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 黃議 程興東 蔡明錦
留置鼻胃管是兒科常見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 常用于胃腸減壓和腸內營養, 以維持患者營養和治療的需要。反復插胃管會導致患者鼻腔、食道、胃黏膜的損傷[1]。采用傳統的膠布固定胃管方法, 固定效果不理想, 膠布易松脫從而導致胃管脫出, 增加患兒重置胃管的痛苦。如何牢固固定胃管,減輕患兒痛苦是護理人員面臨的難題[2]。通過本科前期研究結果, 留置鼻胃管的非計劃性拔管率高達21.1%, 其原因與固定方法有關。下面本兒科于2014年1~3月對50例嬰幼兒采用新方法固定鼻胃管, 有效地防止非計劃性拔管, 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50例, 其中男70例(70%), 女 30 例 (30%);年齡2~36個月,平均年齡13.73個月;置管目的為腸內營養的有88例(88%),置管目的為胃腸減壓的有12例(12%)。
1.2 固定方法 試驗組50例重癥嬰幼兒采用3M加強固定膠帶進行鼻胃管固定。膠帶尺寸1.5 cm×8.5 cm。插入鼻胃管時對嬰幼兒采用仰臥(側臥), 在鎖定胃管準確位置后將鼻胃管插入, 一般長度從嬰幼兒眉心起至臍和劍突中間點。然后將加強固定膠一部分于橫貼與鼻部, 剪斷部分繞鼻管1~2周, 最終將胃管交叉固定在嬰幼兒鼻翼位置。對照組則采用傳統方法普通膠布交叉固定。兩組重癥患兒固定后均按照操作規范粘貼標志并注明置管時間、長度。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分析兩組重癥嬰幼兒的置管時間、UEX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19.0統計包對本組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工作,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發生2例非計劃性拔管, 發生率為4%, 鼻胃管平均留置時間為(3.48±0.53)d, 而對照組UEX發生12例,發生率為24%, 平均留置時間為(2.87±0.41)d 。試驗組鼻胃管平均留置時間及非計劃性拔管情況都明顯優于對照組,χ2=8.306, P=0.004<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重癥嬰幼兒鼻胃管留置情況[n (%), ±s]

表1 兩組重癥嬰幼兒鼻胃管留置情況[n (%), ±s]
注 :兩組比較 , χ2= 8.306, P=0.004<0.05
組別 例數 非計劃性拔管 計劃性拔管 鼻胃管平均留置時間(d)對照組 50 12(24) 38(76) 2.87±0.41試驗組 50 2(4) 48(96) 3.48±0.53
作為導致重癥嬰幼兒鼻胃管脫落發生UEX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 傳統的膠布固定方法雖然操作簡單, 用時少, 但由于重癥患兒的嘔吐物、汗液以及分泌物等容易將固定的膠布浸濕而失去黏性, 使得醫護人員不得不對其重復粘貼, 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加大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同時還導致UEX的發生[3]。UEX無形中增加了患兒的痛苦, 造成不必要損傷,延長住院天數, 增加治療費用[4]。由本科室前期研究結果可知, 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高達21.1%。因此, 進一步研究新型加強固定手段十分必要。
3M加強固定膠帶作為改良的固定鼻胃管方法, 較之傳統的膠布固定, 不僅平均留置時間長, UEX發生率及脫管率低, 而且不需護理人員反復粘貼固定, 節約時間、成本低廉。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 試驗驗組發生2例非計劃性拔管, 發生率為4%, 對照組發生12例, 發生率為24%。且試驗組鼻胃管平均留置時間及非計劃性拔管情況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其鼻胃管留置時間為(3.48±0.53)d, 優于對照組的(2.87±0.41)d (P<0.05)。
綜上所述, 采用改良的3M加強固定膠帶對重癥嬰幼兒進行鼻胃管固定, 不僅平均留置時間長, UEX發生率低, 而且一次性固定無需反復粘貼, 大大節約了護士反復粘貼時間。同時, 采用該固定方法, 不僅患者滿意度高, 而且安全可靠,有效性高, 在研究中無一例患兒發生粘貼部位皮膚潰爛, 值得進一步推廣。
[1] 李兆梅.三種胃管固定方法的臨床效果對比研究.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25):29-30.
[2] 董秋菊.3M透明敷貼在新生兒胃管固定中的應用.全科護理,2012, 10(11):3131.
[3] 李書梅, 劉娜, 陳璐, 等.3M 絲綢膠帶在早產兒經口留置胃管固定中的應用.臨床合理用藥, 2013, 6(10):115-116.
[4] 張麗君, 韓滿玲, 吳世鳳.胃腸減壓患者意外拔(脫)管臨床特征分析及對策.護士進修雜志, 2010, 25(21):201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