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繽 劉明靜
(1.西安體育學院心理教研室; 2.西安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陜西西安 710068)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健康,然而久坐和缺乏體力的生活方式卻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國民對健康還是處于“知而不行”的狀態(tài)中。于是,將健康與行為結(jié)合起來,改變不良行為、培養(yǎng)健康習慣則成為走向健康生活的關鍵步驟。鍛煉行為相關領域的專家已經(jīng)提出了眾多健康行為轉(zhuǎn)變理論,其主要可概括為兩大類:連續(xù)體理論和階段理論[1]。本文所要介紹的跨理論模型則是在鍛煉行為領域中運用最廣泛的階段理論。
跨理論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TTM)是Prochasha比較分析了18種心理治療和行為變化的精華理論,整合了不同干預理論的變化過程和原理,最終提出的一個改變行為的完整方法。由于該原理結(jié)合了弗洛伊德、斯金納以及羅杰斯等不同學派的思想理論,故稱為跨理論模型。跨理論模型的核心結(jié)構包括:變化階段、變化過程、決策平衡、自我效能和誘惑[2]。
TTM是一個復雜的、漸進的、動態(tài)循環(huán)變化的階段變化過程。對動機、時間性以及恒心層面進行綜合考慮將行為變化過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和維持階段,這五個階段反映了人們在何時產(chǎn)生行為改變[3]。
前意向階段(Precontemplation),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們暫時沒有改變行為的想法,至少在未來的6個月內(nèi)沒有打算進行行為的改變。
意向階段(Contemplation),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們有改變行為的意向和動機,想要在未來6個月內(nèi)付諸一些實際行動。
準備階段(Preparation),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們打算在1個月內(nèi)采取改變行為的行動。
行動階段(Action),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們在6個月內(nèi)已經(jīng)采取了一些科學且專業(yè)的行動用以改變行為,在生活方式上已經(jīng)有了顯著的改變。
維持階段(Maintenance)處在這一階段的人們保持已改變的行為狀態(tài),且已保持了6個月到5年的時間。
變化過程是促進行為改變的重要策略,是確保行為改變進度的重要引導,是階段之間改變的自變量。變化過程中共有10個因素,歸屬于兩大類:認知過程和行為過程。其中認知過程包括:意識喚醒、生動解脫、自我再評價、環(huán)境再評價和社會解放。行為過程包括:自我解放、反條件化、刺激控制、強化管理和幫助關系。認知過程獲得信息主要通過個體行為,而行為過程則是通過環(huán)境事件來獲取信息[4]。
(1)意識喚醒,個人努力去尋找關于某種問題的新信息,以獲得對該問題的了解與回饋內(nèi)容。(2)生動解脫,個人對某行為經(jīng)過認知后所產(chǎn)生的強烈情緒體驗。(3)自我再評價,個人對某行為的情緒與認知觀的重新思考。(4)環(huán)境再評價,個人仔細的思考與評估某行為是如何地影響環(huán)境。(5)社會解放,個人在面對某行為時主觀地認為在社會上是可行及可被接受的觀念。(6)自我解放,個人對于改變某行為的自主決定與認同信念。(7)反條件化,對處理該行為的其他替代性選擇,用可供選擇的健康行為或認識替代不健康行為。(8)刺激控制,控制引發(fā)相同行為的刺激源。(9)強化管理,個人對某行為的認知改變控制或維持,一般有增強及消弱手段。(10)幫助關系,在改變某行為的方法中,需要相信、接受與善用關懷他人的心理技巧。一般而言,認知過程通常作用于行為變化的早期階段(前意向、意向和準備階段),用來增加行為改變的意圖和動機;行為過程通常作用于行為變化的后期階段(準備、行動和保持階段),以獲得行為改變的可觀測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盡力保持的努力[5]。
決策平衡、自我效能和誘惑在整個變化階段和變化程序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改變,這些影響因素構成了跨理論模型的變化水平。
決策平衡來自于Janis & mann的決策制定模型,反映了個人對于行為改變中得到和付出的相對權重,當人們在決定是否改變行為之前,會先衡量這項改變的利弊得失,然后產(chǎn)生是否要改變的決策。如果改變行為所獲得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代價,則可能采取行為改變;反之,則比較不容易進行行為改變。
自我效能是在特殊情境下,使人們有信心因?qū)Ω唢L險情境而不是退回到不健康或高危的行為習慣中去。其理論根據(jù)是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誘惑反映了在困難情境中改變特殊行為的強度要求,其中包括三個典型因素:消極情緒、情感抑郁和積極社會情境。由于自我效能和誘惑具有相似的結(jié)構和影響因素,許多研究會省略誘惑這一變化水平。
TTM應用于健康行為領域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作用:(1)改變不健康行為,戒煙、戒酒等;(2)幫助人們培養(yǎng)良好的有益健康的行為,如定期鍛煉身體、合理膳食、壓力管理和合理消費等。TTM最早被應用于吸煙行為的改變,后逐步被應用到其他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預中。它根據(jù)不同變化階段的行為轉(zhuǎn)變者不同的需求,利用10個變化過程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技術,幫助人們轉(zhuǎn)變或建立行為。
