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琴
(甘南州藏族歌舞劇院 甘肅 甘南 747000)
舞蹈表達的是人們的一種思想情感,這種思想情感,能夠更為順暢的體現人們的內心情感,對人們的情感需要而言是一種滿足。同時生活中隨處都有舞蹈作品的素材,而舞蹈作品往往反應的也正是生活。舞蹈、音樂以及文學是不同的藝術類型,但是作為藝術的載體,他們有自己的規律,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在《樂化篇》中有表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表示了人們的情感需要需要音樂予以滿足。而舞蹈也同樣是這樣,通過手舞足蹈,從而表現人們的正常情感需要。因此,舞蹈作為抒情類的一種,通過藝術表達了人們的情感,而舞蹈這種方式更為激烈更為集中,同音樂、文學等相互比較,體現了更加充分抒情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情感的力度、強度以及深度。當用其他藝術形式已經無法完整表達情感時,舞蹈作為一種表達形式應運而生,它的直觀表現方式,對人類的心靈是一種觸動,該種方式集中體現了舞蹈的整體特征和個性,也更加說明了舞蹈之所以產生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它同人類的情感不可分割。
文學的方式,在于作家通過文字進行形象構造,音樂則通過對聲音的不同描述,舞蹈則體現的是一種人體造型,通過對人體動作的展示對整個藝術進行表現。在《樂化篇》中有所闡釋:“樂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于此矣。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說得便是舞蹈通過“動靜”對情感予以闡釋,從而塑造出各種形象。作為一種直觀形象的藝術,它的表現形式不如文學般比較形象,也沒有音樂所具有的抽象感覺,它表現得更為具體、直觀以及形象,繼而引起充分的共鳴,使得人類的情感能夠被感知,該種方式將人們的情感通過人體進行形象化,從而以一定的形象表現出來,這種形象化較為充分,形成一種高度化的藝術。在《樂象篇》中有所指出:“舞,動其容也。”。此時人的體態與儀容,通過舞蹈進行體現,使得觀眾感受到人類的情感,將情感維系在手舞足蹈上,該種方式便構成了完整的造型動作,使得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從某種層次上說,人體動作主要依靠兩種動力進行,一是來自人體的生理力量,一是來自人體的內心情感。人體在運動的過程中,沒有節奏,人的生命運動總是發自于內心,而展現在外表,便流露出了人類的情感。正如《樂本篇》中便有所指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此時“心”被認為人體最重要的機關,使人的聲音、動作等都展現于體外。此時,不僅能夠將音樂表現在其內心,同時還能夠將舞表現在心中,均是展現人心的方式,因此,舞蹈中的人體動作,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對人們最原始生活的藝術記錄,是一種豐富、動靜變化的表達,正是這種動靜表達的結合引人入勝。
舞蹈表現情感與思想,一舉一動都具有象征意義,有其特定的內涵,與此同時,舞蹈還能夠通過一定的方式表達主體思想,使得藝術本身具有一定的價值傾向與價值含義,此時,也需要通過手舞足蹈予以展現。從這個角度上而言,舞蹈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象征性藝術,《樂象篇》指出“是故清明象天,廣義象地,終始象四時,周還象風雨”,此種方式表明音樂與舞蹈具有象征性,同時儒家也認為舞蹈真正的價值或許并不在其手舞足蹈的肢體動作之上,而在于其所表達的倫理道德性,舞蹈所展現的儒家傳統文化內容,如“仁”、“禮”等。樂舞表達的一種象征性展現的是儒家最為重要的思想,也是同儒家的主要價值觀相互聯系。
中庸之道是儒家重要的文化價值,在藝術所展現的便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所展現的其實是一種溫柔敦厚,以及和諧適中的思想情感,表現的是一種思想觀念,以及人們審美形態的迎合。孔子之所以非常欣賞《武》樂舞所展現出的停頓,其所展現的便是一種中和美德,該停頓表現了武王伐紂之前的猶豫,表明其討伐紂王之前的不得已,表現了仁政的目的。這便是舞蹈中的中和之美,該種特性成為了漢族舞蹈中重要形式。武舞文演,舞蹈通過女性化,女性化的舞蹈使得舞蹈具有柔和性,相對于其他民族舞蹈所具有的激烈與豪放,其特征鮮明。這便是儒家對漢族舞蹈影響頗大的原因之一。
舞蹈的美同善相互結合,唯有結合善,才能夠達到完美的境界。儒家文化的主張是漢族舞蹈在給人以美感時,還應當加入道德觀念教育。《樂化篇》指出“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當人們拿著舞具表演時,各種不同的動作和舞姿呈現出來,因為感受到旋律和步伐的感染和鼓舞,表情會顯得十分端正莊嚴。當大家排列著舞蹈的隊列,有節奏的進行統一動作與舞蹈時,每個人的行為就會變得十分規范,其舉止也十分合乎法則,進而對整個思想進行統一,使得步伐能夠完整,對整個團結安定來說,具有很大的作用。比較優秀的舞蹈對民族審美而言,是一種堅持,這種堅持提倡了一種民族審美,表達的也是一種時代的審美。在漢族舞蹈藝術中,所展現的是一種藝術本體的規律,在該種規律的前提下,展現更多的是儒家思想與精神。因此,儒家思想希望能夠將禮教包含在舞蹈作品當中。從近代漢族民間舞蹈中,古代漢族的民間舞蹈的延續和發展,對歷代漢族舞蹈而言,都是一種特質與精髓,進而展現的是“美善統一”的思想,對漢族舞蹈的發展起到了深刻的影響。不同年代的作品都對“美善統一”的思想有所體現.
在儒家思想中,對舞蹈進行論述,與漢族舞蹈進行分析,闡述了儒家思想中對漢族舞蹈的中和性、自然性、教化性等特點,充分展示了漢族舞蹈的抒情、動作以及象征,體現了一種綜合性的審美形態。在本文中,筆者從儒家思想對漢族舞蹈審美特征的影響入手分析,重點分析儒家思想對漢族舞蹈在舞蹈的抒情、舞蹈的動作以及舞蹈的象征等入手分析,表達了漢族舞蹈的中和性以及漢族舞蹈的美善思想。
[1]軒玉榮.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觀解讀[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10(04).
[2]王愛華.<樂記>及其音樂美學思想[J]. 白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3).
[3]王嶸.淺析<樂記>樂論篇的“暴”與儒家思想的內在聯系[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 2011(30).
[4]吳健.從“由人心生也”談起——試論音樂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 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