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思政政治教育既有普通高等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高職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特點,高職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更加注重教育的實效性,寓教于樂;更加注重思政政治教育者的率先垂范作用;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改變約束學生的強制性規定。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結合體,所以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一般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1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首先,我們國家的高職教育管理起步晚,我們國家的高職院校大多數是由成人教育學院、中專等轉型或者升級而來,在教育方面存在著教學資金困難、專業思想政治教育人員不足、教學的管理經驗欠缺等。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力量需要加強,因為,高職院校的思政政治教育和管理人員主要是來自原有的成人繼續教育學院、中專和外聘的研究生,這樣的一支思想政治教學和管理隊伍和早已成熟的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學和管理隊伍差距甚遠,需要加強專業知識、政治素養和職業素質的培訓;在經費上,高職院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投入比本科院校少很多,高職院校更加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和教師下企業實踐的能力。
其次,我們國家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來源于未被本科院校錄取的應屆高中生、職高、技校和中專生,這些學生和我們的本科生一樣,需要被社會認可,對社會和未來充滿憧憬。我們高職院校不能因為這一批學生沒有被本科高校錄取,而對他們和本科生作區別對待,作為90后的受教育者,高職院校也要將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對學習沒有興趣,沒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但是他們思想活躍,有膽量,敢于接受和挑戰新鮮事物,基于高職院校學生這樣的特點,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要加大對學生的素質教育,使學生獲得專業技能的同時獲得大專學歷。
再次,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一般本科院校不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過于抽象,難以理解,理論性過強,對于不愛死背課本的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更不容易學習。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強調學生作為公民的道德教育和職業教育,注重與學生的互動,經常開展各類喜聞樂見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并且因材施教,能注意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樣的教育方式與學生走上社會和工作崗位后的標準是相符的,也是容易讓學生接受的。
2 對高職院校的思政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究
我們可以根據高職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特點,制定出符合高職院校思政政治教育的方法,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更加注重教育的實效性,寓教于樂。傳統的教育只注重將觀念和知識灌入學生的腦袋中,也不管學生是否愿意吸收,不注重教師在教學過程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只當作是教學任務,完成即可。這樣的教學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得不到任何的效果。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的思政政治教育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學生的道德教育,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不僅要提倡,還要加強。對學生的馬列主義思想的教育一直都是我們思政理論課的一項重要任務之一,在新時代下,這個重要任務任然不會改變。高職院校在堅持注重道德教育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思政理論課教育的滲透性。學校應該積極開展各色文化活動,在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的同時,將馬列主義思想滲透到其中,不僅如此,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應該將馬列主義思想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樹立共產主義信念。
第二,更加注重思政政治教育者的率先垂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宣傳和引導。但是在新世紀,思政政治教育者的自身修養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著學生的性格和人品,對教育的效果也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試想一下,如果一個馬克思主義工作者只是將教育學生的工作當作糊口的工具,自己并不是忠實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表面說一套,背后做一套,學生對他的態度也會很厭惡,會認為老師是虛偽的,另一部分學生更會有樣學樣,學著這樣的教育工作者的行為,那么我們的教育就將面臨極大的挑戰了。所以,我們的思政理論課教育工作者,一定樹立好自己的典范形象,用自身的實際行為給學生樹立一個正面形象,這比純粹的理論教育效果要好很多。
第三,與學生平等對話、交流,改變約束學生的強制性規定。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規章制度,以此來約束和管理學生的日常生活,高職類院校也不例外,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制度,來實現對學生的管理,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這 是有必要的。但是一些高職院校卻將學校的規章制度作為看管學生的辦法。原本是一個具有很強的教育性質的規章制度卻變成了某些高校防止學生在學校鬧事的一個看管守則,這違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也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的。我們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必須改變這種強制約束性的規定,建立一個積極引導學生的管理機制。管理者要與學生平等對話,經常與學生溝通,把學生當作一個平等的主體對待,積極主動去了解他們的最新心里動態,只有這樣,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與時俱進,才能真正適應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陳玉琨等.論以培養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及其要求[J].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9.
[2]劉放桐.現代西方哲學(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路風.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
作者簡介
許萍(1988-),女,安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12級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