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斌
肱骨近端骨折是臨床骨科治療中的一種常見性損傷,主要是由低能量損傷造成的,且發病率會因老年人年齡的升高而升高,據大量研究報道證實[1],75%以上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為60歲以上老人。在肱骨近端骨折中,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損傷較為嚴重,是因為患者的肱骨頭與軟組織分離的情況較多,同時移位與旋轉的可能性較大,再伴隨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損傷,治療中發生復位困難,且難以維持,均需取內固定治療,雖然臨床方法較多,但效果欠佳[2]。本研究探討旨在鎖定鋼板結合植骨治療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均于受傷后1周入院接受治療,入院前行CT掃描及X線檢查。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6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21例;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71.29±1.38)歲;其中合并糖尿病13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8例,合并高血壓35例;受傷因素:墜落傷16例,車禍27例,其他13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7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70.46±1.72)歲;其中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慢性支氣管炎11例,合并高血壓31例;受傷因素:墜落傷14例,車禍25例,其他17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受傷因素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依據患者情況選擇全麻或臂叢麻醉,取仰臥位,墊高患側,入路選擇三角肌胸大肌間隙,并從中分離,保護頭靜脈,向外牽開三角肌,向內牽胸大肌,保護肱二頭肌的長頭肌腱,注意肩袖與關節囊的血供情況,在直視操作下對骨折部進行復位處理,若斷端有較明顯的缺損,則應采取異體骨或自體髂骨填充,臨時固定處理應用克氏針,采用C型臂X線機確定位置,鎖定鋼板的長度要適中,上端與大結節尖端下的距離約0.5 cm,前方距離結節部位約1 cm,在行固定處理時[3],在導向裝置的協助下安放鎖釘螺釘,在遠端應用普通的皮質骨螺釘在肱骨干處固定好接骨板,再應用5枚鎖定螺釘固定肱骨頭。應用中,注意不要穿透而進入關節,在肱骨干上,將鎖定螺釘擰入螺釘孔,再應用C型臂X線機確認復位與固定的情況,檢查關節,確認無異物感,無肩峰撞擊,再對關節囊進行修復,若發現肩袖部有損傷,則應及時采取止血、修補、沖洗及置引流,最后對切口逐層地進行縫合處理[4]。
1.2.2 對照組 依據患者情況選擇臂叢麻醉或全麻,患者取仰臥位,將患側墊高,切口取肩關節前內側,同樣從三角肌與胸大肌間隙入路,將肱骨的近端暴露出來,骨折行間接復位處理,并應用克氏針進行固定,隨后選擇三葉草型鋼板,將其放置在肱骨近端的外側,并應用螺釘對鋼板進行固定,再行負壓引流,對創口縫合處理后,給予常規三角巾懸吊患側。
1.3 療效判定標準 依照Neer評分標準對肩關節功能進行判定[5],總分為 100分 ,細化分為疼痛 (35分 )、功能 (30分 )、活動范圍(25分)、解剖位置(10分)4個項目,優:評分≥90分;良:80分≤評分<90分;差:70≤評分<79;失敗:<70分。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Meer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Neer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Meer評分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Meer評分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Neer評分疼痛 功能 活動范圍 解剖位置觀察組 56 61.54±13.88 30.88±9.76a 28.96±14.32a 23.10±11.48a 7.31±1.84a對照組 56 59.78±15.41 26.16±9.13 26.73±10.13 18.77±9.91 6.13±2.02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的比較(n,%)
老年人發生肱骨近端骨折多為粉碎性骨折,且在一定程度上與骨質疏松有關,大量研究證實,對于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主要治療策略為重視解剖復位,維持骨折端的穩定性,防止軟組織受損,避免骨折不愈合,行早期康復鍛煉,控制肱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生[6]。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類型較為復雜,其中近端四部分骨折是較為嚴重的,第四部分骨折的患者,其肱骨頭與軟組織大多會發生分離,極易出現大幅度的移位和旋轉[7],若伴隨肩關節軟組織損傷,會給治療帶來較大的困難。
與傳統的內固定方法相比較,鎖定鋼板結合植骨術具有較大的優點,因為螺釘與鋼板之間形成了鎖定關系,故此易形成螺釘與鋼板的一體化,間接形成了一個較好的內固定支架,避免了螺釘的退出,能降低內固定松動的發生率[8];且因肱骨頭固定螺釘的方向具有放射性,因此也提高了螺釘的抗拔出能力,形成了較強的穩定性功能,打破了傳統鋼板固定與骨骼之間需要以摩擦力為主的這種固定模式,并可最大限度保證骨骼與鋼板之間可以有一定的間隙,這自然就提高了血供效果,骨膜與骨的血液循環較好,且因鋼板近端的縫合孔清晰,若肩袖出現損傷或關節囊出現損傷都能夠較好地給予修補,從而提高了骨折的愈合能力。
總之,鎖定鋼板結合植骨術治療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效果佳,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朱鵬.鎖定鋼板固定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療效分析.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0):145-146.
[2]劉建國,黃飛,崔豫寶,等.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療效分析.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0,12(11):75-77.
[3]方銘,孫賢杰,曹銓,等.鎖定接骨板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療效.臨床骨科雜志,2012,15(4):400-401.
[4]Hettrich CM,Neviaser A,Beamer BS,et al.Locked plating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using an endosteal implant.J Orthop Trauma,2012,26(4):212-215.
[5]周中,江寧,黃海濤,等.鎖定鋼板治療老年肱骨近端不穩定骨折.實用骨科雜志,2010,16(5):372-374.
[6]何小健,莊健,周凱華,等.鎖定接骨板治療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4):688-695.
[7]馬廣山.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療進展.實用骨科雜志,2012,18(5):424-426.
[8]李逸群,吳峰,劉永裕,等.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聯合人工骨植骨治療肱骨近端Neer 三、四部分骨折.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5):457-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