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肇毓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104-01
目前高中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在花樣繁多、熱鬧非凡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的學生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如何使我們的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我們廣大高中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今天,討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它不僅可以降低師生不必要的精力物力的付出,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實施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下面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一、數學教學理念的有效性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總體目標被細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在這個闡述中,體現出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生了變化:數學知識不僅包括“客觀性知識”(又稱“顯性知識”“明確知識”)——不會因時、因人、因地而發生變化,并通過學習可以習得的數學事實,而且還包括“主觀性知識”(又稱“隱性知識”“默會知識”)——只有通過培養與經歷方能獲取的帶有鮮明個體認知特征的個人知識和數學活動經驗。對學生而言,這類“主觀性知識”更為有用,對其“客觀性知識”的習得具有指導作用,可以終身受用。
對應于這兩類知識,《數學課程標準》一方面設立了知識領域目標——為“客觀性知識”而設,另一方面還設立了發展領域目標——為“主觀性知識”的獲取而制定,應該說這是一個突破。發展性目標的設立使“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新課程核心理念的實現有了明確的方向,并找到了可實現、可操作、可把握的支撐點。
二、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合作精神是時代對人的基本要求,真實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項任務,都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實現。而學生的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體“合作需要”的基點上方可有效。即個體在問題解決中,處于“憤”“悱”迷惑之時,陷于苦求不得之處,再開始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有成效。否則,小組合作要么是組內優生一言堂,其他學生唯命是從,要么一哄而起,討論流于形式。
在我們的課堂上,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家討論討論,分小組驗證驗證……”可實際上呢?討論的問題經常是沒有思考性、啟發性和探索性的。教師的問題一提出,大部分學生就把手高高舉起,可老師還在說:“你們商量商量。”小組合作明顯的成為一種累贅的形式。還有些合作,學生剛剛要進入交流狀態,老師卻宣布合作結束,因為下課的時間要到了。更有些討論,學生分工不明,研究的問題不清,盲目的一哄而起,為的是有一片“熱鬧”的局面,其結果,只能是用個別優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組討論的結果……
這種形式化的課堂,其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受到質疑。教學的有效性,就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確實進步或發展。課堂教學畢竟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教學就是要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要追問和考慮的。課堂表面的熱鬧和熱烈可能損害教學的內在功能,學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隨心所欲,胡猜亂想,甚至固執己見,失之偏頗,這樣的課堂上展現的是學生虛假的主體性,缺失的是教師價值引導、智慧啟迪、思維點撥的神圣職責,而要解決課堂有效性的問題關鍵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努力發揮好教師的引領作用。
三、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為什么有的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做了那么多題,卻不見長進,而在那里原地踏步甚至是一點一點的退步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學生認為不管什么樣的題目,只要它在那個單元里出現了,即使只有一道題沒做,心里也覺得不踏實;二是學生認為只要能解出難題,實力就會自然的提高。很多老師也有這樣的想法。其實那些應該做到融會貫通的題目才是真正重要的題目,這樣的題目也不太多,應該先把重要的題目研究明白之后,再去學習不重要的題目。而且應該以適合學生水平的教材和題目為中心進行學習,能解答出來的題目越多越好。因為唯有如此,學習才會有興趣,只有保持興趣,面對難題時才能無所畏懼的鼓起勇氣鉆研下去。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布置的練習要遵循指導性原則,緊扣目標,當堂訓練,限時限量,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搜集答題信息,出示參考答案,小組討論,教師講評,重點展示解題的思維過程。而對基本題目,多采取學生板演,既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同時由于學習成果及時反饋,又起到激發學生再學習的動機。此時教師胸中有數,也就能點撥及時,效果遠遠超過課外批改。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