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龍
(長沙航天學校 湖南長沙 646000)
全納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理念是由W.Stainback和S.Stainback于1984年首先提出[1],而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4年在西班牙召開“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在大會上首次提出全納教育的思想,并號召世界各國開展全納教育。在此之后,全納教育迅速成為教育界討論的一大熱點,也成為國際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
隨著社會民主化的全面推進,教育也在呼吁自身的民主化,全納教育就是教育民主化的具體體現。發展到現在,全納教育作為一種理念、思想和態度,其針對的群體遠遠超出殘疾人和有學習困難的人的范圍。全納教育是加強學生參與的一種過程,是促進學生參與就近學校的文化、課程和團體的活動并減少學生被排斥的教育[2]。全納教育認為每一個有教育需要的人都存在個體差異性和發展的多樣性,都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都是全納教育的對象,而且每個人都應具有相等的機會接受符合其能力發展的教育。
體育與健康課程基本理念要求課程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接受基本的體育與健康教育,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和發展”。傳統的學校體育價值觀重點關注學校體育中能為學校和教師帶來榮譽的體育尖子,精英教育忽略了教育對象的廣泛性,與“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無疑是背道而馳的。全納教育指引下的學校體育脫離了競技體育的范疇,其針對的教育對象包括所有受教育者,既包括有運動天賦的體育尖子和少數體質、身體素質欠佳的待進生,甚至包括有運動障礙的殘疾學生,更包括了具有普遍性的普通學生。
全納教育主張教育平等,但教育平等并不是指每個人都受到完全相同的教育,這一觀念忽略了受教育的個體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但有身高、體重、身體素質等差異,還存在智商、個性、興趣上的不同。全納教育引領下的學校體育不僅尊重教育權力的平等和教育機會的均等,而且還堅持差別性對待的原則,盡力為每一個受教育者提供適合各自發展的教育,為他們分別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使他們的潛力在已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地發展[4]。
全納教育倡導教育對象積極參與、改造社會的意識,其關注點已從學校轉移到社會,強調實踐性特征。全納教育理念引領下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的教學目標已經由傳統的“三基教學”轉移到“增強體質,主動參與體育活動,體驗運動樂趣,培養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上來,注重其長效機制,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設計和教學評價的設置等方面強調學生興趣的培養,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圍繞著長效性、社會性教學目標的達成做出課程與教學的努力。
在教育過程中,并不是每個人的每個發展階段都適合接受普通教育,尤其是在中小學學校體育的實踐中,學生由于身體素質、運動能力、興趣愛好等差異較大,對于教育環境就會有更加過細的個性要求。全納教育中每一個受教育者都是“特殊”的,如果在普通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使其不能合適或者盡可能的發展,那么此教育環境就必須要改變。對于教育環境來說,并不是統一的普通教育環境就能夠確保教育機會的均等,為了真正實現教育的民主,中小學學校體育就應該堅持全納教育倡導的最少受限制環境的觀點。
全納教育對于普通教育的改革著重體現在兩個方面,民主和多樣。在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設計思路中,各地區和學校制訂具體的課程實施和教學計劃時,應從師資隊伍、場地器材、學生體育基礎等方面的實際出發,選編適宜的教學內容;為了確保學習目標的達成和學習評價的可操作性,提出具體的、可觀測的學習目標;根據發展要求建立有利于學生進步與發展的多元學習評價體系[5]等等。這些課改思路都是與全納教育相通的,都是以教育方式和途徑多樣化實現教育民主的各項策略。隨著教育民主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和教學手段、方法的多樣,全納教育理念在中小學學校體育領域的融入對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宏觀角度看,教育行政部門的主要職能有兩個方面:管理教育和發展教育。在中小學學校體育領域實施全納教育,這是一個新的教育理念更迭的過程,如教學內容選擇性和教學方法多樣性的增強就動搖了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規定性太強的地位。因此,在實施全納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求教育行政部門不斷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在實施實驗后及時進行評價,并能根據多次實驗和評價再重新制定實施計劃。
全納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需要有固定的機構來實施,學校就是實施全納教育最直接的機構。在中小學學校體育活動中,所有學生在一起參與學校體育的各項活動,學校體育通過這種教育活動與其它科目的教育融為一體,共同創設一個公正的、無歧視的校園環境,繼而逐步形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學校既要充分理解和融匯宏觀的理念和政策,又要將有效的微觀設計和策略實施到具體的學校體育的各種活動中,因此,學校這一承上啟下的機構關鍵作用不言而喻,學校應該有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
體育教師直接工作在學校體育工作第一線,要深刻理解全納教育的理念,并能熟練地運用于自己的教學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將課堂創設成民主的學習環境。實際工作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師要在全納教育理念的引導下,首先要理解并具有全納的意識,繼而能借用學校體育的各項活動在學校和班級營造全納的環境,這是一名優秀體育教師全面的整體素質的表現。
全納的教育理念在同學中的深入人心需要教師耐心地灌輸和引導,在此基礎上學生自身應該逐步樹立全納的觀念。學校體育活動多是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其他學生對于身體素質不好、運動能力待進的學生不應該嘲笑、排斥,而應該以包容和全納的態度待之,在實踐活動中互幫互助、取長補短、齊心協力、共同進取,這需要全體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創設并自覺維護一種“全納”的氛圍,有時候甚至要擯棄功利,因此對于學生提出的要求不僅僅是接受全納觀念的引入和在實踐活動中的行動實施,更大程度上還有價值觀的提升。
從全納教育理念的提出到此理念逐步得到認可,再到全納教育的研究受到國際教育界的重視,逐步形成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全納教育的內涵更顯豐富,對教育公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中小學學校體育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全納教育不僅通過教育的對象和機會體現教育的公平,而且還通過宏觀教育目的影響和指導教育改革的實施。全納教育的實施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而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努力營造一種全納的社會氛圍,眾多的因素和環節不僅要從觀念上和政策上更新自我,更要從實踐中和行動中具體化自己的手段,這樣才能使全納教育觀念真正融入中小學學校體育。
[1]鄧猛.關于全納學校課程調整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4(3).
[2]黃志成.全納教育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3]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253-268.
[4]吳春艷.轉變觀念——實施全納教育的前提[J].中國特殊教育,2005(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1至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修訂稿)[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