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述鮮
(西南交通大學體育部 四川成都 611756)
高校體育教育的健康、休閑發展方向研究
易述鮮
(西南交通大學體育部 四川成都 611756)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與質量也在逐漸加快和提高,因此,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理念的改變,休閑運動現已成為人們余暇時間的主要娛樂內容。高校體育作為社會與體育的連接橋梁,通過在課內外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休閑體育興趣,樹立積極與健康的生活態度,另外,對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法對運動、健康、休閑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剖析,闡述了運動、健康與休閑的教育必要性,提出了高校體育運動、健康、休閑的發展趨向。
高校體育 運動 健康 休閑 發展方向
高校是塑造我國身體健康、心態積極、綜合素質優秀人才的基地,是培養學生未來適應社會能力的最后一站教育,是學校與社會的銜接點。高校的最終培養目標是為我國塑造身心健康、適應能力較強等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高校教育要始終結合時代化發展特征,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特征和需求,應當將休閑運動逐步引入高校體育教學體系中,通過大力開展休閑體育,為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和良好運動習慣奠定基礎。
終身體育是指人們在終身生活中進行體育鍛煉和參與體育教育的過程,而學校是開展終身體育的基礎,同時學校也為人們的系統體育知識學習、技能掌握和正確的體育認識進行良好的教育和培養,為終身體育開展提供基本的硬件與軟件保障。大學生在離開高校之后面臨著就業等問題,在受到工作環境的限制后很難能夠堅持進行體育鍛煉,很有可能將體育專業知識體系拋之腦后。但是針對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需要人們開展一定量的體育活動來平衡工作中的壓力和緊張情緒,需要借助體育活動的運動功能來調節自信的工作狀態,但又不能開展過于激烈的運動使自身體力透支。而運動休閑項目既可以滿足現代人們的健身與娛樂需求,還有利于人們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在高校體育課程中開展休閑運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鼓勵學生自主根據體育運動中的專業技能和技術應用到休閑體育創造和鍛煉中,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階段仍能保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直到進入老年階段,也可以憑借自身較強的體育能力,堅持開展各年齡階段的體育項目,從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
運動休閑的出現與發展正是順應了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運動休閑的娛樂與緩慢節奏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中的快節奏、高效率、激烈競爭等緊張氣氛,使得人們可以通過運動休閑來保持健康、愉悅、積極的心態,同時達到強身健體的運動價值。大學生的高校生活對未來進入社會之后的生活方式影響極大,因此,大學生應該利用大學生活中充裕的余暇時間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同時,學校應積極舉辦和鼓勵學生參加到社會體育活動中,并全面了解和掌握當前時代的發展腳步和特征,大膽預測和引領時代運動潮流,通過對休閑體育的開展路徑來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休閑手段、利用休閑等能力,為學生以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代大學生生長在我國的經濟騰飛階段,他們逐漸形成了“張揚個性、思想獨立、身心早熟”等特點,這些身心特點兼具積極與消極兩方面,大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多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的溺愛中大多會形成叛逆心理,多數學生希望具有不被人干預和約束的生活方式,如上網、逛街等。這標志著我國當代大學生在休閑生活中存在嚴重的偏激行為,不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而運動休閑運動可以豐富大學生的余暇時間,同時還可以彌補高校中的休閑體育教育,學生通過休閑體育可以增強自身的人際交流、自我調節、團結互助等能力,滿足了大學生對新興事物和多變事物的渴望心理。由此可見,高校運動休閑運動是一項集健身性、教育性、娛樂性、休閑性于一體的教育活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具有很大的提高效果,與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相適應,符合新時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人們的綜合素質,并使其各項能力都得到協調發展,實現人們本質上的完善。體育教育是構成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部分,而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由于過分注重對學生技術與體能的短期教學效果,忽視了對學生文明素質和體育意識培養的長遠教學效應,導致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發展軌道相背離,影響了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休閑體育,將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緊密結合,使學生能夠充分意識到休閑體育對現代生活的改善與調節功能,掌握正確運用休閑體育來豐富自己的閑暇時間,使學生通過文明的運動休閑來意識到休閑體育帶給人們的健身與娛樂價值。培養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能夠在一定的時間、環境下自主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健康、文明、娛樂的運動方式,為休閑活動的開展和創編奠定基礎。休閑運動在不同的課余時間、不同的空間地點、不同的運動形式為素質教育提供保障,為素質教育營造了拓展性的發展環境,對促進素質教育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加強了學校與社會體育的聯系緊密性。
人們工作之余的生活質量直接關系到工作與生命健康的水平,而閑暇時間開展休閑體育,不僅可以強健身體、提高健康水平、調節人們情緒、愉悅身心,還可以通過人際交往,增強人們之間的了解,拉近彼此的關系,這促進了我國和諧、輕松、舒適的生活與工作環境養成,對提高整體國民素質與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為了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和諧社會,高校體育應順應其發展需求,積極開展休閑體育,在提高學生休閑運動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運動休閑理念和訓練態度,使學生意識到健康文明的余暇生活對生命質量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充裕課余時間的指導與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與運動,來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我國培養優秀的后備人才力量,滿足和諧社會構建的需求。
大學生在自我約束力等方面的意志品質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周邊環境、人際關系、就業壓力等因素造成的消極影響,如在余暇時間常有:睡懶覺、上網、游戲等一系列放任自流的不良生活習慣。運動休閑的運動特點對學生的表現欲、浮躁心理等缺點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運動休閑不同于競技性質較強的項目,也不過分追求運動員的力量素質;既沒有固定的比賽規則和制度,也不含有超負荷的訓練,而是注重對身體的放松與舒展,是由非正式、自由組織和創編的體育活動。運動體閑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競賽制運動,幫助學生克服追求成績的心理障礙,滿足學生的健身與表現心理。運動休閑有利于學生確立自我價值、挖掘潛能、提高身心素質、增強社會群體認同感等,同時在無形中使學生養成健康、文明、科學的終身體育與生活習慣。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范圍和圈子逐漸與自然與社會疏遠,當大學生步入社會參加工作之后,由于工作和生活的不穩定性,沒有充足的精力去開展體育運動。在高校中通過對學生進行運動休閑觀念和訓練技能的培養,使得學生意識到休閑生活和體育的重要性,從生命高度上提高生活品質。運動休閑活動可以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充分享受陽光、空氣與水,在回歸大自然的懷抱中獲得身心娛樂和放松。高校運動休閑同時也為學生步入社會后拉近與社會、自然的親密關系,為其社會適應能力奠定了基礎。
資料顯示,我國大多數高校體育課程中主要以單向式、重技術提高的體育運動項目教學為主,教學方法也較單一、枯燥,缺乏實施情景、興趣與審美教育,這完全違背了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而運動休閑的主要開展目標是豐富人們的閑暇時間,滿足學生的精神生活需求,并逐漸形成積極的生活方式。運動休閑的體育方式使得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體育文化內涵,認識到體育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政治、經濟、社會服務質量,更是為了提高全民素質、生活水平、文化精神等,是一項為人民服務的運動形式。
[1]郭榮光,李學德.體育運動與身心健康關系初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7(3):91-92.
[2]何少鈞.促進健康素質發展的體育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25(4):110.
[3]郝思哲.針對學校體育設施對促進運動休閑發展的理性思考與研究[J].科教文匯,2006(9):98-99.
G807.4
A
2095-2813(2014)09(a)-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