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耀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重慶 402160)
據人保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727萬人,比2013年多28萬人,而2013年高校畢業生中仍有近80萬的畢業生至今沒有找到工作,體育專業的畢業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專業群體,面臨著對口就業崗位少,而畢業生人數和辦學單位招生人數逐年劇增的局面,形成了比其他專業更嚴峻的就業形勢。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對人才需求不同步更加更加了就業難度。體育人才總量相對不足,各類體育人才發展不均衡,短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體育專業學生就業意向排在前三位的是:政府機關、公安系統、學校,這與學生的實際就業去向:企業單位、體育產業公司、中小學校出入較大,顯示出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意愿與就業現實有很大的差距。
綜合性大學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專業體育類院校和師范類院校都無法比擬的優勢,豐富的教學資源、健全的師資隊伍、良好的人文和學習環境,都為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提供了堅強的后盾。如何充分的利用綜合性大學的教育資源,承擔起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重任,是普通綜合性大學建設體育學科成敗的關鍵,綜合性大學應該整合教育資源,發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學科交叉優勢”。
我國綜合性大學體育學科主要設有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兩個專業,這就導致人才培養模式的雷同問題。據調查,我國現在體育人才的培養方式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體育教育、運動訓練、民族傳統體育和社會體育這4個專業的畢業生都在競爭教師這個崗位。從大多數綜合性大學體育學科課程設置來看,目前體育院校各專業培養模式較雷同,創新不夠。根據材料分析,綜合性大學在體育人才的培養上存在以下幾點原因。
(1)教學經費短缺,教學條件受限。隨著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各體育院校的規模也都有所擴大,但是現在很多體育院校所擁有的教室和教學場館根本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隨著大眾體育的快速發展、對新型體育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體育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較為薄弱。在現在的社會風氣環境下,一些教師存在著職業道德意識淡漠,缺乏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當前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尤其應重視教師的師德建設,應著力摒棄教師隊伍中存在的不良風氣,樹立一種嚴謹、求是、奉獻的精神。
(3)體育學科專業設置面窄,缺乏新興專業。我國的體育專業設置始終不能與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所同步,新增的體育專業又跟不上市場的步伐。而美國各大高校體育院校的專業較為可科學,大致包括體育教育、體育管理、運動學、余暇運動、其它還有舞蹈專業以及教練員專業等方向,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學科廣泛的優勢,探究符合時代需要的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模式。
(4)高校對體育專業的就業指導不健全。目前各高校就業服務體系的建立還很滯后,缺乏科學的、系統的人才需求預測能力,學校就業指導部門與社會各界的交流不足,普遍存在著重招生、不重視就業指導的現象,只負責把學生招進來,而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問題關注不夠,缺乏專業性的就業指導。
現階段,我國的體育人才按工作性質和職業特征大體可分為體育教育人才、體育競技人才、體育教練人才、體育裁判人才、體育管理人才、體育科技人才。隨著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我國的體育事業將全面與國際接軌,體育的現代化將不斷的提高,體育事業的規模也將調整并擴大,出現具有更符合社會需求的體育專業。
以往那種過于單一的培養目標很快將不再適應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隨著體育產業化、社會化的發展趨勢。對于目前社會急需的一些稀缺體育就業崗位(如運動醫學專家、體育保健員、行政管理人員、娛樂管理員、體育記者等新型職業),我們傳統的培養模式下的畢業生卻不具備勝任這些工作的能力和知識。現如今高校需要培養體育教育人才、競技體育人才、體育管理人才、體育運籌人才、體育新聞人才、體育科技人才、體育科學研究人才、體育表演人才、體育經紀人才、社會體育人才、健身指導專家等。如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等專業性體育院校開設了以下體育專業。
3.2.1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體育管理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在體育及相關領域從事行政管理和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體育事業單位、體育社團、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政府部門、社會體育管理機構、以及其他事業單位管理部門等。
3.2.2 體育產業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在體育以及體育相關領域從事體育產業管理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各類體育企業、職業體育俱樂部、健身俱樂部、體育中介公司、運動項目管理中心、體育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等。
3.2.3 新聞學專業(體育新聞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體育記者、編輯、主持人、解說員、評論員、媒介公關、體育節目策劃、體育賽事與體育組織營銷等方面的人才。
就業方向:體育新聞、出版、宣傳等單位及相關部門。
3.2.4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運動人體科學學科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培養從事體育科技教練、運動營養與運動傷害防護師、體育科學研究人員,全民健身指導及研究人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以及其他相關專業技術工作的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各級各類教學單位、訓練基地、體育科研機構、醫藥衛生、保健康復部門等。
