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虹
【摘 要】本文通過松陽縣高新技術產業的分布、產值、增加值等產業現狀的分析,指出松陽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對松陽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對策以及建議。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現狀;發展趨勢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新技術更是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發展水平和變化態勢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近年來,麗水市松陽縣高新技術產業從無到有,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由于高新技術產業起步晚、起點低、規模小,在全縣經濟總量中所占比例不大,其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一、松陽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狀統計調查情況
根據2008年修訂的《浙江省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通過排查,2013年松陽全縣共有浙江振通宏茶業有限公司、松陽金星文教用品有限公司、浙江榮興活性炭有限公司等1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十分之一。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7.64億元,其中浙江興樂電線電纜制造有限公司、浙江振通宏茶業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貝中藥有限公司、浙江綠遠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產值超億元。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2.29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比重的8.56%。
從行業分布看,松陽縣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涉及食品及飼料添加劑制造、環境污染處理專用藥劑材料制造、玻璃纖維及制品制造等12個行業,呈現“小”、“散”的局面,除涂料和玻纖行業分別集聚了3家企業外,其余中成藥生產、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微電機及其他電機制造等9個行業基本只有1家企業。除浙江興樂電線電纜制造有限公司外,整體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對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二、原因分析
1.高新技術產業占比較低
松陽縣工業經濟尚處于擴量轉型階段,產業結構尚不合理,與不銹鋼、合成革傳統產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薄弱,規模優勢相對較差,整體實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夠協調。全縣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涉及電線電纜、中藥飲片、涂料等三大領域,大部分領域總量極小。除興樂電纜外,其他行業遠不能形成規模優勢,高新技術企業產業群體較為單一,對規上工業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強。
2.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在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時,由于高層次科技人才匱乏,松陽不少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能力不強,核心技術缺乏,產品檔次不高,有些高新技術企業雖然有了創新,成果也有了一些,但在很大程度上處于高新技術產業鏈的加工制造環節,并沒有很好地把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創新結合,導致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無法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
高新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行業,由于融資困難,致使一些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不能及時擴大規模,一些好的科技成果不能盡快轉化成產品,阻礙了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另外,松陽引進科技型企業難度較大。近幾年圍繞合成革助劑、茶葉精深加工、光伏等產業,松陽縣相繼引進培育了永強化工、宏泰高分子材料、振通宏茶業、綠遠光伏等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剛剛處于起步發展階段,規模效應尚未完全體現,同時高新技術各領域發展很不平衡。此外,由于受松陽的區位條件等制約,一些科技型企業,特別是大型科技型企業的引進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
三、對松陽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1.增強創新驅動意識,實現高新技術產值倍增。松陽縣提出到2016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值倍增達到21億元(是2011年的兩倍)。為此,結合當地發展特色,進一步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形成具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一是加強對現有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力度,政府在涉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平臺載體、專項項目、知識產權等關鍵投入方面設立專項資助資金和配套資金,鼓勵企業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并實現產業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擴量轉型。二是鼓勵一批已完成原始資本積累的企業向高新技術領域挺進,實現“鳳凰涅槃”。三是落實對高新技術企業的金融財稅政策,特別是企業研究開發費加計扣除,并完善相關獎勵政策。
2.加大科技企業培育力度,促進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大培育力度,力爭年均培育1家以上國家高新企業,3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強企業創新意識,增加自主創新投入,積極爭取國家財政投入和增加銀行信貸等,確保創新研究與開發經費逐步遞增,實現自我發展。鼓勵以企業為主體進行科技創新和人才的引進培養,發揮科技人才的專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帶動經濟的發展。積極組織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聯合體,深入開展科研開發、人才培養、技術支撐、信息交流和融資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加大高新技術產品研發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步伐。積極協助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規下企業升規,加大引進力度,通過科技合作在招商引資中積極創造條件引進更多高新目錄內的企業。
3.加強科技統計,做到“應統盡統”。加強協調,切實做好高新企業名錄庫更新工作。一是加強統計、科技、財稅、經商、工商等部門溝通,及時掌握新注冊的高新企業信息。二是加強統計業務培訓,根據名錄庫審批時間,抓住審批節點。提前了解掌握新增法人單位情況,提前準備報齊各項材料,確保順利通過審核。三是及時跟蹤上級對高新技術目錄調整的政策信息,加強與規模工業企業統計人員進行銜接,梳理擬劃入高新技術產業統計的企業,積極向上級統計部門對接,盡可能多的劃入高新技術產業統計范圍,做到“應統盡統”。
參考文獻:
[1]張朝偉.科技經濟論[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2]張文忠.經濟區位論[M].科學出版社,2000
[3]騰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前景研究[J].硅谷,P2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