西時,別人多找了錢,立刻躲開,花錢時才意識到慚愧,撿到別人錢據為己有等等。另外,在習作講評時,還可以巧妙地滲透一些法制教育,如《預防末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法律知識教育,教育學生遵紀守法。
小學時期是一個人接受知識、完善人格的大好時期,教育者應充分認識法制教育的必要性。通過合適的途徑,對小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