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沈陽 110034)
中國傳統武術萌芽于原始社會,歷經各朝各代統治階級的扶持與打壓,經歷數千年的風雨洗禮,汲取儒、釋、道、醫之精華,最終于明清時期形成了諸如太祖拳、少林拳、梅花拳、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等眾多的武術拳種以及各家各派豐富的武術理論,展現出璀璨的傳統武術文化。
近年來,傳統武術遭到西方體育嚴重侵蝕,跆拳道館、柔道館遍及城市的角落,武術館卻呈銳減之勢。但是,在國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國競技武術已經走向世界,已成為一項國際比賽項目。民間傳統武術雖然日漸式微,但也不乏一些傳承與傳播較好的武術項目,如太極拳、形意拳等。雖然這些項目得以傳承和保護,但如何使這些武術項目得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趨勢并長久發展,是中國傳統武術愛好者以及從事武術事業發展的工作者需要深思的問題。因此,本文借助沖突理論針對近代以來我國傳統武術的發展與變遷進行分析,以期能促進我國武術文化繁榮發展。
社會沖突理論是以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沖突現象為研究對象,是一種關于如何應對并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沖突的理論。沖突理論又稱“沖突調解理論”,它是研究“沖突”產生的原因、性質與解決,促進穩定、和諧與共識、增強組織的適應性和整合功能的理論。沖突理論認為:沖突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因為組織內不同人不同的機構所具備的客觀條件存在差異,當達到某一目標或利益時,由于各方所所持態度或采用的手段或方法不同,必然會產生分歧,當這種分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導致沖突。
近代以來,武術曾經歷了“土洋體育之爭”、“蓬勃發展時期”,如今我國競技武術適應了社會的發展走向了世界,傳統武術卻日漸式微。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面對西方科學文化以及現代體育的傳入,人們針對當時中國發展體育是提倡西方的“洋體育”,還是提倡以中國傳統武術為形式的“土體育”。中國傳統武術在這種爭論下自身得以演進,人們用科學的手段闡述了武術的健身功能。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建立了各類武術組織和機構,舉辦各級武術比賽,促進了中國競技武術的迅速發展。進入21世紀,跆拳道館、柔道以及瑜伽等遍布于我國的各大城市,中國傳統武術已經處于社會文化的邊緣地帶,唯有太極拳、形意拳等少數傳統武術項目以其自身的運動特點和健身效果,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青睞,在全國乃至世界傳播開來。
我國傳統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沖突現象。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武術之所以會產生變遷,正是由于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各種矛盾和沖突,并伴隨著各種矛盾的解決而產生變遷。傳統武術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需要從傳統武術的現實與未來相結合加以考慮。當前,傳統武術在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沖突。首先,面對國外道館的挑戰,我國武術館如何發展;其次,傳統武術與競技武術發展之間的沖突;最后,傳統武術自身方面,諸如武術文化持久繁榮發展與現實中傳承傳播的人群結構、武術拳師傳承思想觀念等問題。
沖突理論認為,“沖突是社會的固有特征,群體之間的沖突具有促進各個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凝聚力與整合度的積極功能”。分析武術在發展過程在存在的各種沖突與矛盾,調整影響傳統武術發展的不利因素,改善其生存環境,充分借助國家和社會的扶持力度,促進武術文化長期繁榮與發展。
首先,武術館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改善經營模式。昔日“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拜師收徒重感情輕利益,而今武術作為一種產業已成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一部分,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武術的發展,除了需要針對武術自身進行改造以外,還需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人們在物質需求逐漸向精神需求轉變,強身健體、娛樂功能已成為人們習練武術所追求的主要價值。面對跆拳道、柔道等道館的興盛以及中國武術館的衰落,我們除了表達遺憾之外,還需要冷靜下來深入思考,謙虛學習他人之長,對武術套路動作加以適當的改進,體現更多的技擊特征和觀賞特征,在經營武術館上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迎合大眾的需求,創設優越的地服務條件和設施,營造良好的習武氛圍。
其次,傳統武術的發展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扶持。傳統武術產生于人們日常生活中,是我國最具特色而又最富有感情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競技武術屬于競技體育的一部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競技武術已走向世界,而我國傳統武術的發展并不盡人意,武術已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武術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許多優秀武藝及其文化隨著武術拳師的離去隨之消失,重文輕武的思想使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遠離了武術,習練武術的氛圍需要增強,這就需要國家和社會對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視和扶持,保護優秀傳統武術文化傳承人,以全民健身計劃為契機,創建符合武術發展的鄉村或社區設施,促進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再次,武術文化的傳播需要轉變拳師傳承觀念。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傳統武術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歷代拳師在傳授傳統武術過程中,將傳統文化與人生習武經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武術文化即武德。例如俠士所表現出的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的正義感;在學習技術方面,形成了“勤能補拙”、“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勤奮刻苦的教育觀念;在傳授武術技藝方面重視“尊師重道”。另外,傳統武術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其傳承與發展的因素,如武術門派之見。在古代武藝是不輕易外傳的,傳“道”是對一個人的品質肯定之后才得以傳授的,否者“道”傳出去于人于己是不利的。一個人品不正的徒弟,學藝后將會禍害百姓;學藝不精的徒弟在別人面前擺弄將毀了自家門派的名聲,因此拳師要求學生做人需要謙卑,具有一定的保守思想。而今傳統武術需要弘揚發展,這就與傳統武術保守性產生沖突。轉變拳師的保守思想,弘揚武術正義的文化,傳播正能量,不僅有助于我國武術文化的多樣化發展,而且還有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陳式太極拳發展到今天已形成了陳氏、楊氏、吳氏、武氏等多家門派,太極拳遍布世界各地,大大地增強了太極拳的社會影響力,這與拳師解除這種保守觀念是有一定聯系的。
最后,武術的繁榮與發展需要從長遠的角度思考。人是武術最直接的傳承與傳播載體,習練人群的年齡結構是否合理會影響到武術的可持續發展。太極拳以其松、慢、用意不用力等習練特點為人們所喜愛,其健身功能倍受青睞,并逐漸成為大眾主要健身項目之一,尤其為中老年人所喜愛。至今,太極拳已遍布世界各地,“習練的人數已達1.5億人,尤其在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太極拳發展的非常迅速”。然而,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以及實地調查研究發現,雖然太極拳已具備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太極拳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存在不足之處。據調查研究,當前我國習練太極拳的人群多分布在各城市公園中,而且多以老年人居多,年輕人相對較少,再加上一些適宜于中老年人運動的現代體育項目在增加,這些因素將對太極拳持久發展產生重大挑戰。因此,武術持久的發展需要合理的習練人群結構。普通高校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高校為其提供優越的學習條件。如果在普通高校重視武術文化的傳播,培養學生習練武術的感情,為其以后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促進武術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精華,承載著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內涵。探討武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于對繁榮民族文化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當前我國武術發展需要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武術文化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政府和社會的扶持,同時也需要自身發展觀念的轉變,只有將武術的現實與未來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夠促進武術文化的持久繁榮與發展。
[1]周偉良.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楊丹娜,劉衛常.社會沖突理論與構建和諧社會[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1):5-8.
[3]徐偉軍.武術的嬗變與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
[4]彭春.近代以來武術的嬗變及其評述[D].陜西師范大學,2011.
[5]王冬.繁榮文化背景下學校武術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J].湖北體育科技,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