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
復發性生殖器皰疹(RGH)是臨床治療中最多見的性傳播疾病, 大多數病例都是由于單純皰疹病毒2型(HSV2)所導致的。根據以往研究發現, 近90%感染原發性單純皰疹病毒2型的患者, 都會在隨訪的18個月內出現復發癥狀, 復發次數1~16次, 復發平均次數(4.2±1.3)次, 患者感染時年齡越小,復發的可能性越高, 單純使用抗病毒藥物療效不夠理想[1]。為研究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的臨床表現, 進而找到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法, 現選取2010年3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70例, 選用胸腺肽為主要治療藥物的綜合治療方法進行相關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70例, 其中, 男64例, 女6例, 年齡16~50歲, 平均年齡(27.6±3.8)歲;病情潛伏期2~30 d, 平均潛伏期12 d。復發次數1~18次, 平均復發次數6次。采用PCR進行檢測發現其中59例患者為單純皰疹病毒抗體陽性者, 患者由于病情反復性發作, 均呈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壓力,出現焦慮不安、煩躁恐懼等不良情緒。
1. 2 治療方法 對患者皮下注射胸腺肽α1, 1.6 mg/次, 每隔1 d 1次;8次之后改為2次/周, 連續注射8次;最后改為1次/周, 再次持續8次。或者選擇皮下注射10 mg胸腺五肽。10 mg/次, 每隔1 d 1次;20次之后改為2次/周, 連續注射10次;最后改為1次/周, 再次持續10次。對生殖器皰疹采用局部浸泡1:5000的呋喃西林液, 30 min/次, 1次/d, 或用紫外線照射15 min, 同時要囑咐患者要注意保持局部的干燥和清潔。本次研究中, 38例僅使用胸腺肽α1;11例患者再口服伐昔洛韋, 0.5 g/次, 2次/d, 連續服用1周;4例患者靜脈注射更昔洛韋氯化鈉, 0.25 g/次, 2次/d, 連續注射7 d;另有8例患者靜脈滴注氟氧頭孢鈉, 1 g/次, 2次/d, 連續注射5 d;還有9例患有合并尖銳濕疣患者進行激光治療,其中有4例患者為復發者。
對本次研究中的70例患者進行5個月~4年的隨訪, 平均隨訪7個月。其中有65例患者成功治愈, 占全部患者的92.9%, 5例患者出現復發情況, 并繼續接受治療。復發患者中3例尖銳濕疣, 2例衣原體屬感染性尿道炎, 具體情況見表1。對70例患者進行血清HIV檢查呈陰性。7例陰莖冠狀溝部位潰瘍及合并梅毒患者, 在堅持換藥1~4個月后基本痊愈。有3例女性患者在痊愈后成功懷孕, 并生育出身體健康的子女。

表1 70例患者具體治療情況(n, %)
RGH主要是指原患有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治愈后再次復發, 單純皰疹病毒2型為其重要的病原體, 有關研究表明,RGH的病程超過6個月, 會抑制患者自身細胞免疫功能[2]。同時, 若患者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下, 也會導致復發性生殖器皰疹, 連續性的應激反應和焦慮都與RGH發病有關。根據研究發現, HSV感染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間歇性病毒排放, 由于病毒長期存在于體內, 沿神經髓鞘到達感覺神經節潛伏于患者的骶神經區。當患者出現免疫力低下時, 病毒會再次復活, 導致皰疹的復發[3]。在通過抗病毒治療RGH時,要合理調節患者的各項免疫系統功能, 進而減低再次復發的可能性, 提升治療有效率。
單純皰疹病毒臨床診斷時表現不明顯, 一些患者會出現無感染癥狀。有報道顯示, 在外生殖器部位非水皰性皮膚破損的硬結或癤腫、單個潰瘍、裂隙、類似擦破、非特異性紅斑、毛囊炎和紅腫滲液性包皮陰莖頭炎皮損的患者105例中,通過PCR檢查發現HSV呈陽性占全部患者的30.5%, 其中有9.4%為HSV1型, 其余患者均為HSV2型[4]。RGH臨床診斷中,應與潰瘍型癌變、軟下疳、梅毒、尖銳濕疣、過敏以及假絲酵母菌屬感染等疾病分別開來。有統計數據顯示, 美國有半數左右的孕婦均感染過HSV病毒, 因此, 新生兒應在出生后的1個月內盡早接受抗感染治療。
胸腺肽α1在患者體內可影響體內的先天及后天的抗病毒免疫功能, 其工作機理為對患者免疫系統的調節, 增加T細胞的功能, 通過對此使用該物質可有效調節患者先天性免疫系統, 對RGH及其他性病患者具有良好療效。而注射HSV疫苗是預防生殖器皰疹有效方法。近幾年, HSV疫苗還不能完全預防感染HSV, 只可以盡量減小疾病的發病率, 降低傳染率。在進行RGH治療期間, 要囑咐患者多注意休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飲品以及性生活等。
[1] 顧金花, 鄭華, 鐘淑霞, 等. 生殖器皰疹患者530例HSV抗體型別檢測分析.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2, 26(2):137-138.
[2] 丁振干, 莊瑋莉, 羅邦國. 伐昔洛韋長期抑制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的療效觀察.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1, 44(5):363.
[3] 張玲, 楊慧蘭, 劉仲榮, 等. 阿昔洛韋與伐昔洛韋預防頻發性生殖器皰疹復發作用比較研究.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1, 40(4):213-215.
[4] 劉洋, 劉毅, 史丙俊, 等. 二期梅毒合并生殖器皰疹和HIV感染1例.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3, 27(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