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鏡宇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032)
在高校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中,如何進行對學生施以教學,以期達到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呢。面對此,結合高校的武術文化建設,如何滲透民族精神的,提出我們的看法,目的在于為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尋求一條可行的途徑。
中華武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一項建立在中華傳統文化理論基礎之上,用于對自身內外進行修煉的一項運動。一些專家一致認為,對于中華武術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武術是一種技術技能,還必須認識到武術還有其豐富的文化意義。要真正對武術文化給予深入地認識,必須理解武術文化的幾個層次。即,武術文化具有武技和武理技術層面的文化意義,以及武術行為文化層面的意義,最后一個層面就是武術心態文化層面意義。其武技和武理技術層面,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思想是這一層面的基礎。而在武術行為文化層面上,就是我們所說的武德。它是對武力的一種約束和規范。而在武術心態文化層面,則體現在民間的尚武風氣和武俠精神跟藝術以及宗教等的一些列的關系之中。
我們的民族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民族特質。它體現在民族意識、文化、性格、宗教以及價值觀之中。民族精神是推動民族發展的根本,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核心。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民族,指的就是包括56個民族在內一切中國人。
武術文化跟中華民族精神,都同時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這兩者必然就存在了不可剝離的關系。我們的民族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是我們民族自尊和自強的一個精神支撐。而武術文化同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沉淀,卻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指導和制約。在武術文化的不斷發展中華,武術文化必然會受到民族精神的滲透和影響[1]。
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精神,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之一,是統治階層為了實現自己階層的歷史使命中的一個重要的條件。而高校作為培育一代建設人才的重要陣營,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一代人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我們的大學生,作為先進知識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它們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希望。他們是否具有民族精神,必然就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和未來。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大學時期,是其關鍵。這時的大學生,大多數都處于20多歲,其思維及其活躍,容易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不過,他們對于是非上的問題,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在高校武術教學中,積極地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是對大學生人格和全面發展的需要。
經濟全球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于此同時,西方的一些形形色色的思潮,也跟著涌進我們的生活之中。比如個人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拜金主義等等。因此,在教育陣營里,積極地用民族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已經是迫在眉睫了。所以在武術文化教育中滲透民族精神的培養,是高校對先進文化堅守的需要。
目前,一個國家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但又再深入一層來說,就是一個國家的人才的競爭。我們在培養國家的接班人中,其主要的核心就是盡最大可能地提升這一代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懷。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培養中,不僅要對他們的知識文化進行培養,還要對他們的思想給予培養,尤其是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更是思想教育中的核心部分[2]。
其一,在高等院校武術教學中,積極地以武術套路為載體,進行武術技能的有效傳播。在傳統的文化教育中,我們的“武”和“舞”是相通的。武術發展到今天,其中藝術的審美,這一方向早已成為了武術套路中的重要的一個方向。我們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武術的美,很明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就是陽剛美。比如少林拳就屬于這種。是在人身體的迅速運動中,顯示出力量和美。第二,就是陰柔美。前面的是一種陽剛的壯美,而此則是一種陰柔之美。比如太極拳即屬于此類。這些運動,動作極具輕靈和柔緩,均勻柔和。在武術套路中,武術的姿態極具造型之美,如金雞獨立、白鶴亮翅,以及鯉魚打挺等等,這些動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而就形成了武術表演中的藝術意境。
其二,在高等院校武術教學中,積極地以武術基礎功法傳播中華武術行為。中華武術,在我們的教育領域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在我國的夏朝,就已經出現了學校,而學校里的教學內容已經出現了關于戰爭的一些技能,再后來的商周時期,學校里景出現了正式的射、御等跟武術有關的內容。但是,盡管在近現代,武術在我們的高校中還是沒有達到足夠的普及,對學生對于武術的功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就目前來說,在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用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些教育機構,在國外已經設立了不少。這些教育機構在國外的設立,為我國的武術教育輸出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即可以很好地在這些機構中傳播武術行為。我們的大學,同樣可以借鑒這些傳播經驗,在高校內,組建一些興趣班、學生社團等分支機構,大力推廣武術基礎功法。
我們在進行武術基礎功法的教學過程里,其中應該積極地對武德大力地提煉和推廣。因為武德是中華武術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也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德之一。是每一個習武者,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的一種行為準則。例如,在內家拳中,就有不傳的戒律:好斗者、輕露者,以及心險者和狂酒者,再者就是骨柔質純者都不傳。我們就武德文化而言,一方面是習武者要踐行的規范,它不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是永恒的。另一種就是受時代倫理文化影響逐步形成的一些道德行為要求。
其三,在高等院校武術教學中,積極地以武術藝術進行武術心態文化的傳播。所謂武術心態,其具體的表現就是武俠的精神。而武俠也是我們民間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的載體,武俠精神卻又以文學藝術為載體。在我國,武俠小說,一直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在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漢魏起,其文言武俠小說的創作一直是迅猛發展。比如《燕丹子》、《昆侖奴》以及金庸、梁羽生、古龍這一批武俠小說作家的出現,都為武俠的傳承付出了很多。在我們的高等院校,應該積極地鼓勵高校,開設一些武術藝術欣賞課程,幫助我們的大學生,積極地走進武術藝術,區真正地了解武俠文化之精髓[3]。
綜上所述,在高等院校里,進行武術文化教育,對于促進對學生的民族精神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完善大學生人格以及全面發展的需要,是高校對先進文化堅守的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需要。只有在武術文化中積極地滲透民族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培養對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1]蘇克強,胡素梅.談高校武術文化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1):119-121.
[2]陳鑒,陳默.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在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作用[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319-321.
[3]趙軍.論高校武術文化教學與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115-118.