3.2.5 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傷病防治與治療、運動員醫務監督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在初步掌握基礎醫學、運動人體科學、臨床醫學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系統掌握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關知識,成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康復治療師。
就業方向:醫藥衛生系統、運動訓練基地、社區康復治療師、體育科研機構研究人員。
3.2.6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從事武術(套路和散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教學、訓練、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各級體育局及武術運動隊、中等以上學校、業余體校,公安、部隊、武術研究機構等。
3.2.7 表演專業(體育表演藝術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比較扎實的表演學理論和體育理論體育表演藝術理論基礎,熟練地掌握當代體育表演的知識與技能,能夠從事體育表演與形象塑造的設計、組織及體育表演藝術編導的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健身俱樂部、高等院校、藝術類專業學校、專業表演團體、國際國內體育表演性組織等部門。
現如今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開始發生轉變,對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也逐漸加深,對體育人才的開發、培養和使用正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運用什么模式去培養人,對于體育專業的畢業生而言,社會的需求與畢業生的數量存在差異,已經造成了嚴峻的就業形勢,根據社會的需要來設置專業,要敢于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在增加專業設置時,應做好對此專業就業前景的調研,力求把握社會對體育人才的實際需求,確定好培養模式以及專業設置的目標和實用性。
體育專業的人才較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理論知識相對較差,與專業運動員相比,專業技能又遠遠不如運動員。所以,普通院校的體育人才應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充實自己的文化知識,加強文字表達能力、外語應用能力、社會交際等方面的能力培養。而在專業技能方面,加強專業實踐技能的同時,更側重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用理論知識來彌補實踐過程中技能的不足。
傳統的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往往只重視課內學習,而忽略了對體育人才的課外培養,通過課內、課外的兩個途徑,全方位的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學生通過參與各種課外活動,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適當的有效指引,讓學生自覺將時間花在對他們能力提高最有用的地方,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科學預測體育專業人才就業市場的發展方向,做好學生在校期間的規劃,從新生入學就開始就業指導,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分為四個階段。如大一時使學生了解社會需求的趨向,制定好職業規劃;大二時讓學生加強知識的積累和基本素養的培養;大三的時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加強實踐操作能力;大四的時候讓學生直接接觸真正的社會,多渠道為學生提供用人信息。此外,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可將學生的就業去向分為:體育教師、健身指導員、公務員、企業、考研、自主創業等方向。根據需求開設相關課程,提高相關專業素質的能力,增強競爭實力。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體育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已經非常嚴峻,在這種環境背景下,開設體育學科的大學應結合本校的學科特點,交叉性的培養體育人才,綜合性大學應開展更多的和體育相關的專業,全面的培養體育人才,現如今單純的培養體育教師、教練員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而專業性體育院校在側重專業技能的同時,需要增加其他學科的學習,更加全面的提高學生的素質。由于現在的青少年的身體狀況明顯下降,各中小學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國家現在大力提倡全面健身,同時也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各高校的體育學科的建設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學生要不斷的充實和完善自己,只有在學校與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緩解體育人才就業難的問題,才能使我國的綜合體育實力得到提升。
[1]張萍.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調查分析與課程改革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10(34).
[2]黃金容,戴朝.關于體育人才培養現狀及發展的思考[J].中國人才,2011(7):184.
[3]夏勇.體育教育與體育人才培養的有效結合[J].學校體育學,2013,3(7):79-80.
[4]劉波.社會轉型期我國對體育人才的需求及培養[J].赤峰學院學報,2013,1(29):110-111.
[5]劉毅,孫思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復合型”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3(25):32-33.
[6]張孟紅,王軍,關新枝.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和社會需求現狀調查分析[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9,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