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森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101-02
閱讀是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它能使學生默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培養審美能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并能提高集訓能力和思維能力,有鑒于此,探討如何教會學生閱讀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一、表象閱讀
所謂“表象”,即學習主體在感知識的基礎上,頭腦中形成和保留的印象。表象閱讀是文學作品閱讀的第一步,它包括“粗知整體”及“品味語言”兩部分。
粗知整體。這一閱讀要求可在通讀全篇中完成,它要求精知大意,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常用如下方法:
①朗讀法。這是品味語言、獲得美感的途徑之一,是美育直覺性特征的運用。教師可從感情、重音、停頓、速度、藝術音調等方面進行示范指導,讓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抽象的感情變為具體的感情,使學生能毫無障礙地進入作品,接受漸染熏陶。
②咀嚼法。對作品中所用詞語的準確、精美、巧妙、合適等特點進行反復咀嚼品味,以獲得美感的方法。教師可采用選擇、刪除、置換、添補等手段進行比較。
③評注法。評,是對詞語功能及作用的評論;注,即對詞語的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的挖掘與揣摩。教師引導學生作評注的過程也就是品評詞語獲得美感,培養閱讀能力的過程。
④涵泳法。“涵泳”意指沉入作品中細細體味。對作品中精彩的細節,可采取涵泳的方法,因為好的細節在表現人物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高明的作者往往善于從現實生活中選取提煉出一些獨具特色的細節,將人物刻畫得生動逼真、血肉豐滿,而精彩的細節又離不開精彩準確的語言,因此,品味動作描寫:“(眼晴)復活了……目不轉眼地瞧著……(嘴)動了一動……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不僅會為作者入木三分的夸張描寫所嘆服,而且也看到了一個“貪婪成性至死不悟”的形象。
二、得意閱讀
①再現法。這是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作者創設的意味,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人物活動的方法。入境及揣摩的過程即培養學生再造想象能力的過程,因為學生要憑借或根據文學作品中的描述,在頭腦中再造情景或想象作品未直接寫出的人物心理、神態甚至語言行動,并要形成語言表達出來。它雖不是個人獨創,但由于要表現別人創造的情景和形象,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
②幻聯法。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作品中的人、事、物、景、情,聯想出另外的人、事、物、景、情,以準確把握意象,豐富自我感受的方法。
③尋蹤法。這是直接探尋寫作主旨、感悟作品感情的一種方法。好的抒情散文,材料往往是很散的,寫人只見鱗爪,記事只敘片斷,狀景、詠物也只有點滴掠影,作者的寫作意圖更是含而不露。如何引導學生鑒賞這類作品?可采取“尋蹤”的方法,即抓住作者感情若隱若現的草蛇灰線,把握象征形象的整體特征,聯系產品產生的時代背景,找出抒情點晴或反復重復的語句,這樣,感情的“蹤”就可被抓住了。
④換元法。小說、戲劇是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但由于情節性強,人物似乎很“具體”,因而容易使學生產生偶然的“這一個”的感覺。要把握作者創作主旨,可采用“換元”的方法,即嘗試著用改變人物,改變場景、避開矛盾的方法。
三、評鑒閱讀
①多視角評價。即對一部作品可采取多視角的方法進行評價,如:“評《瑣憶》的議論多姿”“《黃山記》的結構美”“《夜走靈官峽》的構思”等。
②比較評價。采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鑒賞評價,可在同單元作品、同作者作品、同題材作品、同體裁作品等范圍內進行。注意選準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析同辨異,進行分析綜合。沒有分析,比較就不能進行;沒有綜合,事物之間的聯系也就不能確定了。
四、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①要教出“個性”。文學作品也是“文章”,因而在整體把握、理清層次、品味詞語等環節上似乎與其他實用文并無差異,如果僅如此,那就抹煞了文學的“個性”。因此,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啟發學生進行聯想想象是文學鑒賞的教學重點,不能簡單地把“鑒賞”處理為對內容的“理解”。
②要鼓勵新見。在鑒賞課中要多組織學生討論切磋,允許見仁見智,允許辯論,鼓勵新見,只要言之成理、持久有效均可,這對于活躍思想、開發智力、發展創造思維都不無裨益。
③要歸納學法。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必須明確、清晰,要幫助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如對初讀小說的同學歸納小說讀法:“理清情節找果因,分析人物看言行,環境包括‘景與‘時,寫作主旨了于心。”詩歌的鑒賞方法:“把握整體背景,品味詞語反復吟。聯想想象悟主旨,展現意境體詩情。”
④要拓展課堂。要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光靠課堂是不行的,因此一定要拓展課堂,建立“大單元”“大語文”觀念。“大語文”觀念即讀作品聯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走出課堂,跨越校園,發現生活美、自然美、影視藝術美,運用課內所學鑒賞方法對這些美進行欣賞、評價,并能夠將感受寫下來。
⑤要注意階段側重。以上方法是就整個中學階段的文學鑒賞課而言的,各個年段對能力的要求各有不同,因而應各有側重,低年級偏重于表象閱讀及適當范圍的聯想想象,高年級則應以啟發聯想、想象為主。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