在我國現(xiàn)有對跨理論模型在體育鍛煉行為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多數(shù)是高校大學生,也有極個別的選擇了高校教師、公務員和社區(qū)居民作為研究對象。而在所有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在變化階段的分布情況則是調(diào)查的必要選項。在對高校大學生的大多數(shù)調(diào)查研究中,都選擇了男女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階段性分布特點、階段性動態(tài)特征和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階段性的差異。研究顯示,男女生體育鍛煉行為在各行為階段上的分布均呈現(xiàn)出“兩頭小,中間大”的特征;男生不參加體育鍛煉者顯著地少于女生,而女生中有體育鍛煉習慣者顯著地少于男生;男生隨年級升高養(yǎng)成鍛煉習慣的人數(shù)逐步增加,而女生隨年齡增長年級升高放棄鍛煉習慣的人數(shù)卻呈上升態(tài)勢[6-9]。在分布情況上,在對非高校大學生的調(diào)查研究上出現(xiàn)了“一頭大”的分布情況,即大多集中在前意向階段和意向階段或只集中在前意向階段[10-12]。
變化程序是影響變化階段變化的一個重要的內(nèi)因,變化階段和變化程序的整合最終解釋了個體行為的改變。于是研究變化階段與變化程序間的關系,可以為今后進行鍛煉行為改變的干預提供良好的理論及實踐依據(jù)。在已有的調(diào)查研究中,馬愛國等(2009年)對我國公務員的鍛煉行為變化程序的下位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有6個因素存在于3個層面對公務員的鍛煉行為階段變化產(chǎn)生影響,分別是行為層面的自我釋放和互助關系;認知層面上的效果評估和社會釋放;在混合層面上的自我管理和意識控制[13]。在趙媛媛對高校教師體育鍛煉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結(jié)果。此外,司琦(2005年,2006年)在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階段變化與心理因素研究和路徑分析中也對變化程序?qū)ψ兓A段的影響做了本土化的研究[14-15]。
自我效能和決策平衡作為貫穿整個行為轉(zhuǎn)變的變化水平,對人們進行行為改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已有的研究中,結(jié)果皆顯示:隨著人們從早期變化階段到維持階段,自我效能呈現(xiàn)依次遞增趨勢。決策障礙的分布基本呈現(xiàn)遞減趨勢;決策益處的分布呈現(xiàn)逐漸遞增。即參與體育鍛煉的信心在不斷增強,而一些障礙和誘惑的影響則逐漸減弱。在僅有的幾個干預措施研究中提到了提高自信心和增強決策益處感知的方法。此外,馬占勇等(2012年)對跨理論模型中自我效能對變化過程和身體活動關系的中介效應進行了詳細研究[16]。
在眾多的健康行為轉(zhuǎn)變理論中,跨理論模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首先,由于TTM將行為轉(zhuǎn)變的過程分成了5個階段,而非傳統(tǒng)的改變或未改變的全或無,使得處于不同階段的人們都能得到符合其現(xiàn)況的轉(zhuǎn)變策略,決定了其高參與度。其次,TTM提出了影響變化階段的10個因素來幫助不同階段的人們根據(jù)情況進行干預,比起傳統(tǒng)的理論,更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保證了其高保持率。再次,TTM將行為轉(zhuǎn)變過程看作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從認知、情感和行為變化等方面考察行為的轉(zhuǎn)變,比起只有單一變量傳統(tǒng)理論,對行為轉(zhuǎn)變的進展的測量更加的敏感。然后,由于TTM各階段的有效干預手段的不同,則方便分析每個階段各自的中介機制。最后,TTM的高參與度和高成功率,使得其支持更加適當?shù)脑u估結(jié)果。
當然跨理論模型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的完善。第一,TTM階段性的區(qū)分缺少證據(jù)的支持,尚存在模糊與不明確之處。第二,變化階段與變化過程的關系模棱兩可。第三,采用不同理論理解TTM會自相矛盾。第四,TTM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描述性的而非解釋性的。第五,TTM過分強調(diào)了主體的認知作用,而忽略了環(huán)境因素對行為改變的影響和作用[17]。
在我國現(xiàn)有的相關研究中,研究對象過于單一,主要以高校大學生為背景人群進行研究。僅有的其他研究對象其范圍局限,且在驗證上缺乏同類研究。從國外已有研究對象的特點來看,有對學生、工人、醫(yī)務人員、社區(qū)居民等鍛煉行為的研究;有對青少年、中年人和老人等的鍛煉行為的研究;有對男性、女性被試的鍛煉行為的研究;有對特殊人群如病患者或是孕婦的鍛煉行為的研究等等[18]。在今后研究的研究中,應考慮擴寬研究對象的范圍,有重點但不過于集中的選擇研究對象。配合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進行實踐應用研究。
