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浩
摘 要 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就是通過數學課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信息技術與數學課整合將帶來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資源的變革,使數學教學融入了現代的教育思想觀念與教育藝術,使數學教學真正實現改革。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必將產生出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數學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16-02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整合研究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資源、手段和環境,使數學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幫助教師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自主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并培養能力?!罢稀?,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手段疊加,旨在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達到數學教學各要素的豐富和諧,使信息技術融入教學過程之中,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數學教學的突破與發展。
一、信息技術輔助教師的數學教學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或補充由教師所進行的教學。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特征進行常規的運算、作圖、列表及模擬一個動態過程等,從而達到輔助教師教學的目的。在現實數學教學過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較費時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并非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但為了達到所需目標又不得不經過這些活動,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應用方式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學生學習《二次函數圖像和性質》課時教師必須要經過列表和作圖比較繁瑣的兩步,而這是非常費時間的,教師幾乎很難分出更多一點時間去講解函數的性質,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則可以很快給出函數值和畫出函數圖像。在這種應用中,教師還可以把多媒體計算機與電視、投影儀、幻燈機等其它信息技術設備接在起使用,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信息技術輔助學生學習數學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探究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研究與學習欲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學習,積極配合課堂教學,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習興趣,使樂學落到實處。如何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是教師每堂課應努力追求的目標。而傳統教學手段往往不得力,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恰恰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從而能以具體形象的媒體展示給同學,使其能從中體驗形象與抽象的關系。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把靜止圖象變為動態畫面,把問題的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起到變復雜為簡單、變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的作用。原來許多現象和過程,在常規的課堂教學環境下,只能通過教師的描述和學生的想象,現在有了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就能使學生看到:“哇哦,原來是這樣的”。例如:七年級數學下冊在課件《生活中的軸對稱》的制作中,我利用網絡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軸對稱圖形,又利用蝴蝶飛舞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將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為平面圖形;通過課件演示,本節課的難點突破了,比單純在黑板上畫圖的效果要強得多,而且,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對于幾何,如果學生沒有空間想象能力,或空間想象能力很差,幾何就很難學好。那么,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就成為教師非常關注的問題。以前,我們都是通過實際操作來解決這些問題,而有些學具操作起來不方便、不連續、不直觀,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平移、割補、覆蓋等方式,創設條件,轉化矛盾,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排除思維障礙。例如:在教學立方體的左下角到后右上角的平面距離時,學生不容易理解,可以利用課件,把立方體展開,然后用直線把兩點連起來。這樣,學生從屏幕上直觀地看到,兩點的連線是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三角形的短邊是立方體的高,直角三角形的長邊是立方體2倍邊長,只要利用勾股定理就能解決了。這樣,既避免了教學的繁瑣,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有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建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
信息技術提供了理解、探索數學的平臺,把數學變得容易理解,使得數學走向生活,走向現實,更加情境化,使得數學教學更加生動活潑,真正從書本中、課堂上、考試中走出來,回到數學教學的本體上來,讓學生接觸到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如分期付款、線性規劃、交通運輸等問題)形象化,從而增強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樂趣,并充分反映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傳統的數學教育由于各種原因,片面強調數學的演繹推理,忽視了數學作為經驗科學的一面。《幾何畫板》和一些數學軟件包的問世,給數學的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得到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持,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測量、繪圖、變換、運動等特殊功能,通過觀察、比較、分類、類比、歸納、處理數據,發現規律,解決問題。因此,教師除了設計必要的演示外,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自主地在“問題空間”里進行探索和做“數學實驗”。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時,以判定定理“SAS”的探究為例,學生可以利用《幾何畫板》作出滿足“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再利用《幾何畫板》的“度量”功能驗證這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對于軸對稱知識的教學,《幾何畫板》更使得對性質定理的探究變得非常簡便、直觀。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真正的數學經驗,而不僅僅是一些抽象的數學結論。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既能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促進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