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妍 朱莉 詹泉 全小麗
本文旨在分析早產兒胃腸外營養并發膽汁淤積癥的臨床特點和預防措施,特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診治的20例胃腸外營養并發膽汁淤積癥早產兒和同期的20例采用胃腸外營養支持但沒有發生膽汁淤積癥的早產兒進行對比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診治的胃腸外營養并發膽汁淤積癥早產兒20例設為觀察組,另選同期的20例采用胃腸外營養支持但沒有發生膽汁淤積癥的早產兒設為對照組,觀察組中有11例為男童,9例為女童;對照組中有10例為男童,10例為女童。膽汁淤積癥的診斷標準:①直接膽紅素在26 μmol/L以上,直接膽紅素占總膽紅素的50%以上;②患兒出現大便顏色變淺、肝脾腫大、皮膚暗黃并進行性加重等臨床表現;③ALT、GGT、ALP、TBA等有1項或多項增高。
1.2 方法 收集兩組患兒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患兒的胎齡、出生體重以及胃腸外營養相關內容(胃腸外喂養持續時間、氨基酸最大劑量、脂肪乳最大劑量)。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試驗數據均經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的平均胎齡(30.57±2.53)d、平均出生體重(1.31±0.23)kg,對照組患兒的平均胎齡(32.03±1.22)d、平均出生體重(1.51±0.24)kg,觀察組患兒的平均胎齡和平均出生體重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胃腸外營養持續時間(31.79±15.22)d、氨基酸最大劑量(2.62±0.35)g/(kg·d)、脂肪乳最大劑量(2.78±0.34)g/(kg·d),對照組患兒胃腸外營養持續時間(20.99±6.31)d、氨基酸最大劑量為(2.02±0.29)g/(kg·d)、脂肪乳最大劑量(2.01±0.37)g/(kg·d),兩組數據結果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對比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對比情況(±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平均胎齡(d) 平均出生體重(kg)胃腸外營養持續時間(d)氨基酸最大劑量[g/(kg·d)]脂肪乳最大劑量[g/(kg·d)]對照組 20 32.03±1.22 1.51±0.24 20.99±6.31 2.02±0.29 2.01±0.37觀察組 20 30.57±2.53a 1.31±0.23a 31.79±15.22a 2.62±0.35a 2.78±0.34a
營養液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劑、氨基酸、水、維生素、電解質及微量元素等各種營養成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1],可以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營養補給需要而方便調節各營養物質的比例,腸外營養液是患者攝入營養的重要方式,從某種角度上講,它就是患者的另一劑良藥[2]。同時,如果比例掌握不恰當或者營養液使用不當,就會造成負面影響;早產兒由于分娩特殊原因往往存在營養不良等并發癥,因此在救治過程中往往需要依靠胃腸外營養支持[3]。而隨著胃腸外營養液支持的廣泛應用,膽汁淤積癥患兒也不斷增多。臨床研究表明,膽汁淤積癥影響因素眾多:首先是早產兒的胎齡及低出生體重,這一結論在臨床上早已得到驗證,同時,文獻報道稱,胎齡越小、出生體重越低,膽汁淤積癥的發病率也就越高[4]。主要是由于早產兒的膽酸代謝和肝臟轉運功能還處于發育階段,不夠完善,因此在應用營養液的時候肝臟攝取、膽紅素的肝腸循環、合成膽鹽的能力發生了障礙,膽汁往往會長時間的存在于腸道,隨著腸道細菌的生長繁殖,會慢慢形成毒性膽酸,最終對肝細胞產生毒性作用;同時,早產兒胃腸道黏膜屏障功能也比較脆弱,免疫系統發育亦處于成長階段,抵抗力低下,容易出現胃腸道菌群易位,大量的細菌生長繁殖,就會對肝臟枯否細胞釋放細胞因子產生刺激,損害到膽管以及肝細胞,最終出現膽汁淤積。另一方面,靜脈攝入過高熱卡與膽汁淤積癥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過量的葡萄糖在肝臟轉化為甘油三酯 ,導致脂肪在肝內沉淀 。而長期大量氨基酸就會對膽汁分泌造成嚴重的影響,最終導致膽汁淤積發生。脂肪乳中某些肝臟毒性成分及過多脂肪乳提供了大量參與機體炎癥反應的底物 ,增加肝臟損傷。同時,由于新生兒長時間不經口喂養,使得胃腸道缺少刺激,最終會降低膽汁的流動性而出現膽汁淤積;營養液配置比例不合理也會引起膽汁淤積癥[5]。
本文主要采用分組對照的形式,對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間診治的20例胃腸外營養并發膽汁淤積癥早產兒和同期的20例采用胃腸外營養支持但沒有發生膽汁淤積癥的早產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平均胎齡和平均出生體重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胃腸外營養持續時間、氨基酸最大劑量、脂肪乳最大劑量顯著大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胃腸外營養并發膽汁淤積癥與出生體重低、胎齡小、胃腸外營養持續時間長以及氨基酸的應用、大劑量脂肪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應用胃腸外營養的過程中應盡早開始經口喂養,并盡量選擇靜脈營養配比的方法,同時要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調節腸道菌群及利膽降酶藥物。
[1]涂滿梅.喜療妥治療早產兒胃腸外營養液外滲的臨床觀察.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0(8): 82.
[2]林彩杏,陳梅花.腋靜脈留置針在早產兒靜脈營養液輸注中應用的效果研究.當代護士.專科版(下旬刊),2012(8): 86-88.
[3]Wang J,Yu LS.PP281-Sun risk factors of 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 in preterm infants.Clinical Nutrition Supplements,2012,7(1): 135-136.
[4]王陳紅,施麗萍,吳秀靜,等.早產兒胃腸外營養相關性膽汁淤積癥的臨床特征.中華兒科雜志,2011,49(3): 199-202.
[5]田秀娟,劉苑,王志華.妊娠合并肝內膽汁淤積癥的分娩時機與圍產兒預后的關系.河北醫藥,2013,35(20): 312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