近年來,跨理論模型頗受推崇,但是在我國體育鍛煉行為領域的相關研究中,干預研究卻極為缺乏。多數(shù)研究皆停留在描述現(xiàn)狀的層面上,并沒有進一步的進行干預。而在僅有的干預研究中,其干預手段也解釋的較為模糊,干預方式皆在淺顯的層面上,沒有進行深入探討。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對實踐研究進一步的進行探討,根據(jù)TTM的理論框架,總結(jié)出一套本土化的干預步驟及干預方法。且在今后的應用與實踐中不斷的修改與完善,使其更加的完整和系統(tǒng)。
跨理論模型在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鍛煉行為上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和巨大的潛力,但在我國現(xiàn)階段對體育鍛煉行為的跨理論模型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多集中在高校大學生上,而其他研究對象則研究過少。而且,研究多為描述性、統(tǒng)計性的研究,干預研究鳳毛麟角。在已有的干預研究中,干預措施也不夠詳盡和系統(tǒng)?!氨就粱毖芯恳残枰訌娧芯亢蛻?。跨理論模型有優(yōu)點也有其局限性,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在完善理論的基礎上,能夠得到更多的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結(jié)果。
[1]沈夢英,毛志雄,張一民.中國成年人鍛煉行為的影響因素——HAPA與TPB兩個理論模型的整合[J].體育科學,2010,12(30):48-54.
[2]James O,Prochaska W, Velicer 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J]. The Science of Health Promotion,1997,12(1):38-48.
[3]Velicer, W. F, Prochaska, J. O, Fava, J. L,et al.Smoking cessation and stress management:Applications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of behavior change[J].Homeostasis,1998,38:216-233.
[4]Kim Y H, Bradley J. Cardinal, Understanding exercise behavior among Korean adults: A test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6:295-303.
[5]尹博.運用跨理論模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23-26.
[6]章瑋.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性變化特點的調(diào)研[J].安徽體育科技,2008,29(1):80-82.
[7]程小虎,盧標,張凱.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性特點的調(diào)查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8,19(2):55-58.
[8]程小虎,盧標.一、二年級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性特點的調(diào)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8(2):45-47.
[9]包呼和.運用跨理論模型對蒙古族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2):71-100.
[10]趙媛媛.運用跨理論模型對高校教師體育鍛煉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1,32(1):77-79.
[11]邱建國,張永軍.行為轉(zhuǎn)變理論模式在中年人群體育健身行為中的應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7):21-24.
[12]趙燕,張永軍,紀麗娥.行為轉(zhuǎn)變理論模式在社區(qū)居民體育健身鍛煉行為干預中的運用[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20(5):54-56.
[13]馬愛國,王雪芹,王念輝,等.運用跨理論模型對公務員體育鍛煉行為改變的調(diào)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9,16(9):51-54.
[14]司琦.影響大學生鍛煉行為階段變化的各心理因素間的路徑分析[J].體育科學,2006,26(8):29-32.
[15]司琦.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階段變化與心理因素研究[J].體育科學,2005,25(12):76-83.
[16]馬勇占,毛志雄,王東升.跨理論模型中自我效能、變化階段對變化過程和身體活動關系的中介效應[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27(1):71-77.
[17]尹博.健康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型[J].心理治療與咨詢,2007,21(3):194-199.
[18]彭彥銘,胡喬,李正中,等.跨理論模型及其在體育鍛煉領域的應用[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9,29(5):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