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濤
臨床骨科常見疾病類型中,髖關節發育不良占有較高的發生幾率,以頭臼不對稱,髖臼淺而垂直,正常匹配的解剖關系喪失,股骨頭包容性差為主要表現。誘導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因髖關節生物力學受到損壞,加劇機械磨損,過早出現髖關節退變[1]。臨床治療重點為恢復髖關節負重中心點和外展肌功能、重建髖關節,以達到接近正常或恢復正常行走功能,消除疼痛目的。本次研究選取相關病例,就全髖關節置換術效果展開探討,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共選擇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性關節炎患者50例,男8例,女42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2.7±2.3)歲,患髖均有嚴重功能障礙和(或)疼痛,患肢平均短縮(2.8±0.2)cm。采用X線檢查示完全或程度不等脫位,關節負重區間隙消失或狹窄。臨床診斷與JOA股關節病晚期形態學標準符合。
1.2 方法[2]入路選擇在前外側,對髖關節周圍軟組織充分松解,截骨位置為保留股骨距10~12 mm,取出股骨頭。在處理完全脫位類型的患者時,沿原股骨頭脫位方向,完成徹底清理操作,依據需要,可取C臂X線機協助。重建髖臼:部分病例脫位時間較長,檢查示臼底骨質呈明顯增厚顯示,可應用內陷技術,使髖臼成形時兼顧合適方向與大小。挫磨深處時,加強保護髖臼底部骨量,防止過深。正確放置人工髖臼環,髖臼較淺,骨質在底部分布較少者,取下股骨頭或對自體髖骨修整,在臼后上方用2枚拉力螺釘固定,髖骨與植骨塊間腔隙用髖骨松質骨粒釘打實,保障臼杯覆蓋率。高位脫位者,順拉長增厚關節囊,沿股骨頭脫位方向向下,對真臼查找。將真臼內增生的脂肪和纖維組織清除。重建股骨近端: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除髖臼淺小,常伴股骨干近端髓腔變細、股骨前傾角增大、股頭較大等特點,實施假體置換相關環節的操作時,需對合適假體進行選擇。患者前傾角較大時,頸殘端可適當縮短,處理髓腔,進而對前傾角度進行糾正。術后取引流管放置,患肢于外展中位搬運患者,防止脫位。術后24 h可將引流管拔除,術后24 h在醫師指導下鼓勵患者行股四頭肌舒縮鍛煉,4周后雙拐下地活動,術后6個月,可棄拐離床行走。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傷口均一期愈合,假體位置經X線檢查正常,與術前Harris評分比較,術后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50例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 (±s,分)
表1 50例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前后Harris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Harris評分治療前 46.5±0.2治療后 84.5±1.7a
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指股骨頭或髖臼大小、形狀及其間相關性異常發育所致,診斷標準尚未統一,發病早期臨床癥狀多不明顯,多在患者有不適出現或X線體檢查確診。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以臼淺平,有纖維組織和脂肪充滿臼窩內,對股骨頭的回納造成影響為主要病理改變,另外,股骨頭包容性良好,無同心圓關系,多為不規則形狀,頭小且相對扁平,對股骨頸前傾角行細密觀察,呈增大顯示,使匹配頸頭臼時有異常情況發生。
分析選擇假體原則,年輕、骨質量好的患者應用非骨水泥假體,有骨質疏松、年齡大的患者應用骨水泥假體。患者股骨近端髓腔變形、狹小且扭曲者,應用細直柄假體。針對髖臼上移者,為防止患肢短縮,可選用長頸假體,還可避免髖臼外緣與大轉子碰觸,對髖關節外展功能造成影響。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臨床效果滿意,髖關節功能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針對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性關節炎患者,依據臨床特點,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選擇合適假體,可顯著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1]孫俊魁,王義生,李軍偉,等.全髖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伴骨關節炎34例報告.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5):1374- 1376.
[2]易誠青,馬春輝,李夏,等.髖臼內移技術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中的應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12): 1544-1548.
[3]周玉坤.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性關節炎32例療效觀察.山東醫藥,2010,50(19):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