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062-02
讀寫結合,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從我工作開始就已經聽說了,大家也普遍認同這一個觀點,但這個問題在我們的課堂上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所以這次新課標共有4次強調了“聽、說、讀、寫”的聯系,強調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我們知道解讀文本就是要解讀文本的意(文本的內容)、道(文本的情思)、形(文本的表達),而解讀文本的形是最接近語文本質的,也是目前最被大多數老師所忽略的,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1.思想認識上的問題。有的老師認為在閱讀課上安排寫的訓練就要耽誤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其實,寫作雖然“耽誤”了一點時間,卻能夠使學生的語文能力、素養得以快速提升,長期來看,“慢”其實就是“快”。2.教學關注點的定位問題。內容與形式,有的老師習慣性地關注內容,比如,“從哪些詞句體會到某某人的特點”“從哪些地方感受到景色的優美”等等,在這樣以內容為思考主題的問題統領下的語文學習勢必難以顧及作者是用什么形式呈現內容的。那么,如何將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僅能透過語言文字感悟其深刻內涵,更要返回到語言文字上來,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提高謀篇布局的本領,使得“言”“意”兼得呢?
[案例一]
教學《推敲》第5、6、7自然段(教師已補充賈島前次沖撞京兆尹劉棲楚的故事)。韓愈明白賈島誤闖的真相后,就很有興致地思索起來,他提出了用“敲”字的三種好處,“賈島聽了,連連點頭”。這位老師就從這一句入手,設計了這樣的寫話:此時此刻,賈島斟酌了許久的問題迎刃而解。“連連點頭”,一定非常高興,想起上次悲慘的遭遇和今天美好的緣分,心里更激動,他會怎么想、怎么說呢?(學生寫話)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賈島聽后,連連點頭。他使勁地拍了拍腦門,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不是真的呢?望了望眼前頭戴官帽、身穿朝服大名鼎鼎的韓愈,心里特別激動,韓愈果真是才華橫溢、學識超人啊!他連忙走上前施大禮:“久仰大名,今天幸會一見。您的見解獨特深刻,令草民佩服;您的心胸開闊寬廣,令草民萬分感動!”說完,他又深深地鞠了一躬……
體會:
此處寫的訓練是以寫助讀、以寫促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內容。可見,這里的寫,不僅僅是為了寫。我們在鉆研文本時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善于挖掘、利用課文中的一些“空白”處、“簡略”處、“矛盾”處,創造讀寫結合的最佳切入點,避開“串講”“說教”的枯燥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從不同角度拓展補充文本,學生就會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水平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提升自己情感體驗力、思維想象力和人文素養。
[案例二]
教學《荷花》第三自然段。有位老師先用課件演示荷塘中各具情態的白荷花,然后引導道:“白荷花到底有哪些優美的姿勢,作者并沒有寫出來。葉圣陶爺爺也許是想讓我們通過想象去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態,或許是故意要考考小朋友們,看你們能不能寫得比他還要好。有信心寫好嗎?”(學生動筆)一個學生寫道:“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你看,這邊有兩朵緊緊地依偎在一起,像親密的小姐妹在竊竊私語,你看,那邊碧綠的大圓盤間,有一朵荷花悄悄地露出了小半邊臉,正含羞地向我們張望呢!”還有個學生寫道:“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荷花躲在荷葉下面,好像是在和誰捉迷藏;有的荷花剛剛露出水面,風一吹,好像是觀音菩薩的寶座在輕輕搖動……”
體會:
從教學實踐來看,此處學生的仿寫是成功的,既細化了作者的描寫,又豐富了文本的意境,且與原文氣脈相通,相得益彰。著名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曾經說過:“模仿是學習的必經之路。”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學生閱讀的例子,也是習作的例子。課文都是編者精心挑選出來的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好文章往往蘊含著表達的方法與藝術。恰當地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精妙寫法可以不斷增強他們的語言積累,感受作者的表情達意、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精髓,不斷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但是,我們在落實讀寫結合的時候,也要注意以下幾種課堂上的不良傾向:第一,有位老師教學《荷花》一文抓住第4自然段的省略號讓學生練筆。雖然“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這兩句話句式整齊,省略號暗藏玄機,似乎值得去寫。可只要學生一動筆,他們就只會照葫蘆畫瓢,寫出“青蛙蹦過來,告訴我害蟲的味道”之類的句子,思維難度太小,且前后連貫起來斟酌,會發現原文語境遭到了破壞,讀起來感到累贅。此處練筆因為所選的點不對,反而影響了學生的理解。第二,不少老師都喜歡在教學即將結束時安排總結性小練筆:課文學完了,你想對主人公說些什么?或者,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這類總結性練筆籠統空泛,既沒有挖掘出文本意蘊,也沒有“反哺”文本感悟,更沒有活化學生的言語心智,學生既沒有得“意”,也沒有得“言”,更談不上表達方法的遷移,似有畫蛇添足之嫌。第三,《草原》第一自然段的教學中,學生感受了草原遼闊美麗的景色后,有位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想象性練筆:“如果你來到這美麗的大草原,你最想做什么?請用幾句話寫下來。”很顯然,這個小練筆,完全游離于課文學習之外,偏離了文本內容,脫離了課文語境,既沒有加深對文本的感悟,也沒有內化表達方法,純粹是為想象而想象,為練筆而練筆。
閱讀教學不僅要學生“悟”思想、“悟”語境,也要更好地“悟”寫法、“悟”如何表達更加貼切、更加具有表現力。在解讀文本的三個維度中,“寫什么”是基礎,“為什么寫”是線索,“怎樣寫”是關鍵。所以,我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要始終堅持讀寫結合的原則,尋找并創設最佳的讀寫結合點,讓學生體悟運用,讓學生適時動筆,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語文教學才具有價值,從而讓“讀寫結合”真正成為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有力增長點。
(責任編輯 劉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