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梅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學 安徽淮北 235000)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中學教育中的重點工作之一。當代中學生的壓力主要表現在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人際關系緊張等方面。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對心理健康的教育有著一般純理論教學所不能替代的功效。
從體育教學的特殊性來看,在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思考能力等,認識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獨立個體在學習和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的對授課內容的認識能力。當然,學習成績的好壞不與認識能力劃等號,這種能力的好壞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的體現,也與他們的學習、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的掌握有關。
林崇德在《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指出,“心理健康分為正負兩個方面。它不僅是消極情緒、情感的減少,同時也是積極情緒、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的核心是自尊。自尊與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測量指標都有著高相關;心理健康是一種個人的主觀體驗。它不僅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也包括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心理健康的標志:其一,沒有心理疾病;其二,是一種積極向上發展的心理狀態。”在學校體育教育中,教師起著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并在對心理健康標準認識的基礎上,對自身身體狀況和心理水平有合理的認識,從而使中學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客觀評價。
“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定、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體育教育對中學生意志品質的鍛煉起到更好效果。因為,在中學校園中學生是基本上脫離家長的“全權管理”,多數的文體活動都是在學生自主組織下完成的,在組織過程中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堅韌不拔的性格,同時也鍛煉自制力和敢于面對得失的堅強毅力,以達到其心理健康水平如何的程度。另外,在體育競賽活動中,對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情緒的張揚都有較好的考驗,使之在一定的實踐環境里,改善個體心理水平,增強心理健康水平。
體育本身就使人們互相之間的接觸較多,在不同的環境、氣候等條件下對人們的心理素質的考驗也是一些活動所不能比擬的。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體育教學目標能順利完成的因素之一,人際關系的好否是維系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之間的良好人際關系主要表現在樂于助人、師生交往和教學互動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此外,集體力量可使學生之間心理互相通融和融洽。適當的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有輕度障礙的學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是本人是否有健全的人格。“所謂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是個人的道德、思想、靈魂、行為、態度及社會責任等的具體的統一。所謂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諧、全面、健康的發展,人格處于健康狀態,是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為其他社會成員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現主體個性特征的人格模式。人格的特征有三個:第一,人格是人的道德表現;第二,人格的塑造就是創造自身美的形象;第三,人格通過傳播責任表現出來。人格是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在內的一個人總的精神面貌”。
體育教學中由于實踐性強,人際關系較為復雜,更能使學生個性得到釋放和發泄。另外,在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傾向性很容易表現在體育活動中,其表現形式有對某一運動項目的興趣、愛好、需要及運動動機和信念等,并且個性心理特征也在體育活動中充分的表現出來,即個人的性格、氣質和運動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特點。體育教育中對學生的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主要是因為“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礎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中的許多因素都可能影響人格的發展”。
心理健康和生理、身體健康都是人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中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的教育體系都應當專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積極措施,加強引導和監督,使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體育教育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進行啟發式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實踐中,教師的鼓勵與表揚、及時糾正錯誤、游戲、競賽等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
體育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也不容忽視。體育教育活動中一般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辦法是理論指導法。通常利用實踐教學和理論課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課堂中師生的互動和教學雙邊活動,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的同時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在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并利用學生的直接興趣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培養創新能力和促進身心良好發展,并將體育競賽與健康教育相結合,在競賽過程中滲透體育人文思想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同時,使學生更能體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學生的個性鮮明、人生觀開始逐步形成。在良好人格和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上還是需要教師們的合理指導并對其行為規范,從而使中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中學體育教育與其他學科結合,采取積極有效方式擴展心理咨詢工作,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學習等方面的心理問題,使之更好的適應校園學習和校園生活環境,保持健康的心理水平。平時可以舉辦一些切實可行的心理講座,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認識。
積極推廣心理健康教育,擴展心理健康工作面,使更多的人在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下受益。中學體育教學中從上至下起到輿論的監督和宣傳作用,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促使學生在健康、積極的教學和生活環境中成長。
當前,現代社會發展以人為本,教育的發展也同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督導作用。中學體育教育工作是與現代教育目標導向相結合,在教學中與健康教育結合。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體素質情況結合學生發展需要,制定體育選修課程,以體現教學的以人為本。其次,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哪一個教育者個體自身的事情,而需要各方面的教育相互補,形成合力,共同承擔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責任。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中扮演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教學技術動作的現場直播的“演員”、教學競賽中的裁判執法者、教學緊急事件的組織者、處理者,集多種角色與一身,這就要求教師在終身體育思想的影響下,在學習教學技能的同時,增加文化知識的學習,拓展知識面以適應教學需要。另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使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各種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中學體育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應體現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以學生發展為主體。在教學中根據中學生個性、心理、生理發展特點,在展現體育與心理健康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和在終身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終身體育意識,樹立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康水平。并且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和人際關系、實踐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增進身心健康的同時擴大心理健康推廣的點和面,使更多的人從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
[1]張忠,陳家麟.生態哲學視野下的心理健康觀——兼論心理健康概念的內涵[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22-25.
[2]姚本先,何玉梅.1987年-2006年我國心理健康標準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123-125.
[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EB/OL].http://www.moe.edu.cn,2012.
[4]鄭春魚.正念訓練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的效果[D].首都師范大學,2012.
[5]林崇德.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5):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