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英
下肢深靜脈血栓為一種臨床常見疾病, 該疾病會繼發郁滯性潰瘍、色素沉著、皮炎等, 嚴重者會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本院從2012年5~12月收治的50例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 分析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 并給予其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調本院從2012年5~12月收治的50例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 順產7例, 胎頭吸引3例, 產鉗助產4例, 剖宮產術后36例。年齡22~36歲, 平均年齡(29±1.1)歲, 初產婦38例, 經產婦12例;輕度貧血38例, 中度貧血10例, 無并發癥2例。
1.2 臨床表現 患者可感患肢沉重、酸脹、疼痛, 行走以及站立時明顯疼痛, 體檢可見患肢出現壓痛、腫脹, 體溫上升,淺靜脈曲張, 左側22例, 右側10例, 雙側18例, 約于產后3~11 d發病。
1.3 分娩情況 36例剖宮產患者, 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平均手術時間為45 min。術后給予患者靜脈滴注維生素K、酚磺乙胺、氨甲苯酸1~3 d。陰道分娩者14例, 平均產程 13.5 h,第二產程延長10例, 產后出血9例, 最高出血量為800 ml,均未給予患者輸血治療, 陰道分娩不需采用止血藥物。
1.4 治療以及護理 給予患者足量的維生素, 尿激酶5~15 U與5%葡萄糖溶液進行均勻混合, 而后給予患者靜脈滴注, 1次/d, 連續靜脈滴注7~10 d;給予患者靜脈滴注右旋糖酐, 1次/d、復方丹參, 口服50 mg雙嘧達莫, 3次/d。治療后給予患者實施對癥護理。
1.5 療效判定 治療后, 檢查可見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痊愈:患者生命體征、臨床癥狀消失, 輔助檢查無異常存在;無效: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輔助檢查存在異常。
50例患者治療后, 3例患者因病情嚴重, 入院治療24 h后要求轉院;2例患者治療5 d后癥狀明顯改善, 自行出院,5 d后疾病復發, 再次入院接受治療30 d后出院, 隨訪觀察疾病未出現復發;2例患者接受為期12個月隨訪觀察, 因出現下肢靜脈曲張而給予患者實施大隱靜脈高位結扎術。4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對患者進行隨訪無疾病復發, 且無并發癥。
3.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 ①孕晚期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加, 在產程以及產后期這些因子均存在不同程度增加情況, 會增加患者血液發生凝固的幾率。②左髂總靜脈在左髂總動脈的壓迫下, 血流流速受到影響, 導致血栓形成。接受剖宮產手術的患者術后子宮需較長的復舊時間, 子宮延長盆腔靜脈壓迫時間, 而導致血栓的形成。③50例患者中, 剖宮產36例, 所占比率為72.0%, 14例接受陰道分娩, 所占比率為28.0%。在剖宮產手術實施過程中, 手術創傷均可能導致血小板出現反應性變化, 蛋白質C含量下降, 極易出現高凝狀態。④手術后, 患者身體需要復蘇, 多處于臥床休息狀態,下肢靜脈血回流下降, 血液會瘀滯于靜脈內, 形成血栓;剖宮產手術多采用的是硬腔外麻醉, 在麻醉狀態下靜脈擴張,血流速下降, 會增加血栓形成風險。⑤術后患者自身體質虛弱、盜汗、感染、術后出血、貧血以及肥胖情況均可能導致血栓形成[1]。
3.2 護理
3.2.1 心理護理 患者因下肢深靜脈血栓疾病形成后, 會表現為煩躁、抑郁以及煩悶等情緒, 應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護理工作, 醫護人員應事前做好患者的溝通交流, 改善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 溶栓前提前告知患者家屬以及患者治療的方法、目的, 爭取獲得患者家屬的支持, 有利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順利進行。
3.2.2 一般護理 產后患者因體質虛弱, 需要保證充足的休息, 醫護人員應輔助做好患者的皮膚清潔工作, 將患肢適當提高, 要保證高于心臟水平20~30 cm, 膝關節彎曲15°。放松髂股靜脈, 放松靜脈牽拉, 膝下不需墊枕, 防止小腿出現靜脈回流, 做好肢體的保暖措施。觀察患肢的動脈波動、皮色、皮溫情況, 每天測量并記錄不同平面的具體周徑[2]。
3.2.3 抗凝以及溶栓治療護理 周圍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實施溶栓綜合性治療, 可給予患者靜脈滴注丹參250 ml,尿激酶16萬U, 1次/d,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4000 U, 2次/d。混合以及中央型DVT患者接受腔靜脈濾網置入后實施溶栓、抗凝治療。在成功植入腔靜脈濾器后, 每天使用尿激酶劑量增加到25~30萬, 從足背靜脈滴注, 并結合空氣波壓治療。從上肢靜脈滴入溶栓藥, 保持10~14 d絕對臥床時間, 并將患肢適當抬高20~30 cm, 做好保暖措施;禁止床上進行大幅度動作。禁止在患肢處實施熱敷、按摩以及輸液用藥, 防止血栓出現脫落。觀察患肢腫脹消退情況, 觀察凝血情況, 防止溶栓、抗凝過度而發生出血。置入腔靜脈濾網, 可有效防止脫落血栓碎片的溶解, 可有效防止患者并發肺栓塞。植入腔靜脈濾網患者, 可從患肢足背靜脈穿刺處靜脈滴注尿激酶。靜脈滴注時應于踝部持續加扎止血帶, 控制壓力保證靜脈滴入, 便于藥液回流至深靜脈, 起到較好的溶栓效果。滴注完成后, 將針頭拔出, 禁止輸入其他藥液, 并按摩腳踝扎止血帶部位, 直至壓痕情況消失, 可有效改善微循環, 改善水腫癥狀。溶栓后患者應先保證休息, 待身體情況允許再下床活動。用藥后觀察是否有出血情況, 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意識障礙、嘔吐以及頭痛等顱內出血情況[3]。
3.2.4 做好孕期保健以及早期防治工作 孕婦應注意合理營養, 控制體重, 防止出現妊娠高血壓征, 并盡量減少剖宮產, 手術后, 鼓勵產婦早期下床進行活動。若產后下肢有沉重感, 活動不便, 患肢出現靜脈曲張、皮膚發白、頭痛以及腫脹等情況, 應考慮患者可能為下肢靜脈血栓, 可通過超聲確診, 做好疾病的預后。
綜上所述, 針對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癥狀形成的原因,實施有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措施, 可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提高產婦生命質量。
[1]王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3, 22(9):764.
[2]秦露.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早期預后的評估.實用醫學雜志, 2012, 28(18):3109.
[3]朱亮.急性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多種介入技術聯合治療.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3, 22(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