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業
(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 安徽六安 237011)
地方體育資源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和民族性,并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和教育價值,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對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改進和提高體育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發揮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部分安徽省高職院校利用地方體育資源的現狀。
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
安徽高職院校利用地方體育資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些高職院校的領導對利用地方體育資源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對地方體育課程的設置沒有強烈的內在驅動力。如一些高職院的領導所關心的主要是專業課程的改革,對作為基礎課程的體育課程改革并不十分關心。如在參加全省和全國職業技能比賽中,各個高等職業院校都積極參加,并不斷增加投入,而在參加省大學生運動會和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很多高職院校的關注度并不高。學校在教科研項目中,對體育教科研項目不予支持、對開發利用地方特色體育項目課程持無所謂態度。這樣,從學校高層次的決策層面上就制約了高職院校地方體育課程的發展,同時也挫傷了體育教師的積極性。
進入21世紀后,隨著高校新的一輪擴張,安徽省境內高職院校由過去的幾所迅速擴張到如今的70多所,而且很多高職院校都是在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的基礎上升格而來的。由于長期受傳統體育教育觀念和非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高職院校的大多數老一輩體育教師和管理者習慣了競技體育項目的教學模式,對地方體育資源引入體育課程并不重視。在較少部分年輕老師和年齡較大的體育教師看來,地方體育項目雖然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并受到學生的歡迎,但能否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存在疑慮或顧慮。加之部分高職院校領導對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內在驅動力不足,就使得體育課教師對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缺少推動力。
一是高職院校引入的地方體育項目過少,且真正屬于地方的體育項目寥寥無幾。據不完全統計,在安徽省民間開展較為廣泛、影響較大的地方體育項目,如鳳陽花鼓、太極拳、太極劍、木蘭劍、蹴球、腰鼓、高腳競速、散打、武術套路、五禽戲、毽球等等多達百余項,但是目前在所調查的高職院校中引入體育課程教學的僅有9個項目。因此,如何進一步做好地方體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二是地方體育資源被發掘、整理和開發為體育課程教材的很少。雖然部分高職院校都不同程度地把地方體育項目引入了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但很多項目的教學沒有教材。大多數學校開設的地方體育項目課程主要靠體育教師根據相關的影像資料,通過自學地方體育項目的技術,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法向學生傳授。教材缺乏,必然造成理論內容的缺失,難以從理論與實踐結合上開展教學,使地方體育項目的教學不易量化掌握,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很難進行橫向比較,可控度和標準化程度都非常低。這既影響教學質量,又影響教學效果的評價和考核。因此,利用地方體育資源,做好課程資源的開發,以解決教材缺乏的問題,也是體育課程改革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氛圍不濃。盡管高職院校的領導和體育教師普遍認為利用地方體育資源對推進體育課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實踐中沒有真正付諸于實際行動;二是對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缺少改革層面的設計。雖然有少數學校提出“要加強地方體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推進體育課程改革”,但對如何加強地方體育資源的開發利用,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缺少改革層面的設計。
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高校體育課程改革,關鍵在教師。但是,從高等職業院校的現實情況看,仍然存在體育課教學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而且在現有體育教師隊伍中能承擔地方體育項目教學的教師比例過小。從對安徽省11所高職院校的調查看,現有體育教師總人數為86人,平均每校體育教師為7.8人,而11所高等職業院校平均在校生規模為6542人,絕大多數體育教師平均承擔的教學工作量為每周16~20課時。在現有體育教師隊伍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的教師21人,占體育教師總數的24.42%,非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的教師65人,占體育教師總數的75.58%。而且,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的教師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武術方面,能承擔地方體育項目教學任務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形成這種狀況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地方體育項目具有區域性特點,長期以來沒有在高校登堂入室,最多被視為高校體育的編外課程。所以,現有體育類高等院校的畢業生中熟悉地方體育項目的人員極少,高等職業院校難以引進適合地方體育課程教學的教師。二是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高等職業院校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師資力量短缺特別專業課教師短缺,已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在高等職業院校迅速擴張、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由于受高等職院校人員編制的限制,很多高職院校不得不把引進師資力量的重點放在引進專業課程教師上,而對引進基礎課特別是體育課教師則采取嚴格控制的措施,這就造成了體育教師力量相對不足。
體育課程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三個方面內容。要做好體育課程評價工作,必須健全包括學生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在內的評價體系。但是目前地方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不健全。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側重效果的評價而忽視學習過程評價。如在武術項目學習成績的評價上,主要以學生掌握套路動作的情況為主由教師直接評定。這種評價不能全面客觀地對學生學習進行綜合評價。二是課程建設的評價體系沒有建立起來。安徽省高等職業院校在經歷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后,盡管辦學實力得到迅速提升,專業建設得到較快發展,但是在教學基本建設特別是課程評價體系建設上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如果在課程建設方面缺少必要的評價體系。對課程結構體系、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材建設、課程管理諸方面就沒有建設的標準和依據,體育課程改革就難以推進。因此,要推進體育課程改革,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就是要建立體育課程建設的評價體系。
首先需要高校領導和體育教師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與現代體育理念相適應的教育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
要把利用地方體育資源推進體育課程的改革納入高校教學改革的總體規劃中,并制定出體育課程改革的專項規劃和具體的實施方案,并采用項目負責制的形式加以落實。
把地方體育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作為確定課程內容的基本出發點,遵循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等原則,甄別和選用地方體育項目的素材資源并進行改造,使之成為適合學校特點、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的校本教材。
要建立一支以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引領的體育教科研團隊,充分利用校外體育人力資源,建設專兼結合的體育教師隊伍,并做好現有體育教師的學習、培訓工作。
在教學模式的改革上,倡導多種形式結合以及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在教學手段的改革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施教學;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建立包括課程結構體系、課程內容、教材建設、課程管理、師資配備與培訓、體育經費以及課程目標達成程度等評價內容在內的評價體系,并采用多元的綜合的評價方式進行課程建設評價。
[1]劉可夫,劉曉光.論體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配置[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1999(2).
[2]吳廣宏,孔德銀.體育資源及基本理論問題的分析與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1(4).
[3]朱杰.體育資源管理[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3).
[4]謝英.區域體育資源研究:理論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