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波 王思暖
濕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病之一。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皮膚病。皮疹呈多樣性,瘙癢劇烈,病程遷延,容易復發,給患者帶來痛苦。發病機制受限于現階段的科學理論及技術還無法完全闡明[1]。作者現介紹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10月本院門診部收治的濕疹患者80例,以應診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18~ 59歲,平均年齡36.6歲;病程5個月~ 12年。對照組40例,其中男17例,女23例;年齡18~57歲,平均年齡37.5歲;病程6個月~11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EASI評分、瘙癢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口服復方木尼孜其顆粒(新疆維吾爾藥業有限責任公司)6 g,3次/d,鹽酸西替利嗪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10 mg,1次/d。對照組:鹽酸西替利嗪片10 mg,1次/d。兩組患者局部皮損處理依據皮損性質對癥處理,滲出明顯者給予1% 乳酸依沙吖啶溶液濕敷,2次/d;浸潤性皮損給予鹵米松乳膏外用,2次/d。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臨床治療效果評價 痊愈:皮損全部消退,瘙癢癥狀消失;顯效:皮損大部消退,瘙癢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瘙癢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瘙癢未見改善或反見惡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80例患者全部按醫囑完成治療并納入統計。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治療前后自身EASI評分和瘙癢程度評分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EASI評分和瘙癢程度評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ASI評分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ASI評分及瘙癢程度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EASI評分 瘙癢程度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4.67±1.53 1.31±0.31ab 2.18±0.58 0.55±0.21ab對照組 40 4.81±1.70 1.54±0.38a 2.10±0.53 0.86±0.51a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n (%)]
抗組胺藥物為治療濕疹的主要藥物,而西替利嗪作為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對H,受體具有高親和力,可抑制組胺介導的速發相及減少后期炎癥介質釋放[2]。但部分濕疹病情頑固,單用抗組胺藥物治療效果常不理想。復方木尼孜其顆粒主要成分有菊苣子、香青蘭子、芹菜根、羅勤子、黑種草子、茴香根皮、洋甘菊、香茅、駱駝篷子、甘草等,為體液成熟劑,用于調節異常體液及氣質[3]。菊苣子可消炎解毒,調節體內水分的平衡,香青蘭子可安神、暖胃、排除皮下毒素,芹菜根可利尿、祛寒,羅勤子可燥濕、涼血、清熱解毒,黑種草子可補腎通經、利尿、潤膚,茴香根皮可健脾燥濕,洋甘菊可行氣消炎,香茅可開通阻滯、祛寒通經,駱駝篷子可利尿通經,排除體內濁液,甘草有類激素樣作用,能清熱解毒,調和藥性。諸藥合用,有清熱消炎、燥濕利尿、涼血消腫、祛寒通經、潤膚及清除皮下毒素的作用,具有加速皮損炎性反應的消散和吸收,治療各種皮膚瘙癢和皮膚炎性反應等功能[4]。
綜上所述,通過兩組分別采用不同方法治療濕疹的實驗,得出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更為顯著的效果的結論,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針對復方木尼孜其顆粒的藥理做了一定的說明。藉此論述可以提高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疾病的治療效果,為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1]趙辨.濕疹面積及嚴重度指數評分法.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1):3-4.
[2]胡曉軍,王署霞.蜈黛軟膏治療皮炎與濕疹62例.陜西中醫,2010,4(31):441-442.
[3]紀超,畢志剛.復方木尼孜其顆粒對變應性接觸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0,9(5):285.
[4]張建中.濕疹診療指南(2011).中華皮膚科雜志,2011,4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