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國平 侯德強 董煜 周晨
口腔鱗癌在口腔科臨床上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口腔鱗癌的診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而在治療前通過對疾病相關病理因素的分析來評估治療預后效果,對于治療計劃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2],為此,作者總結本院收治的口腔鱗癌患者40例相關資料,旨在探討口腔鱗癌預后及復發的臨床病理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2010年3月~2014年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口腔鱗癌患者40例相關資料,其中包括男26例,女14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0.7±13.4)歲。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病灶位置的病理標本均已經明確診斷,伴有淋巴結轉移者19例,未發生轉移者21例,患者根據病灶位置分類:有9例牙齦癌者,8例唇癌者,20例舌癌者和3例頰癌者。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口腔鱗癌的病理分級,其中有25例為高分化口腔鱗癌患者,另有15例為低分化口腔鱗癌患者。
1.2 預后標準 所有患者在手術治療后3年時間內進行隨訪,根據韓晟等[3]文獻中的預后判斷標準進行評價:患者在手術治療后3年時間內死亡或者出現復發轉移(包括頸部淋巴結轉移者)視為預后效果較差。
1.3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成功獲得隨訪,有12例患者治療預后效果判定為差,其余28例為預后效果良好,經統計學對比分析除了年齡因素和病灶位置因素之外,病理分級結果、淋巴結轉移情況等因素均是影響口腔鱗癌治療預后的因素,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40例口腔鱗癌患者預后及復發的臨床病理影響因素分析
由本研究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腫瘤的分化程度是影響治療預后的重要指標,已經高度分化的惡性腫瘤的細胞破壞性和增殖能力均較低,因而很少發生轉移,治療預后相對較好,而低分化的腫瘤生長迅速,細胞增殖速度快,而且容易浸潤周圍組織,發生轉移,患者經治療后難以徹底殺滅腫瘤細胞,容易復發,因此治療預后效果較差。而在術前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方面,如果病理學檢查結果顯示沒有轉移,經過臨床治療后,患者大部分可以得到痊愈,而腫瘤已經出現轉移的患者在任何療法治療后均預后較差[4]。
口腔鱗癌的病灶部位并不能對患者的治療預后效果產生顯著性的影響,但病灶位置對口腔鱗癌患者的治療預后效果的影響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李曉光等[5]在文獻研究中稱病灶在口腔前部(例如口角癌和唇癌等)的預后治療效果要明顯優于口腔后部(例如舌根癌等)的腫瘤,而對于同一個器官(例如舌)來說,位于舌前的病灶治療預后效果要優于舌后病灶,作者推測引起結論不同的原因可能與調研的樣本量有關,要進一步分析病灶位置對治療預后的影響需要總結更大的病例樣本。
[1]孫樂剛,劉玲,王靜靜,等.口腔鱗癌中轉化生長因子β1mRNA的表達及其與血管生成的關系.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3,29(1):40-43.
[2]習利軍.口腔鱗癌頸淋巴結隱匿性轉移的檢測及相關因素研究.廣東醫學院,2010.
[3]韓晟,陳衍,謝誠,等.576例口腔癌患者的流行病危險因素研究.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2,28(1):74-78.
[4]王袆,葉茂昌,李容新,等.口腔黏膜鱗癌術后復發相關因素的觀察和研究.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27(2):79-82.
[5]李曉光,王延秀,楊憲勇,等.口腔鱗癌中NOS和VEGF的表達與血管生成及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04,20(6):7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