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0年7月1日~2013年7月1日進行的CTA、MRA、DSA其中一項或多項的患者資料,共209例,經臨床證實確為動脈瘤。其中男98例,女111例,最大年齡82歲,最小年齡13歲。主要表現為蛛網膜下腔出血或體檢發現。
1.2 數據采集及圖像處理 ①急性蛛網膜出血多采用飛利浦256層極速CT行CTA檢查。②體檢多采用MRA檢查得出,采用GE 1.5T超導磁共振成像掃描儀,頭頸線圈,行三維時間飛躍法(3D-TOF)血管成像法。③DSA采用Philips1000 m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采用Seldinger技術經皮穿刺股動脈全腦血管選擇性造影,分別進行前后位、左右側位和雙斜位投照。由兩位放射科醫師、一位神經外科醫師以及一位神經內科醫師對圖像分別進行評價,并與手術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74例CTA掃描中,最終診斷動脈瘤74例,共86個動脈瘤,占總例數100%。均由CTA和DSA共同診斷。檢出動脈瘤最小徑為3 mm,最大徑為22 mm。CTA檢出動脈瘤98例。135例MRA掃描中,檢出動脈瘤146例,DSA檢出動脈瘤178例。CTA、MRA檢出率分別為87.2%、82.3%。
3.1 CTA技術特點 三維 CTA不僅可以顯示管腔內的空間結構,還能夠通過仿真內窺鏡以及原始的橫斷位圖像,觀察到沒有被造影劑充盈的腔內病變和腔外病變,如動脈瘤內血栓。與DSA相比,CTA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具有明顯的優勢。CTA能夠準確顯示動脈瘤的大小、與周圍骨結構的關系,瘤頸的形狀以及瘤頂的方向,能夠測量出動脈瘤的大小。SSD與MIP各有優勢,SSD能夠更加準確診斷動脈瘤,而三維成像方式MIP可顯示大型動脈瘤與載瘤動脈及其分支的關系。但CTA也存在不足之處:造影時需要掌握注藥與掃描的最佳時間間隔;在掃描時患者要確保身體靜止;CTA不能顯示出血流動力學的情況;不能像DSA那樣更好地顯示出側枝循環的血管、直徑<1.2 mm 的穿動脈、動脈的硬化改變及血管痙攣情況。
3.2 頭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術特點 MRA是磁共振血管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飽和效應、流入增強效應、流動去相位效應。血液流動的特點使其與周圍靜止組織形成鮮明對比,而常規 3D-TOF 和 2D-TOF MRA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使相應部位的血管清楚地顯示出來。如果行三維動態增強對比成像,能夠更加清晰、銳利地顯示出正常或病變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包括時間飛越法 MRA及相位對比法MRA,由于MRA具有無創傷、無輻射、不用對比劑、價格低廉等優勢,因此被廣泛應用于血管性病變的診斷。但MRA需要掃描的時間較長以及飽和效應,血流信號下降,不能有效地顯示出血管分支,因此使得圖像的效果以及診斷的準確性大大降低。
3.3 DSA的技術特點 DSA 顯示的是造影劑充盈的血管管腔的空間結構。①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可顯示直徑0.3 mm的腦血管。選擇性插管時直徑顯示細節更為豐富。②DSA可顯示血液動力學情況。③DSA是有創檢查,檢查時間長,風險大,費用高,不易被患者接受。目前DSA仍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其診斷準確率達 95% 以上。但有時也會有假陰性,造成漏診,如動脈瘤血栓形成、動脈痙攣等,不能同時顯示腦組織,有時顯示瘤頸也較為困難。見表1。

表1 三種技術特點比較
DSA以其高特異性、敏感性和準確性,成為目前動脈瘤診斷、術前評估和評價的“金標準”[1]。 以上三種檢查方法的選擇應視臨床實際情況而定,從而發揮各成像技術的最佳優勢,達到最佳診斷和治療的目的。
[1]王子珍,楊堃,蔡雄,等.CTA,MRA 診斷腦動脈瘤的臨床應用.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1): 219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