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95-01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很注重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這是因為學生主動參與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還有利于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更有利于學生的和諧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創設情境,召喚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
教師要巧于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主動而樂意地接受知識的熏陶。
在教授《看云識天氣》時,我讓學生在網上下載了不同形態的云的彩色圖片。在新課導入時我出示了這些圖片,學生被圖片上不同形態的云吸引了,激發了繼續求知的欲望。在講授每一種云的形狀時我及時的展示相應的每一張圖片,直觀的圖片使形態相近的云容易分辨了,即形象又淺顯易懂。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來體會情境。扮演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學生在扮演過程中必須實行角色的轉換,必須細細揣摩當時人物的每一個神態等,才能用恰如其分的動作、語言將其表演出來。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本,理解、體會、揣摩角色的言行動作,進行“課本劇表演”。這樣把表演引入課堂,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心靈自由,滿足他們的“游戲沖動”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并在表演時適時進行記者現場采訪,問演員:“為什么這樣演?”問觀眾:“他演得怎樣?你有什么建議?”這樣,整堂課學生興致勃勃,高潮迭起,愉快地將學習活動逐步引向更深層次,達到學習目的。
二、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
語文教學注重語文素養及能力的培養。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為學生設立多種親身實踐、體驗,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感悟、實踐、創新的過程中促進知識的感知和內化,陶冶情操,開啟智慧,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把個體學習、小組學習、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桌椅擺放形式,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的多向交流,形成全方位的和諧互動。在學習文言文《短文兩篇》一課時,我先講授了《夸父逐日》一文。因為這兩篇課文較短,且較簡單,我就要求學生回家后按照老師講解第一篇的方式自己備課,做好講解第二篇的準備。在備課時,學生必然要深入鉆研課文,作一番探究。第二天學生自告奮勇地上臺當老師,我就成了學生。我和其他同學在認真傾聽的同時,對其講解中的不當之處、有疑議之處作一番討論、更正,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極大提高,主動性得到進一步體現。
三、鼓勵質疑,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精神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進行發現問題的教學,激勵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精神。教學《說“屏”》一文時,我在學生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這樣引導、鼓勵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從字詞方面,從某個句子的含義作用方面,還可以從寫作技巧、從主題等方面質疑,看誰最具慧眼,最先提出問題?”于是,學生馬上會活躍起來,提出各種問題:屏風的功能有哪些?屏風的種類有哪些?屏風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對屏風的感情是怎樣的?課文中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么好處?學生每提出一個問題,教師都要適時地用眼神、語言或掌聲給予肯定、贊賞,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
四、激勵和贊賞,堅定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比如,學生朗讀《黃河頌》時,老師可以動情的對學生說:“很好,你讀得真好,讀出了黃河奔向東南的驚濤澎湃,讀出了黃河作為中華民族搖籃的偉大堅強,也讀出了黃河一瀉萬丈的豪邁情懷!我們為你精彩的誦讀喝彩!”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朗誦者更是神采飛揚,信心百倍。對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的評價要采用鼓勵、引導、點撥的語言。在學生提出、回答問題很完美時,可以說:“你很善于發現,這個問題提得很巧妙”“你的理解很深刻,概括能力很強,語言表達很準確。”在學生提問、回答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時,可采用“敢于積極發表意見,但思路要換一換。”“這個問題,答對了一半,也是一分貢獻,另一半,再想想,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想出來的。”教師的評價還要特別注意鼓勵后進生主動發言,而且在發言的質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