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萍
摘 要 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而且又能啟發智力,鞏固知識,開拓視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成為語文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 閱讀 閱讀教學 自主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100-01
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而且又能啟發智力,鞏固知識,開拓視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成為語文教學的關鍵。
一、在閱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教師要給足學生自主讀書的時間,讓學生直面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在一次次的實踐中達成閱讀目標。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
二、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當成是一大趣事,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讓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閱讀興趣,其效果是很好的。如《橋》這篇課文中的老支書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一座不朽的橋梁,這樣一座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我們從故事中可以讀懂老支書的鎮定,老支書的“先人后己”,讀懂老支書的“父愛”。在閱讀教學中,圍繞文本中心意圖,提出疑問或話題,就能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能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在小學階段就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在讀中感悟
理解感悟是閱讀過程中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必經階段,是閱讀實踐的核心。沒有感悟的閱讀是無效的。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以前的模式是老師講,并逐段分析,事實上,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是閱讀。如《草原》一課教學中,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滿足于學生讀懂了課文,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孩子在學校主要依賴老師、教材和課堂,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探討的相互動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來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責任編輯 李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